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軍法、拆政府、撞總統府,然後呢?
2014/03/09 15:36
瀏覽12,240
迴響0
推薦35
引用0
【文/路仁教授】
洪仲丘事件初發生時,洪家曾找過民代。
在從前的台灣,民代會匆忙到洪家,安慰家屬的淚,然後在國會對國防部長咆嘯,甚至翻桌。若家屬不全合理,也許只是場秀,內心想的是洪家與支持者的選票,過程至少安撫家屬情緒;若制度有疏失,立委會提案在立院討論各面向,不致以公民激情「三日」倉促廢軍法。
從殖民時的仕紳、到解嚴後的立委,民代紓解受統治怒氣。從前,大埔房子被拆會有民代到場,連嘴說「司法不公」、實為家庭紛爭的撞總統府司機,可能都會先到民代服務處陳情。於是,有人說民代是台灣之瘤,發起憲改的「單一選區兩票制」除瘤。
從2004年林義雄、李遠哲在立院前靜坐推憲改,到2008年兩黨推老式電話民調初選要「把政黨還給社會」後,社運與民代忽然分道揚鑣。我到基層的教改混亂現場、紹興南村、農村土地徵收處,都不見立委蹤影,廖添丁式的「公民」卻在行俠仗義。
民怨初萌,立委不敢壓寶,因怕關心少數選民,會在單一選區兩票制中失多數選票;民代更怕被電視攝影機攝入紛爭畫面,在電話民調初選中,被接到電話、搞不清事件的阿嬤當壞人,隨口說:「不支持」。
民怨轉從「公民運動」出口,「建立公民社會!」白衫軍在廣場吶喊,許多人卻不知「公民社會」名詞起於黑格爾、馬克思,在左派運動中演化成一個沒階級壓迫、公民當家作主的社會。毛澤東開口閉口即「人民」、「人民當家」,也曾建立「公民社會」理想中的「人民公社」。
共黨掌權前的中國,青年人一提左派、馬克思,就熱血沸騰。在那片土地上,毛澤東以鮮血、饑荒留給華人的教訓未遠,新夢想又在台灣青年的心田萌芽。「拆政府」、「公民不服從」口號,當初青年人都喊過。
公民社會的大屋,不全然不能住,但需民主制度當樑柱。台灣還沒走進西方左派、右派的輪替社會,因為連基本民主都不健全。台灣經多次修憲,修成超級總統制,帶來「絕對權力即絕對腐化」後遺症。初選老式電話民調,更排擠年輕手機族、加班過勞族,甚至因問的是印象,餵養出迷幻媒體。
媒體蕭條時,財團爭搶電視執照,即要控制迷幻藥。台灣媒體與政治的惡性循環,混生出大毒瘤。公民社會的夢很美,但務實重建民主、切除毒瘤,才是台灣當走的路。
2.
重建台灣民主,要先廢「世界毒一」老式電話民調,勇敢走向美式公辦初選辯論制。
美式民主也許不是最佳,德國或北歐政治制度更好。可經多次修憲,特別經2005年修憲大刀後,台灣已難回頭,因為當初修憲設「3/4」得票高門檻,像把台灣放入地牢,又加層層深鎖防偷逃。
台灣民主,得先走不須修憲的易路。「第三社會黨」、「泛紫聯盟」、甚至林義雄正推動的「公民組合」,想給人民「清新選擇」,僅在憲改地牢內亂竄、發牢騷,屢戰屢敗後,會讓挫折感從人民蔓延到改革者,讓地牢瀰漫無奈。
「公辦初選」不必修憲、民意匯集就成功,但得先破在野者迷思。民進黨從草創到崛起,贏民心靠公平初選,辯論場場精彩,讓好人才出頭,初選有輸贏,最後卻一致團結、符民主精神。陳水扁當主席時,引進老式電話民調,蔡英文當主席後,更擴大此制、廢初選辯論,以「團結對外」。
至今綠營仍信此制讓他們從谷底翻身。其實民主政治如翹翹板,執政者上台後成箭靶,最後會被民意拉下,民意喜新厭舊,政黨總在輪替。民意拉力因世界局勢有大有小,2008年發生金融風暴,拉力奇大,美國、英國、日本...的執政黨潰敗、在野黨狂勝,在風暴最嚴重的台灣,在野的民進黨於縣市長、五都選舉,卻僅「雖敗猶榮」。
因此「團結對外、違反民主」思維,未帶民進黨崛起,反讓其在馬政績不佳時,錯失翻身機會。民進黨逆民主之河走,國民黨也追隨,黨內初選越來越靠協調,黨國體制復活,讓主席在中常會遙控行政院、民意機關,違逆立法與行政相制衡之理。
在多黨憲政體制下,政黨初選可歸家務事,但在台灣單一選區兩票制修憲後,兩黨政治成型,國家須介入黨內初選,以防壟斷。過去美國就有些洲的黨高層,不辦選舉而在內部「搓圓湯」,民怨沸騰後推動「公辦初選」。
台灣施行公辦初選、辯論後,立委就會走出黨國體制的中常會,到民間找一張張選票,同時紓解民怨;各黨同時投票,投甲黨不能投乙黨,不像民調受訪者會哄抬敵營的弱者出線;各黨內部同時競爭,不必擔心對手隔岸觀虎鬥。
各黨辦辯論,可讓默默無名的人才,靠理性思辯口才爬升,不必抱政治或媒體高層大腿。更重要的,新通訊時代來臨後,老式電話將消失,電話民調會轉進遠傳、台灣大哥大、台灣之星、亞太之星的新系統中,才能「調」得到人。
決定國家政治的「電話民調」,即將控制在徐旭東、蔡明興、魏應交、郭台銘等財團大老的線路中,可被惡意操弄,你能接受嗎?
3.
公辦初選是重建人「手」一票的「手民主」,地方自治則要落實以「腳」選擇的「腳民主」。
美國也許曾選錯候選人,卻持續壯大,因美國施行聯邦制,經濟、教育、福利等歸地方自治,中央無權置喙,人民以「手」選錯州長後,對政績不佳的州政府,可以「腳」移民它州,讓州政府隨時戰戰兢兢。
美國聯邦制,戰後被德國學走,建立「地方自治」邦聯體制,讓德國在混亂歐洲突起,失業率低、福利佳、國債低。其實,當初孫中山旅美,就欣賞地方自治,而寫入三民主義。
可惜國民政府來台,口捧孫中山,卻未實踐理念,反延續殖民時的中央集權,以補助、法制控制地方,間接控制地方派系以護政權。在台灣,地方政府無財政自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得仰中央鼻息。
在台灣,從幼教到高教,都受中央管轄,無各地特色。人民對北市12年國教不滿,搬到新北、台南,都在中央五指山內。中央的學術大老,集權又不受制衡,反覆以千變萬化教改,惡整人民。
在美國德國,連高教都地方自治,「公立」大學不是台灣的「中央集權國立大學」而是「州立大學」。州政府擔心人民移它州,因此將「公立」大學辦成普及教育,滿足基本教育需求,而非像台灣花大錢追頂尖。州政府為競爭優秀私校前來,徹底鬆綁,造就哈佛、史丹佛、麻省理工等無數名校。
在台灣,從社福到經濟,都受中央嚴管,中央發紅包卻不擔責,讓國家債台高築、新生兒負債百萬。所以,讓財政、經濟等權力也下放地方,做不好的地方政府隨時承擔「腳移民」惡果吧!
當然,腳民主須在立足點平等上。縣市疆界須重劃,讓各地均衡發展;財政須重分,讓各地台灣人有公平發展的機會。也許要走向德美的地方自治社會,路途仍遠,但一步一腳印,總是走在正確的路。
「公辦初選、地方自治」是台灣該走的路,在憲改關台灣進牢籠後,這是紓解民怨、昇華民主的活路。台灣人不該追隨「公民運動」腳步,讓台灣越走越遠,向「拆政府、撞總統府」後的「公民社會」烏托邦前進。
台灣需要的是再一次的民主運動。「民主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認同的台灣人請動腳、動手行動吧!
洪仲丘事件初發生時,洪家曾找過民代。
在從前的台灣,民代會匆忙到洪家,安慰家屬的淚,然後在國會對國防部長咆嘯,甚至翻桌。若家屬不全合理,也許只是場秀,內心想的是洪家與支持者的選票,過程至少安撫家屬情緒;若制度有疏失,立委會提案在立院討論各面向,不致以公民激情「三日」倉促廢軍法。
從殖民時的仕紳、到解嚴後的立委,民代紓解受統治怒氣。從前,大埔房子被拆會有民代到場,連嘴說「司法不公」、實為家庭紛爭的撞總統府司機,可能都會先到民代服務處陳情。於是,有人說民代是台灣之瘤,發起憲改的「單一選區兩票制」除瘤。
從2004年林義雄、李遠哲在立院前靜坐推憲改,到2008年兩黨推老式電話民調初選要「把政黨還給社會」後,社運與民代忽然分道揚鑣。我到基層的教改混亂現場、紹興南村、農村土地徵收處,都不見立委蹤影,廖添丁式的「公民」卻在行俠仗義。
民怨初萌,立委不敢壓寶,因怕關心少數選民,會在單一選區兩票制中失多數選票;民代更怕被電視攝影機攝入紛爭畫面,在電話民調初選中,被接到電話、搞不清事件的阿嬤當壞人,隨口說:「不支持」。
民怨轉從「公民運動」出口,「建立公民社會!」白衫軍在廣場吶喊,許多人卻不知「公民社會」名詞起於黑格爾、馬克思,在左派運動中演化成一個沒階級壓迫、公民當家作主的社會。毛澤東開口閉口即「人民」、「人民當家」,也曾建立「公民社會」理想中的「人民公社」。
共黨掌權前的中國,青年人一提左派、馬克思,就熱血沸騰。在那片土地上,毛澤東以鮮血、饑荒留給華人的教訓未遠,新夢想又在台灣青年的心田萌芽。「拆政府」、「公民不服從」口號,當初青年人都喊過。
公民社會的大屋,不全然不能住,但需民主制度當樑柱。台灣還沒走進西方左派、右派的輪替社會,因為連基本民主都不健全。台灣經多次修憲,修成超級總統制,帶來「絕對權力即絕對腐化」後遺症。初選老式電話民調,更排擠年輕手機族、加班過勞族,甚至因問的是印象,餵養出迷幻媒體。
媒體蕭條時,財團爭搶電視執照,即要控制迷幻藥。台灣媒體與政治的惡性循環,混生出大毒瘤。公民社會的夢很美,但務實重建民主、切除毒瘤,才是台灣當走的路。
2.
重建台灣民主,要先廢「世界毒一」老式電話民調,勇敢走向美式公辦初選辯論制。
美式民主也許不是最佳,德國或北歐政治制度更好。可經多次修憲,特別經2005年修憲大刀後,台灣已難回頭,因為當初修憲設「3/4」得票高門檻,像把台灣放入地牢,又加層層深鎖防偷逃。
台灣民主,得先走不須修憲的易路。「第三社會黨」、「泛紫聯盟」、甚至林義雄正推動的「公民組合」,想給人民「清新選擇」,僅在憲改地牢內亂竄、發牢騷,屢戰屢敗後,會讓挫折感從人民蔓延到改革者,讓地牢瀰漫無奈。
「公辦初選」不必修憲、民意匯集就成功,但得先破在野者迷思。民進黨從草創到崛起,贏民心靠公平初選,辯論場場精彩,讓好人才出頭,初選有輸贏,最後卻一致團結、符民主精神。陳水扁當主席時,引進老式電話民調,蔡英文當主席後,更擴大此制、廢初選辯論,以「團結對外」。
至今綠營仍信此制讓他們從谷底翻身。其實民主政治如翹翹板,執政者上台後成箭靶,最後會被民意拉下,民意喜新厭舊,政黨總在輪替。民意拉力因世界局勢有大有小,2008年發生金融風暴,拉力奇大,美國、英國、日本...的執政黨潰敗、在野黨狂勝,在風暴最嚴重的台灣,在野的民進黨於縣市長、五都選舉,卻僅「雖敗猶榮」。
因此「團結對外、違反民主」思維,未帶民進黨崛起,反讓其在馬政績不佳時,錯失翻身機會。民進黨逆民主之河走,國民黨也追隨,黨內初選越來越靠協調,黨國體制復活,讓主席在中常會遙控行政院、民意機關,違逆立法與行政相制衡之理。
在多黨憲政體制下,政黨初選可歸家務事,但在台灣單一選區兩票制修憲後,兩黨政治成型,國家須介入黨內初選,以防壟斷。過去美國就有些洲的黨高層,不辦選舉而在內部「搓圓湯」,民怨沸騰後推動「公辦初選」。
台灣施行公辦初選、辯論後,立委就會走出黨國體制的中常會,到民間找一張張選票,同時紓解民怨;各黨同時投票,投甲黨不能投乙黨,不像民調受訪者會哄抬敵營的弱者出線;各黨內部同時競爭,不必擔心對手隔岸觀虎鬥。
各黨辦辯論,可讓默默無名的人才,靠理性思辯口才爬升,不必抱政治或媒體高層大腿。更重要的,新通訊時代來臨後,老式電話將消失,電話民調會轉進遠傳、台灣大哥大、台灣之星、亞太之星的新系統中,才能「調」得到人。
決定國家政治的「電話民調」,即將控制在徐旭東、蔡明興、魏應交、郭台銘等財團大老的線路中,可被惡意操弄,你能接受嗎?
3.
公辦初選是重建人「手」一票的「手民主」,地方自治則要落實以「腳」選擇的「腳民主」。
美國也許曾選錯候選人,卻持續壯大,因美國施行聯邦制,經濟、教育、福利等歸地方自治,中央無權置喙,人民以「手」選錯州長後,對政績不佳的州政府,可以「腳」移民它州,讓州政府隨時戰戰兢兢。
美國聯邦制,戰後被德國學走,建立「地方自治」邦聯體制,讓德國在混亂歐洲突起,失業率低、福利佳、國債低。其實,當初孫中山旅美,就欣賞地方自治,而寫入三民主義。
可惜國民政府來台,口捧孫中山,卻未實踐理念,反延續殖民時的中央集權,以補助、法制控制地方,間接控制地方派系以護政權。在台灣,地方政府無財政自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得仰中央鼻息。
在台灣,從幼教到高教,都受中央管轄,無各地特色。人民對北市12年國教不滿,搬到新北、台南,都在中央五指山內。中央的學術大老,集權又不受制衡,反覆以千變萬化教改,惡整人民。
在美國德國,連高教都地方自治,「公立」大學不是台灣的「中央集權國立大學」而是「州立大學」。州政府擔心人民移它州,因此將「公立」大學辦成普及教育,滿足基本教育需求,而非像台灣花大錢追頂尖。州政府為競爭優秀私校前來,徹底鬆綁,造就哈佛、史丹佛、麻省理工等無數名校。
在台灣,從社福到經濟,都受中央嚴管,中央發紅包卻不擔責,讓國家債台高築、新生兒負債百萬。所以,讓財政、經濟等權力也下放地方,做不好的地方政府隨時承擔「腳移民」惡果吧!
當然,腳民主須在立足點平等上。縣市疆界須重劃,讓各地均衡發展;財政須重分,讓各地台灣人有公平發展的機會。也許要走向德美的地方自治社會,路途仍遠,但一步一腳印,總是走在正確的路。
「公辦初選、地方自治」是台灣該走的路,在憲改關台灣進牢籠後,這是紓解民怨、昇華民主的活路。台灣人不該追隨「公民運動」腳步,讓台灣越走越遠,向「拆政府、撞總統府」後的「公民社會」烏托邦前進。
台灣需要的是再一次的民主運動。「民主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認同的台灣人請動腳、動手行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