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手機到處拍】新竹.內灣(1)歷史與交通及野薑花粽篇
2011/05/08 01:22
瀏覽1,904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請先看衛星地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不嚴謹之歷史簡介:

內灣村位於新竹縣橫山鄉,人口大約1350人,三面環山,景色清幽,主要交通管道為縣道120號及台鐵短火車(平時人流量少,火車可能就一節或兩節車廂而已,假日則是瘋狂爆滿,有錢難坐)。


清朝時,這片山林本是泰雅族人生息之地,但開發完新竹的漢人因為三國志玩多了,所以學起諸葛亮遠征谷地,在一番浴血戰鬥後,將泰雅族人趕出這片土地,並建立起隘口,佈署兵力,不讓泰雅族人再回來Q_Q(好過份!)

到了日據時代,現今號稱是台灣人永遠好朋友的日本人,因為清朝某個優秀官員打海戰輸的亂七八糟,誕生《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從此,日本人來了。

日本人做事很細心,他們發現從內灣到深入泰雅族人所居住的山區裡,除了有高經濟價值的檜木、梢楠等樹木,還產有煤礦。有玩過《星海爭霸》的玩家應該都知道,礦產是重要的經濟能源,所以不幸的泰雅人老祖宗,根據維基百科記載,就在這時期被日本人《平定》了,並且成為飽受欺壓、霸凌及歧視還有鞭打的伐木工人。

泰雅族美好的山林,快樂的歌聲,在近代化武器的侵略下,變成歷史的一頁滄桑。

撇開過往日本人、漢人、泰雅族人等那些老祖宗的恩怨往事,在現在可稱古早的年代,內灣村扮演著木材、煤礦、工人這三大項目的集中及轉運中心。

火車載來了工人,運走了煤礦;火車載來了女人,又運走了木材,來來往往的,帶動了這個小村子的熱鬧景象,昔日的劇院,今日依舊在↓

只是挖礦、伐木的工人跟酒女們,已經不在了,倒是多了一尊ET的雕像↓

(五、六年級生應該都認識ET吧?)

(我滿喜歡這尊具有原住民風味的木雕,那表情真有趣~)

一九四六年,抗日戰結束後,日本人走了,但內灣仍維持著挖礦、伐木等相關工作,此一時期的台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所統治,為了提供正在大陸與毛澤東打架的蔣介石軍費,蔣政府官員很努力的在台灣實施《經濟管控措施》,他們不僅要錢、要糧,還要木、要礦、要煙、要酒、要糖、要鹽,最後連樟腦丸都不放過(幸好沒有學日本兵連女人都搶去當慰安婦),值錢的東西政府全部都要,全部都管控,並美其名為《國家專賣政策》,實質上就是政府全面攏斷民生物資,並以軍事武力鎮壓反對群眾(詳參二二八事件)。

遺憾的是,老蔣這麼努力的搞,搞到裡外都不是人了,名聲也臭了,到了一九四九年時,仍輸給老毛,敗走成都,逃回台灣(哦,抱歉,這不是撤退,而是轉進)。

隔年,蔣介石於台北處決二二八事件時,台灣最高行政首長兼警備總司令《陳儀(千錯萬錯都是俺的錯?)》,之後開始建設台灣。

一九五一年,為供應國內更大需求的建設物資,竹東線鐵路通車至內灣村,此後二十年,內灣村的經濟發展稍稍繁榮了起來(其實也不過就煤礦、木材等物資及人員轉運站而已,規模有限),到了一九七○年,礦都差不多枯竭了,林木好像是受到政府保護,不再毫無限制的砍伐,所以,內灣村沒落了,工人走了,火車班次少了,劇院可能也要關了,商人們也跑了,內灣村變成一個平靜乏人問津的山林小村。

如同一般山村命運,為了討生活,年輕人都走了,留下村中老人。

如此孤寂的山村,到了西元一九九五時,開始出現轉機,從沒沒無名的小村,漸漸搖身一變,成了假日人潮塞爆火車站的觀光地。

此一轉變應該由內灣村的建中藥局老闆娘彭瑞雲與村內的婆婆媽媽們合手製作《野薑花粽子》開始說起。

彭瑞雲女士一生致力國民革命,凡三十餘年.....更正,是努力推動內灣村的觀光運動才對。要搞觀光,先要有東西可以讓人家看,單憑山野景色還不夠,於是有了內灣村螢火蟲季,可是效果不彰(山野鄉村,誰家沒有螢火蟲?我小時候捉了幾十隻螢火蟲放塑膠袋裡,想學古人用蟲光來讀漫畫書,不過,成果是令人失望的)。

後來她與鄉親們找了出生於新竹縣橫山鄉的知名漫畫家劉興欽,以他漫畫裡的人物(大嬸婆、阿三哥)為內灣老街增添不少生色及特色(劉爺很大方,以一元的象徵代價將漫畫人物肖像,供內灣鄉民使用),但平心而論,應該不會有太多人會因為想看他的大嬸婆或阿三哥特地坐火車到內灣來晃晃,搞個kitty或小叮噹村還差不多,至少我哥一定會去....當然,這有成本上的考量。

而且在懷舊風味上來說,古意的大嬸婆對老一輩的人來說,是令人懷念的(四、五年級那一輩對大嬸婆較有印象,到了六、七年級生,幾乎都看日本漫畫長大的,哎呀,本土文化危矣!),因此我認為,漫畫人物對村裡的觀光是有幫助的,也是舊文化傳承上,不應缺少的一環,但不能做為內灣村成功的主因。

(內灣火車站前面就是老街,石子舖的地板上,排著一張張漫畫人物素象)

最後彭女士與傳說中的范阿嬤聯手,循古法加新意,創作出現代版的《內灣.野薑花粽子》,放在藥房門口試賣,本不受鄉親鄰里看好,或有甚者曰:『包個粽子用五香料調味就好了,搞什麼野薑花根粉調味,不加味精?自找麻煩!賣不出去的啦!』

熟知此粽一出,觀光客狂掃!

從一天賣一百個,變成一天賣五百個、一千個!

之後越賣越多,客人愛吃,婆婆媽媽們也就樂於製做,於是內灣村從這一刻開始,人人賣粽子(是沒這麼誇張啦,但全盛期聽說有六十幾家在賣),而在村民們努力拼觀光及賣粽子的風潮下,內灣村終於打開了國內知名度,成為新竹縣知名觀光景點。

雖然說,內灣村最聞名全國的就是野薑花粽子,但這只能說是台灣人好吃、愛美食,走到那就想要吃!玩到那就想開房間(噫?是住宿啦!出遠門總要過夜的嘛,別想到其它的意思上)。

以一個總合的面來分析,應該很少有人會為了吃幾顆野薑花粽子而特地跑到內灣來買?也很少有人會為了這裡的山林水色而大老遠擠火車過來觀光?或者是因為仰慕劉興欽老師的作品及畫風,特地跑到這山林小村瞻仰。

三者之間做為一個單體存在就顯得很單薄,但連成一個共同體就變成一個很有吸引力的地方,嗯,所以呢,歷史講完了,來介紹一下交通路線好了。

我是搭火車從桃園出發的,雖然沒有人想看火車及車票的照片,但做為一個紀念,我還是要放上來,西元二○一一年五月六日,地球末日倒數的不知道前幾天,一個非假日的星期五,我搭上台鐵區間車↓

(車內外觀,跟二十年前裝電風扇的普通車差別是不是很大?)

(車票上還有台鐵查票員很貼心的蓋了驗票章.....。)

抵達新竹後,出車站往瞧,會看到↓

往綠油精那棟建築走去,一樓就是新竹客運的候車站,請先看看站內提供的地圖看板↓

因為台鐵這幾年正在修建六家線,預計於2011年10月完工,施工期間,新竹往竹東的鐵路是中斷的,到不了竹東,你就別想去內灣,因此呢,這段路要搭新竹客運的車子才行。

這時,請掏出五十三元硬幣(應該快漲價了),然後在這個牌子下面等↓

緣份到了,車子就會來了(我是上午九點十分等到九點四十五分)。

從新竹坐到竹東火車站,不塞車的話,大約是二十五分鐘。

(回程時,往竹東火車站前方步行約二十步,再往右看,就會看到新竹客運的候車亭,一樣,掏出錢來,排隊候車)

從竹東火車站搭火車往內灣,票價十六元,好像是一個小時一班車,但也不保證每個小時都有....請先行查閱台鐵火車時刻表。

(非假日的上午,因為旅客稀少,所以只開一節車廂)

車程大概也是二十幾分鐘吧,視力不好的朋友們,這時可以多看看沿線的青山綠景,保養一下目珠。

(除了自然的山景,也有鄉民們種了不少檳榔樹,嗯,但比例上不算太多,有些是種平地點的地方,應該還好,應該吧.....。)

(起先我以為這是訓練狗狗的地方0.0,後來才知道這裡是供漆彈玩家對戰的場所......。)

(內灣車站內的《無望再舉》,寫的是中年男人的悲哀。)

(中間那個電話機上面的長條白燈管的上邊,有燕子築了一個溫馨的小窩在裡邊,無聊時可以坐在車站的木椅上看燕子們飛來飛去,再遙想一下東坡先生寫的: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可能別有一番思古之風情。)

(這裡再走過去就是廁所了)

車站旁這黃金店面照片右邊,是傳說中的《詹阿姨野薑花粽》,她們家的本店應該是在吊橋過去的另一端的樣子(離遊客有些距離),估計是租了這一小坪空間來拓展業績。

詹阿姨的姑姑即范玉英女士,也就是范阿嬤,為同一家族經營,所以自稱創始店(范阿嬤自己也有店面,兩家口味應該是一樣?或我誤會了,兩家並非親戚?嗯,好複雜,有興趣的自己去研究吧,反正東西放在現代來說,好不好吃?合不合胃口?才是最重要的)。

家族經營的創始店與同村的大嬸婆野薑花粽(彭瑞雲經營)及鵝姐野薑花粽(周素娥經營),三分天下,各得其一(其實還有羅媽媽、鄧媽媽或林媽媽等商家,也是頗負盛名)。

花粽三大家我只吃過大嬸婆野薑花粽,所以先就其感想分享↓

因為一顆只賣十五元,所以不會太大顆,握在手上也不會油油膩膩的,同時有一股野薑花葉子的味道(這就是正統野薑花粽的特色!)。

口感來說,吃起來鬆鬆香香的,配料嚐的出來是有用心下去炒,蝦米咬在嘴裡的感覺很香,可惜,就是再稍微軟黏一點就好了(人家特色就是不要黏膩,主打健康,包子的嘴很難侍候)整體來說,是一顆不錯而且有特色的粽子,如果是開在我家附近的話,就會常常跑去買來吃。

但,其它的店家說不定更合乎我的口味?有些店家是糯米加高鈣米的組合,吃起來應該就會軟黏點,達到我想要的完美也說不定?

總之,這事很為難,不每一家都吃看看,我不確定自己愛的是那一位.....,建議各位有機會去吃的話,先從花粽三大家開始吃起,反正街小粽也小,一下子就走完買完了,一家吃一顆,中意的再回去買個夠,就絕無遺漏。

 附錄:關於野薑花粽的製作及新聞介紹。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