美中貿易戰進入尾聲,川普總統25日說,習近平主席將訪華府,雖沒有說訪問日期和目的,但估計與雙方即將達成貿易協議有關,屆時「川習會」可能就是簽約會議。至於雙方最後階段談判,白宮日前表示,賴海哲和米努勤將前往北京,於本月30日展開新一輪談判,之後劉鶴回訪華府,於5月8日展開可能是最後一輪談判,雙方敲定協議內容後,再交「川習會」簽署。
協議在即,現在值得關注的是:中方會作怎樣的讓步?讓步是否為中國帶來改變?特別是中國經濟制度的改變,因為美方一直要求中方作出「結構性的改革」。
縱觀這次貿易戰,與兩國經濟制度有關。美國推行自由市場制度,中國卻是由政府控制的計畫經濟,兩者的「模式」截然不同;美國發動貿易戰,主要是感到「中國模式」的威脅,因此要求中國作「結構性改革」,這種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改變中國模式。美方要求的智產權、技術轉移、政府補助和開放市場等改革,無不與中國模式有關,因此這次歷史性的美中貿易戰,基本上可說是模式之爭。但對美方這種改變模式的要求,北京會有怎樣的回應?
可以斷言,中方不可能在中國模式上作出根本性改變;換言之,將達成的貿易協議,不可能動搖中國模式。所謂「中國模式」,可見於兩方面。一是中共式的計畫經濟,一切經濟政策都由政府決定;中共每五年制訂經濟發展大綱(十二五、十三五),每年又在年底舉行中央經濟會議,制訂下一年經濟方向和目標,例如訂出2019年GDP增長目標是6.0%至6.5%。
這種計畫經濟機制是中共特色,也是中共在中國經濟起發後,感到信心十足的主要原因。因為共產黨認為,過去數十年的經濟成就,正是這種計畫經濟不斷「改革開放」的成果。試問一次貿易戰,怎可能會推倒中共行之數十年的制度?
另一方面,計畫經濟的重要一環是國有企業,中國的重大經濟領域,包括港口、航運、鐵路、通訊、石油、煤、鐵、鋼等,都由國企壟斷,而數十家大型國企則牢牢抓在中共手裡,控制國企就等於將經濟權抓在手裡,所以討論數十年的國企改革,始終不可能逾越中共緊抓控制權這一界線。國企控制權一旦放鬆,就一定會像私企一樣失控,嚴重到可威脅到中共生存。試問一次貿易戰,怎麼可能會動搖這種國有制度?
由去年底到今年第一季,北京的經濟政策出現一次巨大轉變。一,去年底,北京重手推出不少刺激經濟措施,目的是減輕貿易戰對經濟的衝擊。二,今年第一季的中國經濟增長超過預期,達到6.4%,輕易地避免貿易戰可能帶來的「硬著陸」。三,4月19日,中共召開政治局會議,宣布改變政策,包括停止刺激經濟政策,以及重新推行「改革」。這是一次政策上巨大轉變,即從刺激經濟和推高增長,一變而為重回改革,包括可能回到去年初習近平要求的「去槓桿」收緊信貸政策,以及包括對美方要求的結構性改革作出回應。
中國股市近期回升,製造業和出口也回升,第一季經濟成長超過預期,使北京整個氛氛都改變了。政治局會議的政策轉向更等於宣布勝利,是計畫經濟克服了貿易戰的勝利,這種勝利更增加北京對中國模式的信心。北京近年積累了不少應付經濟困難的經驗,特別是2008年金融海嘯砸4萬億人民幣成功化解危機之後,北京使用的刺激經濟手段,包括財政政策(例如投資基建)和貨幣政策(例如放寬信貸),信心越來越強。這種信心也是習近平在中共19大工作報告中說,要輸出中國模式的基本原因。
展望未來,短期而言,中方在貿易協議上的讓步,絕不會動搖到中國模式,就算承諾作結構性改革,也不可能觸到中國模式的根本;長期而言,由於雙方制度不同,經濟的衝突難以避免,關稅戰結束了,其他衝突將會代之而起,例如5G和人工智能(AI)的科技戰,都正方興未艾。(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