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劉醫師長期待外科,面對外科醫師荒的困境,他擺出刀切手勢,嘴中喃喃念著:「中央健保要切成三家以上的保險公司。」
醫護大逃亡在他眼中只是病徵,他聚焦的是健保集權化所產生的腫瘤,但手術房內他為王,房外的世界會有學者架空他的手,甚至掩嘴不讓他發聲。
「醫師在做救人的神聖工作,怎可把台灣帶回從前的右派資本主義社會,讓窮人無法治病?」他說曾在會議表達看法,馬上有學者端了道德大帽送他。
台灣教改立基左派,像人只用左腳走路,就會在原地空轉,醫療政策亦然。好政策應兼顧左派的人人平等,讓國家保障每個人的健保權,但也該有右派自由選擇的理念,讓人有選擇保險公司的自由。
「有自由競爭就會產生階級,最後人民會受苦,」學者把「人民」搬出來,像毛澤東吹捧共產主義時,亦是標榜「為人民服務」。
「我家附近的統一與全家超商,激烈競爭後並未讓人受苦,而是讓服務更多元、價格卻維持便宜。統一超商賣得貴,我就去全家,全家服務態度不好,我就去統一,選擇權會制衡競爭者,」劉醫師複述爭辯時的對話。
我也想到年輕時在國營的中華電信工作,當初內部效率低落、電信費又貴,所以員工曾組改革團體跟上級建言,卻不了了之,最後是政府開放電信民營化,中華電信為了與遠傳、台哥大競爭,開始杜絕內部浪費並大幅調降電話費,全民是最後獲利者。
政府不放心民營競爭,也可掌握其中一家的多數股份,以制衡民營業者,像電信開放時政府仍掌握中華電信多數股權般。或者,政府就退守到監督角色,制定規則保障人民權益,並監督保險集團不能違背遊戲規則,否則退場。
「不行,那是回到右派世界,」學者跟劉醫師說,暗示台灣醫療跟毛時代的共產中國一樣,「右」字不能提,不然就是走資派。「解決辦法應是調降醫護比,讓醫護不要過勞,我們都站在醫護的這邊,」學者倡議回歸左派的數字分配遊戲中。
醫護比調降,病床就會關更多,急診室會更擁塞,而民眾等病床時間就更久;醫護比調降後若薪水不變,健保費就得調漲,民眾勢必反彈。如此,台灣醫療改革就像孫悟空在如來佛左手的五指間,不斷地反彈而已。出路不在左手或右手,而在跳出左右的桎梏吧!
〈續讀之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