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釋】
(1)戚之次且:虛擬人名。
(2)垂垂:垂頭喪氣有衰老的樣子。
(3)小子:當時,長輩稱呼晚輩。
(4)家僮:當時,指未成年的僕人。
(5)詢:責罵的口氣。
(6)祗:;不過。
(7)痗:憂思成疾。
(8)徙:遷移。
(9)蟄:動物冬眠,潛伏起來,不吃不動。
(10)匪鶉匪鳶。
(11)翰飛:高飛。
(12)鱣、鮪大魚。
(13)孽罪孽。
【譯文】 亂世的處世哲學〔戚之次且〕 戚之次且喊問郁離子說:「你為什麼顯得無精打采的樣子呢?你不是希望為當世之人做些貢獻嗎?為什麼會把自己搞成這副模樣呢”郁離子仰天長嘯嘆說:「你怎能理解我的處境呢?」 戚之次且說:「周朝的婭冶子幼年時期就失去父親,家中政事全部由家僕做主。這些家僕,人高手大脚粗,濫用財產,因此,家中的經濟狀況,一天比一天更加窘迫。婭冶子想改變一下,承襲自父親去世,留下來的某些舊有的規矩,以便節省開支。事情傳開後,他的家中長輩們親戚不同意,家僕們全都罵聲不斷,他母親出面,禁止了舊規的實施,家僕們還說:「老家伙不知道死期已近,還不如安安穩穩地多活兩天。」他家中長輩親戚,以及他母親的話,都不聽,何況是與他非親非故的人呢?身為一位局外人何必擔心這些事呢?那只是自尋煩惱而已,容易憂思成病。 郁離子說:「我聽說天氣快要下雨時,洞穴中的螞蟻,會先得知;大地快要降霜時,荒野中的蟲子,也會預先得知。有下雨、降霜的徵象一出現,就會預先得知;即可在下雨、降霜之前,就可事先躲避。所以,螞蟻在降雨之前遷徙躲避,草蟲在霜降之前冬眠。預知的萌生,可躲避災難的發生。不管是遷徙還是蟄伏,可為避禍的依據,不枉費有此能力。如今,整個社會竟然没有一塊可徙可躲避的淨土。由此可見,身為一個人,竟不如一隻螞蟻、一條昆蟲啊!《詩經》不是說:‘不是鶉,也不是鳶,却可以浩瀚地飛到蒼天;不是鲤,也不是鮪,却能潛逃到深水中。’說它們無處可去。我怎能不憂慮呢?” 戚之次且說:“當初,孔子是天生的聖人自居,卻不能推行他的理念良方,流浪四方,屢遭困厄,然而他卻能做到身心平衡,不因為一些毫無作用的推廣,而改變他的志向。因此,能能志士活在世上,只做那些可能做到的事,不做那些不可能做到的事。至於吉、凶、禍、福相關的事,是由上天所主管的,我為什麼要,因為這些事而自己殘害自己的身體呢?”
【寓意】 作者自問自答,藉由戚之次且與郁離子一番對話中,抒發了作者鬱悶的心情,提供解憂的思考,及如何轉念。提到那些置忠言而不顧者,必將招致災禍降臨。真的是這樣嗎?看讀者如何解釋。但是以傳統觀念,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鬱悶,大家都曾經有過,那也是上天安排最好禮物,若不及時的處理排解,祂會累積在身體,造成垃圾,揮之不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