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聊天機器人ChatGPT掀起熱潮,許多人發現他不只可回答問題,還能寫程式。「ChatGPT可能取代軟體工程師,」媒體引述網友留言,為正蔓延的資訊熱澆盆冷水,讓身處資訊業的我,也冷顫一下。
在冷夜中,我在窗內準備明日資管系的上課講義,心窗卻浮現社會曾被取代的工作。在捷運還未開通前,大台北有許多在地小百貨,卻因為捷運發達以及信義區百貨的林立,紛紛倒閉。「百貨業會大吃小,未來的AI基礎產業也會!」我在講義註記明日要提醒同學的觀點。
想像台灣許多做中文處理的小AI公司,如今應會冷的發抖,因為ChatGPT吸引全球用戶後會更壯大,發展更多技術來取代在地小公司,像信義區百貨去磁吸走在地百貨客源般。
「但在地應用會更多,在地AI公司只是轉型、不是消失!」隔日到銘傳桃園校區上課,同學舉手反駁我的觀點。
確實,ChatGPT讓中文對話生活化,許多企業的客服系統便可由機器人取代,只是ChatGPT當然不懂個別企業的私密知識,需要在地的AI公司去訪問企業、整理知識,並進行串接。
因此,未來外接到遠端的ChatGPT,但嵌入企業本身商業邏輯與知識,再透過網頁包裹為為一個系統的應用會越來越多,開發過程當然需要更多懂串接、懂商業、懂軟體設計的資訊人才去整合。
「你們現在3─4個人成立一家公司,」我開始發紙給同學,並要同學下課前提一個與ChatGPT相關的企劃案。我在資管系上課,一向不要同學只是面對我聽講,而是幾人圍一個圓桌,有時聽我上課,有時彼此討論,也可帶咖啡進來,享受午茶的樂趣。
我再發假鈔下去,要同學聽完每組的企劃後,決定投資對象。拿到最多投資金額的,可在本次上課獲得加分,但為避免同儕相護,我要投資者必須說出合理論述。
課程在同學的討論中結束。我坐262號公車返捷運迴龍站,在車上滑手機去打發這二十多分鐘的轉運時間,此時螢幕又跳出「ChatGPT可能取代老師」的新聞。
我望著窗外,想著同學燦爛的笑容,也想到「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的名言。「ChatGPT只會取代懶學生與懶老師,人性還有更多科技不了解的空間,願迎接挑戰的人機會永遠無窮,不管是在教學或產業上,」我如此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