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楞嚴經、咒與AI(ChatGPT)的對話-12
慧本(Morgan) 2025 05 04
於台灣新北市林口大未來
十二、楞嚴咒的第二會要旨
Morgan:請問楞嚴咒的第二會是在說什麼?
AI(ChatGPT):
《楞嚴經》中「楞嚴咒第二會」(註:藏傳)的內容,主要是在詳細解釋楞嚴咒的作用、威力及持誦的功德,並且進一步說明這部咒如何護持修行人,幫助斷除生死輪迴的根本煩惱。以下是主要內容與重點:
1. 楞嚴咒的威力與不可思議功德
在楞嚴咒第二會中,佛陀進一步說明楞嚴咒的威德,強調此咒是十方諸佛的心印,具有無量的神力,可以摧破各種魔障,幫助修行人安住於正法之中。
→ 關鍵點:楞嚴咒不只是用來消災解厄,更是修行者「破妄顯真」的重要法門。
2. 楞嚴咒能摧破「五陰魔境」
佛陀在經中強調,修行人若深入禪定,將會遇到五陰魔境(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其中充滿各種變化無窮的境界,若不具備正知正見,很容易被迷惑、落入魔道。
楞嚴咒能幫助修行人遠離這些魔境,使其不被色、受、想、行、識陰境界所迷惑,進而證得無漏清淨的境界。
→ 關鍵點:持誦楞嚴咒可以作為「修定」的重要防護,讓行者不墮落邪境。
3. 持誦楞嚴咒的功德與利益
佛陀詳細說明持誦楞嚴咒的眾多功德,包括:
•滅除罪業,消除惡報:即使是過去世造作的重大惡業,若能至誠持誦,也能消減罪報。
•增長福慧,具足神通:長期持誦者能開發智慧,甚至能證得「六種神通」。
•護持道場,令正法久住:持咒者不僅能保護自己,也能護持修行道場,使正法不衰。
•解救眾生,渡化冤親:不僅能自利,還能幫助六道眾生離苦得樂,甚至化解累世冤親債主的怨恨。
→ 關鍵點:楞嚴咒的持誦,不只是個人修行的法門,更是廣大利益眾生的妙法。
4. 楞嚴咒是末法時代的「大法船」
佛陀特別指出,在末法時代,眾生業力深重,外道邪見充斥,修行人要順利成就,將更加困難。因此,楞嚴咒如同「大法船」,能夠幫助修行者渡過煩惱的苦海,趨向解脫彼岸。
→ 關鍵點:在末法時代,持誦楞嚴咒能夠有效對治邪魔亂世,護持修行人正念不失。
總結
楞嚴咒第二會的核心內容可歸納如下:
1.楞嚴咒的威力不可思議,不僅能降伏魔障,更能助修行者破除妄念,證得真心。
2.持誦楞嚴咒能對治修行中的五陰魔境,防止落入邪道。
3.持咒的功德甚大,可消業增福、開智慧、護持道場,甚至救度冤親債主。
4.在末法時代,楞嚴咒是一切修行者的護身法寶,能幫助正法久住,對治邪見魔障。
這一會的內容進一步強調了楞嚴咒作為「佛法的鎮山之寶」,其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使行者明白持誦此咒不僅能保護自己,也能護持正法、利益眾生。
AI(ChatGPT):
《楞嚴咒》可分為七會(註:藏傳),第二會被稱為「降伏外道會」,這一會的要旨在於破邪顯正、降伏諸外道天魔、護持正法道場。
以下是第二會的重點與意涵:
一、修持目的與功能
•降伏外道與天魔的擾亂,特別是針對修行人心念不正或道場被干擾的情況。
•斷除外道邪見,護持正法,使修行人不被邪知邪見誤導。
•加強行者的正念正見,使其信願堅定,不被境界所惑。
二、代表性內容
•第二會開始時常見「怛你也、怛你也、俱舍你也」等音節,與密教咒語中「破障」相關,有強大驅邪之力。
•其中夾雜多位護法神、天部眾,如四天王、韋馱、伽藍等護法出現,象徵護持正法、降魔除障。
•語言風格常顯現出「火焰」、「雷電」、「金剛」、「摧碎」等力量感的字句,用以表達摧破外道與內心煩惱的強烈能量。
三、修持觀法建議
•若專修此會,可在修持前觀想十方護法天神降臨,布下法界網罩,圍繞自身與道場。
•誦咒時心念集中於「破我執、破法執」,觀照一切邪見皆是虛妄,唯有如來藏性不變不壞。
•可搭配觀想大白傘蓋佛母之法,化為金剛火輪,從頂灌頂、從足升光,焚燒一切障礙。
四、日常應用
•若有身心受外緣干擾(如惡夢、精神恍惚、家中不寧),可特別多持此會,或將全咒持誦至此會數遍以強化防護。
•可為新道場、淨宅、除障祈福等用途誦持,具足極強「淨化場域」與「開道立壇」的作用。
需要的話,我也可以幫你逐句釋義第二會內容或整理梵音與中文對照,方便深入修持。你想深入哪方面呢?
AI(DeepSeek):(漢傳佛教的分五會)
《楞嚴咒》第二會是整部咒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延續第一會的基礎,進一步深入法義與功用,側重「降伏諸魔、護持正法」的力量,並與金剛部(象徵堅固不壞的智慧與威德)緊密相連。以下從核心內容、密義與修行意義三方面解析:
一、第二會的核心內容
1. 召請金剛部聖眾,顯現威德力
第二會集中召請金剛部的護法神眾(如金剛力士、八部鬼神等),藉其威猛之力降伏一切內外魔擾。這些聖眾並非凡夫理解的「暴力」,而是象徵「以智慧破執、以慈悲降魔」的方便法門,契合《楞嚴經》中「不斷煩惱而入涅槃」的深義。
2. 降伏五毒煩惱,轉化習氣
第二會的咒語音聲與結構,暗含對治「貪、瞋、癡、慢、疑」五毒的根本力量。例如:
- 降伏貪欲:破除對五蘊幻境的執著,直指「心本無住」。
- 摧破瞋恨:以金剛怒目之相,斬斷瞋火根源,顯露清淨平等性。
- 對治外道邪見:破除顛倒妄想,令修行者堅守正知正見。
3. 守護壇城,清淨道場
第二會常用於結界護持,通過咒力形成無形的法界屏障,使修行者免受外緣干擾,為深入禪定或誦經念佛創造清淨環境。此功能與《楞嚴經》中「建立壇場」的修法相呼應。
二、密義與象徵
- 金剛怒目,慈悲另一面
第二會的威猛相,實為諸佛菩薩「大悲方便」的化現。如同父母嚴厲管教子女,實質是為其離苦得樂。此部分咒語打破凡夫對「慈悲」的片面理解,展現「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的圓融。
- 音聲即般若
第二會的梵音節奏急促有力,音頻震動能直接穿透深層意識(如末那識、阿賴耶識),瓦解累劫習氣。《楞嚴經》強調「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持誦時若能專注音聲與自性共振,可速開智慧。
三、對修行者的意義
1. 以威猛力對治懈怠
末法時代修行易受懈怠、外境誘惑所擾,第二會的咒力如同「智慧雷電」,喚醒沉迷,激發精進心。
2. 破除二元對立
凡夫常執「善惡、佛魔」為實有,第二會透過降伏外相,引導修行者體悟「魔由心生,心寂魔滅」的究竟義,契合《楞嚴經》「心能轉物,即同如來」之旨。
3. 實修應用
- 日常持誦:可淨化身心磁場,對治惡習(如沉迷慾望、情緒失控)。
- 危急時刻:遇重大障礙或恐懼時,專念第二會能迅速安定心神,破除無明暗障。
- 禪修配合:若修止觀時雜念紛飛,默誦第二會可助攝心入定。
附:傳統註疏的提示
- 宣化上人曾開示,第二會代表「金剛藏王菩薩」的化現,象徵「煩惱即菩提」的密義。降魔非與外境對抗,而是內在覺照的功夫。-
- 《楞嚴經》卷七提到,持誦楞嚴咒能令「一切天魔外道,皆不能擾亂」,第二會正是此功德的集中體現。
總結
第二會是「以威攝慈」的法門,表面看似降伏外魔,實質是對治心魔。其力量根源在於咒音與自性本覺的相應,而非單純音聲符號。修行者若以清淨心、菩提願持誦,可漸次轉化五毒為五智,證入楞嚴大定。
第二會要旨?
《楞嚴咒》(全名《大佛頂首楞嚴神咒》)是漢傳佛教中極其重要且篇幅較長的咒語,出自《楞嚴經》卷七。全咒分為五會,第二會是其中的重要部分。關於第二會的「要旨」,需結合佛教密教思想和《楞嚴經》的整體教義來理解:
第二會的核心內容與作用**
1. 降伏諸魔,破除障礙
第二會以強力的咒語調伏一切天魔外道、魑魅魍魎,破除修行者在禪定或生活中遇到的內外障礙。經中強調此咒能令諸魔退散,護持修行者身心清淨。
2. 召請護法聖眾
此段咒語包含諸佛菩薩、金剛力士、天神護法的名號與真言,旨在召請護法聖眾守護正法道場,助修行者遠離邪見與災難。
3. 淨化業力與煩惱
通過持誦第二會,修行者可清淨身、口、意三業,對治貪嗔癡等根本煩惱,轉化習氣,為深入禪定奠定基礎。
4. 融合空性與慈悲
咒語的深層意義在於體現「空有不二」的智慧。雖以強力降魔,實則以佛法的慈悲與智慧攝受眾生,令其皈依正道。
修行要點
- 信心與專注:持咒時需深信咒力,心念專一,與諸佛願力相應。
- 觀照心性:咒語不僅是外在的音聲,更需與《楞嚴經》強調的「心性覺照」結合,內觀自性本淨。
- 持戒為基:修持神咒須以清淨戒行為基礎,方能感應道交,遠離魔擾。
附註
《楞嚴咒》深奧廣大,傳統上建議在明師指導下學習,並以恭敬心持誦。第二會作為全咒的關鍵段落,既體現了密法「以威猛力破障」的特性,也貫徹了《楞嚴經》「心能轉物,即同如來」的根本宗旨。
若有進一步修學之意願,可參閱《楞嚴經》原文及歷代祖師註疏(如憨山大師、圓瑛法師的講解),或向具德阿闍梨請益。
備註:
Morgan:請問以上的答案是指漢傳五會?或是藏密的七會分法?謝謝!
AI(DeepSeek):
根據提供的搜索結果,您先前得到的關於《楞嚴咒》第二會要旨的答案,是基於**漢傳佛教的五會分法**。以下是具體說明與分會差異的釐清:
一、漢傳五會與藏傳七會的分段差異
- 漢傳五會:功能導向的分類
漢傳佛教傳統將《楞嚴咒》分為五會,主要依據咒語的「功能」與修持目的劃分,例如:
- 第一會:破除外道邪魔,禮敬諸佛菩薩。
- 第二會:召請金剛護法、諸天善神,護持行者與道場。
- 第三至第五會:消災解厄、成就菩提、總攝功德等。
此分法側重「破妄顯真」的實踐功能,與《楞嚴經》的核心思想「破魔證覺」相呼應。
2. 藏傳七會:儀軌系統化的細分
藏傳佛教(尤其是密宗系統)將咒語細分為七會,強調與密法儀軌、壇城結構及護法眾的對應:
- 每一會可能對應特定本尊、護法或壇城方位,並結合觀想、手印等密法次第。
- 例如,七會可能對應「息災、增益、降伏」等事業法,與密宗「四事業法」框架契合。
此分法更精細,反映密宗「三密相應」的修行觀。
二、先前答案的漢傳五會特徵
- 內容對應漢傳功能劃分
您先前得到的回答中,第二會的「降伏諸魔」「召請護法」「淨化業力」等要旨,完全符合漢傳五會中第二會的定義。
例如,漢傳第二會強調護法聖眾的召請(如金剛力士、天神),而藏傳七會中可能將此段落進一步拆分為不同護法對應的儀軌。
2. 引用來源的漢傳背景
搜索結果中提及的宣化上人著述(如《楞嚴咒句偈》)、宋代以來的漢傳註疏傳統,均以五會分法為基礎,並未涉及藏傳七會的分類。
三、兩種分法的核心差異
1. 分段邏輯不同,咒文內容一致
無論五會或七會,咒文主體內容均源自《楞嚴經》的梵本,僅段落劃分方式不同。
例如,漢傳五會的「第四會」可能涵蓋藏傳七會的「第四會」與「第五會」內容。
2. 修行目的與文化語境差異
- 漢傳五會:簡明直入,強調「咒語功能」與禪宗「直指心性」的融合。
- 藏傳七會:嚴密系統化,適應密宗「即身成佛」的儀軌需求。
四、如何選擇分法?
1. 依傳承選擇
- 若修持漢傳早晚課誦(如禪宗),宜依五會分法。
- 若修藏傳密法(如本尊法),則需結合七會與壇城觀想。
2. 重實質而非形式
無論分會方式如何,《楞嚴咒》的核心在於「總持一切法義,攝歸自性清淨」,持誦時應專注於咒力與心性的相應,而非拘泥分段。
總結
您先前得到的答案明確基於「漢傳五會分法」,而藏傳七會則屬另一詮釋系統。兩者並無高下之別,僅是佛教不同傳統對同一咒語的多元開合,適應不同根器與修持需求。若需深入密法儀軌,可進一步參閱藏傳論師的註釋(如寧瑪派《楞嚴咒修法導引》)。
AI(Gemini):(漢傳佛教的分五會)
楞嚴咒的第二會,又稱為「釋尊應化會」,其主要意涵和作用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核心作用:迴遮與對治
第二會的核心功能是運用咒語的音聲力量,產生具有智慧的宇宙聲韻振動,來進行「迴遮」與「對治」。
* 迴遮負面能量: 旨在迴避和攔阻宇宙中存在的各種負面能量、邪惡力量、以及修行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和干擾。
* 對治內外魔障: 不僅針對外在的邪魔鬼神,也針對修行者內心的貪、瞋、癡等煩惱魔障。
主要內容與特色:
* 簡短精要: 相較於第一會的長篇鋪陳,第二會的咒語相對簡短,但被認為是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 金剛部能量: 其原始能量被認為來自宇宙東方的金剛部,具有強大的摧破和調伏力量。
* 種子字運用: 運用了重要的種子字,例如:
* 「吽」(hūṃ): 代表一切金剛的種子字,具有摧破、降伏的力量。
* 「都盧雍」(trūṃ): 代表光聚佛頂的種子字,啟動迴遮的能量。
* 如來頂髻的意象: 強調「如來頂髻」的能量,將佛陀頂上的肉髻擬像化為一切如來的智慧凝聚,具有無上的加持和保護力量。
* 六種智慧能量: 第二會被分析出包含六種智慧能量,用於對治修行空間的負面能量,其目的是為自身及他人調節降伏怨敵惡人。這六種能量與如來頂髻相關,具有迴避和攔阻負面能量的作用。
目的與意義:
* 為調伏法做準備: 第二會被視為「調伏法」(或稱降伏法)的準備動作,透過其迴遮和對治的力量,為後續更深入的修行和降伏內外魔障奠定基礎。
* 保護修行者: 透過咒語的加持和力量,保護修行者免受各種惡緣、障礙和魔難的侵擾。
* 增長智慧與力量: 藉由與金剛部和如來頂髻的能量相應,增長修行者的智慧和降伏煩惱的力量。
總結來說,楞嚴咒的第二會是一個精要且強力的部分,主要運用迴遮和對治的力量,透過金剛部的能量和如來頂髻的加持,保護修行者,對治內外魔障,並為更深入的修行和調伏法做準備。 它強調以智慧的音聲振動來轉化和淨化修行環境,並增強修行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