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江蘇南京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是孫中山的陵寢,1929年陵寢建成,同年6月完成孫中山靈櫬安葬,至今80餘年。這座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精華,建築宏偉、莊嚴簡樸的陵寢,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孫中山生前表示,希望百年後葬於紫金山,「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膽囊癌在北平(今北京)逝世,國民政府遵照其遺願,遺體在北平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後,靈櫬暫厝在北平香山碧雲寺,後遷葬南京紫金山。

中山陵位於風景秀麗的南京紫金山南麓鍾山風景區內,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陵寢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群,面積8萬餘平方米。

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築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臥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鐘」,蔚為壯觀。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孫中山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代表著當時中國的3億9200萬同胞;分為10個平台,當遊客登石階時,體力欠佳者可以在平台稍做休息。

沿墓道前行是陵門,陵門建築在中山陵中軸線上的正中,門前是一塊寬闊的水泥平台,能容納1萬多人。陵門有三個拱門,中間較大,兩邊稍小;南面正門的上方,鑲有一方石額,上刻「天下為公」四個鎏金大字。這是孫中山的手書,端莊樸實,雄邁俊逸。

碑亭則建在「天下為公」陵門後面第二層平台上,以花崗石建造,重簷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高17米,寬12.2米。墓碑是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雕琢而成,在這塊大石碑的正面,自右至左豎刻三行鎏金碑文「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字為顏體,筆畫流暢,雄健有力。

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築,位於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個大平台上,處在山頂最高峰。祭堂三座拱門門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權」字樣,在中門上嵌總理手書「天地正氣」四個鎏金大字。祭堂中央供奉孫中山坐像,高4.6米,底座鐫刻六幅浮雕,是孫中山從事革命事蹟的寫照。

●棺材未及時到 遺容無法瞻仰

墓室進門為圓形的浩氣長存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處。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國民黨黨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漢白玉臥像,此像係按遺體形象雕刻,下面安葬著孫中山的遺體,用一具美國製造的銅棺盛殮。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圓形墓室內圍繞漢白玉欄杆,俯視靈柩上的臥像。

較為可惜的是,孫中山生前曾經吩咐葬禮儀式和棺木式樣仿照蘇聯前領導人列寧的格式,讓民眾瞻仰遺容。可是當孫中山逝世時,蘇聯政府贈送的玻璃鋼棺材沒能及時運到;等到送來玻璃鋼棺材時,遺體已入殮半個多月。由於當時技術原因,防腐措施不當,遺容不能再供後人瞻仰。

★★天才建築師呂彥直的遺世之作

中山陵融匯中西設計建築之精華,受到後人高度肯定。然而,當年設計中山陵的天才建築設計師呂彥直,卻因主持建造中山陵積勞成疾,在中山陵完工前夕,36歲即因肝癌英年早逝,未能見到中山陵建成。

令人唏噓的是,呂彥直與未婚妻嚴璆(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二女、辜振甫之妻辜嚴倬雲的姑姑),那段淒美的愛情故事。

呂彥直是安徽滁縣(今安徽滁州)人。除了設計建築南京中山陵外,同時期還設計建築廣州中山紀念碑、廣州中山紀念堂而聞名於世。他幼時隨其姊僑居巴黎,開始接觸西方文化;數年後回國,進入北京五城學堂求學;1911年考入清華學堂(今清華大學前身)留美預備部讀書;畢業後派赴美國康奈爾大學留學,攻讀建築。

呂彥直1921年回國後,先在上海一家建築公司任職,不久在上海開設彥記建築事務所,是中國早期由中國建築師開辦的事務所之一。中山陵公開徵選設計圖,他在40多件設計稿中脫穎而出,受聘為中山陵陵墓總建築師。

呂彥直設計建造南京中山陵,巧妙使用西方先進的建築科學技術來構造純中國樣式的建築,既是一座純中國式的陵墓,又別於以往所有中國的帝王陵墓。中山陵工程施工中,呂彥直長期住宿山上,督促施工;為確保工程品質,選料、監工一絲不苟,積勞成疾,於1929年3月18日逝世。

為了表彰呂彥直為建造中山陵所作的傑出貢獻,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通過決議,決定在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內,為呂彥直建紀念碑,地位、大小與奠基石相同,紀念碑上部為呂彥直半身遺像。

呂彥直與嚴璆的愛情故事,開始於1911年清華學堂初設,呂彥直考取了清華學堂留美預備部,嚴璆羡慕不已,也到北京讀書,兩人正式來往,應該就是從這時開始。

呂彥直留美返國之後,兩人訂婚,此後呂彥直專心於創業,嚴璆還在讀大學,一直未能完婚。1925年後,呂彥直相繼接手南京中山陵和廣州中山紀念堂建造工程,由於工作太忙,婚期一拖再拖。1928年初,呂彥直被確診患有肝癌,面對絕症加身,呂彥直接告知在北京的嚴璆,請她另做打算,不要再等自己。當呂彥直病逝,嚴璆得知噩耗,悲痛欲絕;不久,28歲的嚴璆在北京西郊出家,削髮為尼,法名秋妙。1950至1951年間,嚴璆經香港輾轉去了台灣,最終在台灣去世。

中山陵祭堂,中央供奉孫中山坐像。(圖:本報南京傳真)
中山陵祭堂奠基室內的呂彥直紀念碑。(圖:本報南京傳真)
迎光顧保羅隨筆部落格  

一定帶給閣下意想不到的收穫!
 
請點閱下面網址:
 



出處: 雙十國慶感言 許業武 - paulhsu333 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paulhsu333/108663126#ixzz4tlCl9Xl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