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於1986年,公園範圍涵蓋部分 花蓮縣、南投縣與台中市的轄區,「燕子口步道」、「九曲洞步道」都在立霧溪畔的花蓮縣境內,為太魯閣國家公園最主要的景點,是中部橫貫公路最著名的路段之一;「燕子口步道」是一條兼具地形、生態與人文的步道,我們搭車進入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從太魯閣進也由太魯閣出,在二個步道只花了幾個小時而已,因為燕子口步道有部分路段會有小落石,司機先生在燕子口步道附近的路旁停車幫我們領取安全帽,然後再開一小段路後在「燕子口石碑處」讓我們下車,他兼導遊指出立霧溪對岸岩石上的「壺穴」、「湧泉」、「印地安酋長岩」等景觀,原來對岸的山壁上有許多洞穴就是所謂的「壺穴」,它形成的原因有二種,一種是地下水的出水口,所以有些壺穴會有水流下來,另一種成因是溪流遇到阻礙(如溪中的巨石)會造成漩渦,因為渦流而形成了壺穴(類似「十分瀑布」前基隆河河床上的「壺穴」),立霧溪的溪床日積月累的被急流切割而下降,壺穴就顯現在溪床的兩岸,至於為什麼會稱為「燕子口」呢?據說是因為溪谷地形而造成的上升氣流會把昆蟲吹上空中而引來大批燕子覓食,燕子就在部分乾燥的壺穴築巢因而得名;從觀景平台看立霧溪的左岸會看到有塊巨大的岩石好像是人的側臉,有眼睛、鼻子、下巴、酒窩,加上頭上的小樹讓人感覺好像是電影裏戴著羽冠的印地安酋長而被稱為「印地安酋長岩」,接著我們沿著步道走一段距離後就上車開往「九曲洞步道」。
(「太魯閣」~中部(東西)橫貫公路的起、終點 )
(「燕子口步道」的標記 )
(「燕子口步道」對岸的壺穴 )
( 「十分瀑布」前 基隆河河床上的壺穴 )
(「燕子口步道」對岸的「印地安酋長巨石」 )
(「燕子口步道」的一線天景觀 )
「九曲洞步道」同樣是在立霧溪的溪畔,它位於「燕子口步道」的立霧溪上遊約5.6公里處,原是中部橫貫公路車流穿梭的一段道路,1996年「九曲洞新隧道」完工後將此段道路封閉改為步道,2019年完成「景觀明隧道工程」後成為路面寬闊平坦的安全觀光步道,它全長約700公尺為一封閉式的步道,進入步道欣賞完這段鬼斧神工的美景後必須依循著原路折還;立霧溪因被急流沖刷而曲折蜿蜒,中橫公路的東段係沿著立霧溪溪谷而闢建,在此路段好像有繞不完的彎路及隧道因而被取名為「九曲洞」,「九」是形容「很多」的意思,在進入九曲洞步道後,會看到步道右側溪谷壯麗的景觀,它好像是一座大型的地質學教室,可以看到地質學的 斷層、節理及褶皺分佈情形,步道內絕壁狹縫中有生命力堅強的岩生植物,有「梁寒操先生」的大幅題字「九曲蟠龍」,溪畔懸壁與溪底的大理石從灰到白顏色的變換,在步道中段會看到一條小山澗匯入立霧溪右岸所形成的小瀑布,步道旁的立霧溪有段因為峽谷高聳狹窄而成為一線天,九曲洞步道的大自然景觀氣勢雄偉,遠觀步道在岩石中穿洞而過,整條中部橫貫公路工程艱鉅無比,足以媲美世界各地聞名的景點,從我這個土木工程人員的角度看這條以血、淚與生命所鋪成的道路工程心中感到無比的敬佩。
(「九曲洞步道」的前端景觀 )
(「九曲洞步道」旁的立霧溪溪谷景觀 )
( 手工開鑿岩石完成寬闊的「九曲洞步道」)
( 步道內的「九曲洞」標誌 )
( 立霧溪畔穿越岩石的「九曲洞步道」)
( 步道中的「九曲蟠龍」大幅題字 )
( 匯入立霧溪的山澗形成的小瀑布 )
( 立霧溪的大理石河床、及一線天景觀)
好久前去過幾次,總想再去,
只是一直提不起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