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綠繡眼的長像,但不是這篇故事的那一隻,那一對爸媽感覺福態多了...ㄏ)
三個禮拜前,汪媽媽家前陽台的小樹上,意外出現了一個小小違章建築,有握緊的拳頭這麼大,原本還擔心是個螞蟻窩,但仔細一看,裡面竟然是兩顆小小鳥蛋,自顧自肩並肩地穩坐在巢裡,沒一會,母鳥就翩翩飛來,坐在小巢上孵著蛋。
從發現小鳥蛋開始,汪伯伯就開始拿起厚重的數位相機,搬一把小板凳,每天記錄著這家不速之客。我也才能夠稍稍了解這段小故事。
孵蛋的母鳥身體鼓鼓的,有著深奧的墨綠羽衣,小小圓圓的頭上鑲著黑亮的小眼睛,眼眶四周畫了一道細細白白的眼線;照片上的她端坐在小巢上,周遭的葉子輕拍著,她穩穩坐在小巢上,眼睛望向遠方,用她的體溫孵抱著身下的Baby,依照照片,汪伯伯找出了鳥的名字,綠繡眼。日本人叫她作White eye,還有一串看不懂讀不出來的學名。
母鳥有時會離開一下,兩顆Baby蛋這時就可以暫時離開媽媽暖暖的肚窩,讓小小蛋軀放放風,照片中的這對兄弟或姐妹,不動也不吵,安分守己地等著媽媽回來,等著有一天小眼睛小尖喙小爪子隱然成形,衝破薄薄的殼,張開小翅膀往天空飛去。
一個多禮拜後,小鳥孵出來了,照片看到從鳥巢裡伸出的兩張粉紅色的小嘴,對著天空張得大大的,跟童話書裡畫得一模一樣,爸爸媽媽會叼著細長蟲子來也跟畫裡的一樣,一來就丟進Baby的嘴巴,然後再出去找,消失個幾小時,又叼來蟲子餵永不滿足的兩張嘴兩個小肚子。"公鳥母鳥這段時間都變瘦了呢..."汪媽媽心疼地說。
"那幾天下午不是下雷雨嗎?"汪媽媽說,感覺樹枝都一直在晃動,真怕裡面的小鳥掉出來,我說,那公鳥母鳥呢?汪媽媽說,下雷雨的時候他們都不在,雨一停就又不知從哪飛出來,嗯,所以據此推測,雨下得有多久,汪媽媽就擔心了有多久。
當中有一張照片拍得很清楚,是從鳥巢的上面俯拍,兩雙瞇著小眼睛的小雛鳥,睡得與世無爭。汪伯伯說他是左手拿著筷子把樹葉隔開,因為汪媽媽說不要讓人的氣味沾染到他們,免得小鳥被遺棄,所以汪伯伯是一手筷子,一手相機,伸著上半身拍下這張照的。
我看到的時候鳥巢已經人去樓空,那小鳥怎麼離巢的?有沒有學母鳥飛?一點一點揮動翅膀然後要飛不敢飛?汪媽媽說沒有,就有個下午,她在廚房,汪伯伯從陽台喚她,就說小鳥都飛走了,我強烈質疑,ㄟ怎麼沒有學飛就飛啦,這個步驟是不是沒被記錄到啊,汪伯伯冷靜地說,"只有老鷹才會學飛..."
"飛了好",汪媽媽說,那個禮拜一晚上,她夜裡聽到貓叫,都睡不好,怕野貓來吃柔弱小鳥,又擔心有老鼠,然後禮拜二的下午,小鳥一家四口就飛了,也許是汪媽媽的擔心傳給了鳥爸鳥媽,趕緊夜裡把包袱款款,隔天就飛了;也許是鳥們貼心,想說翅膀硬了就快飛,何苦還待在巢裡讓老人家擔心這擔心那。
而且中間還有插曲喔。他們說,在小鳥孵出來天天等食物的那一個多禮拜期間,只要公鳥母鳥一來,就會跟著飛來一隻白頭翁在旁邊很激烈地吱吱叫著,好像在對這一家四口抗議甚麼,"很兇ㄟ"汪媽媽說,我說,啊應該是隔壁多事大嬸來跟綠繡眼說妳不會帶孩子啦,汪伯伯笑,但汪媽媽說,可能是剛長大的白頭翁,也想要吃東西,有母性跟沒有母性差別真大啊。
我看著從陽台延伸出去的一顆小小空巢,跟汪伯伯申請要去摸摸看,但得讓汪媽媽同意,因為汪媽媽還想留著,想說也許之後還會有別的小鳥來。取得許可後我走上陽台,去摸摸那個小小圓圓的巢,竟然出奇的軟而稀鬆,像是用路上飄零的小草與細藤枝編成的,很難想像兩隻綠繡眼怎麼啣來一根一根草,以交叉編織法或是十字繡法,織成一個小小碗狀的巢,可以承載兩個小生命的孕育。
更特別的是,小巢座落的位置,剛好是一根主幹上,但旁邊有另一根副幹交叉著,形成一個穩固無比的十字基地;而整個開始築巢的地點,竟然是一個三樓陽台的屋簷下的一株小樹間,恰好形成剛好的蔭涼與遮蔽,風雨打不著陽光曬不多。這小小綠繡眼,竟然深諳地震探測學,比任何建築大師都懂得找地點看方位。
多麼神奇,上帝可以讓風起雲湧叫天地變色,但祂也可以讓這小小綠繡眼,在偌大的教人幾乎忘了創造主存在的現代都會間,找到一個世外桃源,建造一個自己的家,延續下一代的生命,是祂的手一路帶領著他們飛翔到這裡嗎?是祂輕輕點了這個角落,讓他們知道這裡住著一對善良愛主的老夫婦,會對他們好嗎?
在這三個禮拜中間,因著參與這家綠繡眼的築巢故事,讓這個家充滿了想像,想像天空中會有兩隻小小鳥,是以溫州街為出生地而正在快樂飛翔著;也期待著,這佈置好的溫暖小豪宅,下回會進駐怎樣的鳥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