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程背景
身處繁忙都市,每天在高壓的節奏中穿梭,加班和喧囂已成日常。我時常感到身心疲憊,渴望一個能暫時逃離壓力的角落,讓緊繃的神經得以鬆弛。某天在網上偶然看到臺東有一間結合動物陪伴與原住民族文化特色的咖啡廳民宿──「癒室 Healing Space」。店家的幽默提醒更是勾起我的好奇:「要先準備好心臟再來,因為你將被心臟爆擊」。我不禁想,忙碌的生活中真的有這麼一處天堂,可以被滿滿的療癒感擊中嗎?帶著期待與一絲興奮,我決定踏上臺東之旅,尋找屬於自己的心靈綠洲。
到達癒室的第一印象
一下火車站,我乘坐公車沿著稻田與山景前往臺東市區。告別都市鋼筋叢林,映入眼簾的是寧靜緩慢的小城風光。來到「癒室 Healing Space」門口時,外觀雖然低調樸實,但推開門的一剎那,彷彿走進了另一個世界:溫暖的大地色調充滿整個咖啡廳空間,淡淡木質香氣混合著鬆餅香氣撲鼻而來,讓人心神安定。
更令人驚喜的是迎接我的動物夥伴們——幾隻毛色各異的貓咪悠閒地躺在沙發和窗邊陽光下,有的見到生人也不躲,反而好奇地踱步過來用身體蹭蹭我的腿;角落裡一隻靈巧的狐獴直立起身,睜著又圓又亮的眼睛打量著我,模樣既俏皮又可愛。
我忍不住露出笑容,感受到緊繃已久的心在此刻開始柔軟下來。店主人熱情地上前迎接,輕聲招呼我先脫鞋換上室內拖,彷彿在說:“慢慢來,不用再趕時間了”。初來乍到的陌生感,在動物們溫暖的迎接和店家的笑容中迅速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回到家的放鬆與安心。
癒室的住宿體驗
被帶到房間後,我對眼前的佈置驚喜不已。房內設計融合了現代舒適與在地文化元素:潔白柔軟的大床上,擺著原住民阿美族傳統圖騰八角星的抱枕,深棕與米色交織的幾何圖案為空間平添一股文化韻味;牆上掛著當地手工編織的藤編籃和少數民族圖騰裝飾,與一旁綠意盎然的植栽相映成趣。整個色調以溫暖的木質和土地色為主,讓人有種被大地擁抱的踏實感,柔和的黃光檯燈和窗外投射進來的天然光線,覺得輕鬆自在:少了科技的干擾,可以更加專注當下的體驗。
當晚入睡前,我特地下樓去和其他貓貓們道晚安:有的已經窩在貓爬架上睡著,小小的鼾聲讓人莞爾;有的見我來了,又撒嬌地湊上前要撓撓。我蹲在地板上和牠們玩了一會兒,只覺得心中滿是暖意。在這靜謐的夜晚,城市的喧囂早被拋諸腦後,只剩下此刻與貓咪相伴的寧靜時光。躺回床上時,一天的疲累早被療癒得無影無蹤,我帶著久違的安心感沉沉睡去。
原住民的文化體驗
在癒室的第二天早晨,除了毛茸茸的好友們,我還迎來了一份精心準備的原住民風味早午餐。餐桌上擺滿了令人垂涎的在地料理:有用馬告山胡椒醃製的鹹香豬肉,搭配爽口的臺東在地種植生菜沙拉,也有刺蔥香茅舒肥雞,散發出獨特的香氣。配上一杯清新的洛神花茶,每一口都讓人感受到臺東土地的滋味與真誠。
用餐過程中,民宿主人還跟我分享著這些料理的來源:「這鹹豬肉用了我們原住民常用的調味料馬告,下酒一流哦!」他笑著說道。我驚訝地發現,原來在美味背後還藏著如此豐富的文化底蘊。 早餐後,店家替我安排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原住民族服飾體驗。民宿主人拿出各式各樣繽紛的傳統服飾:有鮮豔的刺繡披肩、黑綠交錯的圍裙、飾有羽毛和珠繡的花帽,以及代表阿美族的情人袋。她先是選了一件色彩斑斕的服裝讓我試穿,細緻的手工刺繡和亮麗的飾片在陽光下閃耀,沉甸甸地披在身上,彷彿能感受到衣服中傳承的故事。
我站在鏡子前,看著自己戴上花帽的模樣,不禁又興奮又感動。民宿主人一邊替我整理服裝,一邊耐心地講解每件飾品的意義以及部落故事——從衣服上幾何圖案代表的意義,到「情人袋」背後動人的情人夜傳統儀式。短短片刻,我彷彿上了一堂生動的文化課,對臺灣原住民族的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除了民宿內的餐點以及族服試穿文化體驗外,還可以請民宿主人代訂臺東當地部落小旅行行程,親身走入部落感受文化之美。體驗結束後,我依依不捨地脫下服飾,內心對這片土地生出了更多敬意和聯繫感。而貓咪們與狐蒙則不時穿梭在我的腿邊,那畫面溫馨而奇妙。
我喝著一杯臺東金峰鄉的洛神花果茶,感覺自己彷彿融入了這裡的生活節奏:慢下來,傾聽內心,也聆聽這片土地的聲音。這種深度的文化體驗,遠遠超出了我原本對「住宿」的想像,為我的旅程增添了厚度和溫度。
癒室整體感受
離開臺東「癒室 Healing Space」的那天早晨,幾隻貓咪依依不捨地跳上在我行李箱上,好像牠們也懂得別離的滋味。我蹲下身逐一抱了抱牠們,心裡滿是感激。短短幾天的旅程,我的身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鬆與療癒。回想出發前,內心被城市生活壓得喘不過氣;而現在,感受到的卻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與滿足。在這裡,時間彷彿放慢了腳步,日常的煩惱暫時退場,我重新找回那久違的微笑和對生活的熱情。動物們純真的陪伴治癒了我的緊張不安,文化體驗豐富了我的心靈世界,兩者交織出獨一無二的回憶。踏上歸途時,我帶走的不僅是手機裡滿滿的可愛照片,更有一顆充滿能量與感動的心。日後每當生活再次讓人疲憊,我只要想起在臺東那段與貓咪、狐獴為伴,聽故事、看星星的夜晚,心中就湧起暖意。癒室 Healing Space這趟旅程於我而言,就像一場及時雨,滋養了乾涸的心靈土地。在往後的日子裡,這份療癒的力量將持續鼓舞著我,提醒我偶爾停下腳步、善待自己,因為忙碌之外,生命中還有如此美好的寧靜與共鳴在等待我們去體會。
民宿連結:
IG: https://www.instagram.com/healing.space_2023
民宿地址: 950臺東縣臺東市仁八街77號
多么令人欣慰,如今有很多孩子愛上了閱讀。閱讀,將使孩子們變成會審美,懂趣味,有詩意的人。 一個孩子最美的樣子,就是手捧書本的樣子。經常手捧書本的孩子,放下書的樣子,也會很美。因為這樣的孩子,知道說什么樣的話是文雅的,什么樣的行為舉止是得體的。閱讀,使他們的頭腦和心靈得到滋養,也讓他們的一言一行變得有修養。書中蘊含的智慧,像明燈也像火把,照亮著孩子們的童年。 當他們從一扇門經過的時候,會友善地為別人扶一下門,讓后面的人順利通過,而不是不管不顧地松開手,獨自走掉;當他們看見外面有流浪貓、流浪狗的時候,會溫情地丟下一段香腸、一塊面包給它們,而不是發現它們是弱者,就無情地揮起棍子欺負它們;當他們看見美麗的樹木花朵、藍天白云時,會微笑,會欣賞,會感動。這些,都是閱讀帶來的改變。 是的,當童年遇見兒童文學,這些閱讀讓孩子們懂得了什么是——愛。 愛,就是兒童文學的全部意義。 兒童文學作家的責任,就是讓筆下的作品教會孩子們愛人類、愛動植物,愛全部的世界。 我之所以成為一個給孩子寫書的人——我更喜歡稱自己為給孩子講故事的人,是因為我的童年就是聽著故事長大的,那些民間故事陪伴、滋養了我整個的童年。 我喜歡民間故事,民間故事帶來的生鮮感,那些奇思妙想,那些差不多是原汁原味的民間智慧,總是深深地吸引著我。 那時,多半是夏夜,我的父親搬了把椅子坐在院子里講故事,靜靜的夜晚,上面有亮亮閃閃的星星,下面是孩子們閃閃亮亮的眼睛。父親抑揚頓挫、繪聲繪色的講述,使孩子們聽得入了迷。他講的大多是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里面的人物,個個仙風道骨,能掐會算,飛檐走壁。我的父親卷得一手好紙煙,講到鬼怪妖魔出現的地方,講到最要緊的時候,他都要賣個關子停下來不講了,用力吧嗒他的劣質紙煙,一紅一滅,又猛地吐出一大團煙霧來制造氣氛,他布滿皺紋的臉上表情冷峻,眼神遙遠而神秘。嚇得孩子們有的尖叫,有的瑟瑟發抖。這時候,我的父親特別滿足,他那缺了牙齒的嘴巴,嘿嘿地笑著,眼睛瞇成一條縫。故事,不管是講述者,還是聽眾都能得到極大的滿足。雖然他一個字也不認得,但是在講述的過程中,他總在改編著,使故事的節奏更加緊湊,懸念迭生,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 父親的故事也使我對書本、對閱讀產生了強烈的渴望,對我以后的兒童文學創作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引領我在一條綺麗的童話之路上探索,帶著那顆不知疲倦的好奇心。 那顆好奇心也帶我走出嘈雜、喧囂的城市,踏向山野,融入自然,得到心靈的滿足。我常去的那座山林子特別美,是個大大的、深深的、綠色的海洋。每吸一口氣,都帶著花香,混著青草氣息,能品咂出泉水的甘甜。沿著山路行走,能聽到泉水一路伴奏,叮咚,嘩啦,汩汩……我叫它們為“伴走音樂”。還有黑蝴蝶、綠螞蚱、花背甲殼蟲飛旋舞蹈。一陣風吹來,森林里樹葉的碰撞聲、鳥鳴聲、雨滴的滑落聲,組成了一個立體的、巨大的音樂盒,我叫它“綠森林音樂盒”。在那樣的山林里,腦海里有許許多多奇妙的幻想。眼睛不夠看,耳朵不夠聽,各種各樣的想象,各式各樣的故事都爭著搶著往外蹦。全跟神奇有關,跟美好有關,跟善良有關。寧靜和諧自由,置身其中,腦海全是這樣的情愫。眼見的都是世界最初的樣子,都是最自然的流露。于是,童話的靈感就如山泉般叮咚嘩啦汩汩地流淌出來。 來自大自然的童話,我想象著,會陶冶孩子們的性情,豐富他們的想象,美好他們的心靈。讓筆下講述的故事,對孩子們人生道路上的關照是一道道熱切的目光,是沮喪時最有效的安慰,是失魂落魄時的希冀與夢想,是一片凈土,是前行時的燈火,是永不會走入歧路的力量。 我相信,童年所遇見的一切,都會成為孩子們精神和心靈成長的一部分。童年,閱讀兒童文學,與書為伴,是孩子們最好的遇見。 >>>更多美文:散文隨筆
看世界不忘心里, 有天空登上青山。 給自己相等路上, 問知音還有想我。 >>>更多美文:自創詩
小滿前后,花果相連,百草豐茂,所有的植物都展示出它們蓬勃的生命力,正是采摘草藥的好時節。 記憶中,每當立夏之后,奶奶都要背個小背簍采草藥:桉樹上的嫩葉可治頭痛,地金草可以消炎,金銀花可下火,車前草可清熱解毒,馬齒莧可治蚊蟲咬傷……那時候,我就是奶奶的小尾巴,跟著她踏足于原野溝渠,她需要什么,我就找什么,每一味草藥都有著不同的香氣。就在那個時候,奶奶教會我認識了不少的草藥。 奶奶識字不多,對草藥的采摘及其功效卻頗有心得。有一次,我問奶奶為何小滿才是采草藥的最佳時節?奶奶頗為自豪地回答我:“春草嫩,藥味淡;秋草老成,藥味重,同一味藥引,不同時節采,藥效都有不同。小滿時節的草藥,藥性的濃淡剛剛好,因此最適合采摘。”奶奶的話被我牢記在心里,那時候我覺得奶奶是世上最聰明的人。 奶奶采來的草藥大多都保持著植物的原狀,能不淘洗的盡量不淘洗,放在背陰處將植物風干,再收集整理好,以備不時之需。用奶奶的話來說,有的草藥一旦沾了水,藥性減半。只有從土里挖出來的草藥:如地金草、車前草等容易沾上泥土的植物,只能用水洗凈,放在通風處晾干。奶奶一年四季就用干地金草泡水當茶喝,殺菌消炎,防病毒侵體,很少感冒。奶奶也會把新鮮的車前草洗凈用開水焯熟涼拌了吃,或做成湯,味道鮮美,開胃健脾,吃了還想吃。 記得一年初夏,哥哥忽然牙痛不止。奶奶馬上找來燈籠草泡上醋,一部分讓他含在嘴里,另一部分讓他用來漱口。一會工夫,哥哥牙疼緩解了不少,連用幾天,痊愈。奶奶還曾用野豌豆搗汁內服治好了鄰居大爺的胃出血。 長大后,一次查《本草綱目》,知道野豌豆在《本草》中叫做翹搖。草藥在奶奶的搗鼓下,竟然變得異常神奇和珍貴。再問奶奶如何懂得這么多?奶奶一笑,說:“不都是老人們留下來的偏方嗎?草民草民,先有草,后有人。老祖宗用過并流傳下來的東西,必定有其中的道理和奧秘。況且,草里的學問大著呢,就看你是不是有心。” 難怪奶奶對草藥似乎天生就有著一種悲憫情懷。以前,秧田里雜草頗多,需時時薅除,其中有一種水草名叫莎蒗,極繁茂,是稻田之害,多為農人所切齒,必斬草除根而后快。每次和奶奶一起走在田埂上,見那些曬癟得奄奄一息的莎蒗,奶奶總是略帶惋惜地搖搖頭。其實,莎蒗也是一味良藥呢,于行氣開郁,最為相宜。遂伸出手來,細細摩挲著一棵莎蒗,欷歔不已。 如今,歲月遠去,小滿又至,草藥飄香。望南鄉,不知身體依然健朗的奶奶是否還會背著小背簍漫步山間原野采摘草藥,我可是很想再做一次奶奶的小尾巴! >>>更多美文:優美散文
WD55CE58CWW5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