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河中府(蒲州)永樂縣(今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永樂鎮)的道淨院,院址位居蒲中風景優美之處,住在此的道士有十幾位。
唐朝、唐文宗李昂在位時,道淨院的主事道士鄧太玄在道淨院內的藥院中煉丹,丹藥雖然煉成,但鄧太玄懷疑這丹藥尚未能達到最佳功效,便將這些丹藥留貯在道淨院內,由院內的道人共同掌管。
鄧太玄死後,由他的門徒周悟仙接掌道淨院主事一職,掌理道淨院內之事。當時有一位蒲州當地人侯道華擔任周悟仙的侍從,聽從周悟仙的差遣。而其他道士們也都將侯道華當作奴僕般對待,如灑水掃地這些原本由其他雜役從事的工作,什麼都使喚侯道華去做,然而侯道華不但不以為苦,反而表現得越加高興。侯道華又喜好研讀《子》、《史》等書籍(註),經常手不釋卷,每次看書時必定會念出聲來。眾人有時會詢問他:
「你讀這些書要做什麼?」
侯道華回答說:
「天上沒有愚笨、懵懂無知的仙人。」
聽到這樣回答的人都會嘲笑他。
蒲中這裡生產大棗,天下人都傳說,這裡的大棗每年不過只有一、二顆是沒有核的,但侯道華自從來道淨院這三年,每年都能吃到無核大棗。
唐宣宗李忱、大中五年五月二十日,侯道華拿著斧頭要將一株古松垂下的枝枒砍掉,但最後卻將古松的樹枝都砍光了,將古松砍削成一根光禿禿的桿子,道淨院中的人都不知道他如此做是啥意思。第二天(二十一日)的拂曉時分,眾人都起床準備早課,沒見到侯道華,去他房間找他卻不見人影。後來在那株光桿古松下方發現有一張桌子,桌上有一杯水,桌前有一雙鞋子,松樹上掛著一件衣裳,有人認出那衣服鞋子是侯道華的。眾人上前查看,發現侯道華留下了一首道詩在衣服內,內容是:
「帖裹大還丹,多年色不移。前宵盜吃卻(註),今日碧空飛。
慚愧深珍重,珍重鄧天師。他年煉得藥,留著與內芝(註)。
吾師知此術,速煉莫為遲。三清專相待,大羅約有期(註)。」
大意是:院內珍藏鄧太玄所煉製的的大還丹,經過這麼多年顏色都沒有改變(沒變質)。昨晚我偷吃了,今日就能飛升成仙。
對此行為深感慚愧,也非常佩服鄧天師的煉丹術。他日若能煉得仙丹,亦將有助於人的五臟、九孔與八脈的運行。
各位師父都知道煉丹術,需要及早加緊煉丹不可拖延。三清祖師在等待著,期待各位能完成修練飛升成為大羅天仙。
下方還有一行小字,寫著:
「去年七月一日,蒙韓君賜姓李,名內芝,配住上清善進院。」
大意是:去年(唐宣宗李忱、大中四年)七月一日,承蒙韓君賜我姓氏為李,名內芝,安排我住在上清仙境的善進院。
(也就是說侯道華其實早已得道但尚未飛升,遇到一位姓韓的仙人賜新姓名為李內芝,來此道淨院,就是要服用鄧太玄煉成的丹藥,以助他飛升去往上清仙境報到。至於那位韓君,按時間來看,該不會就是八仙之一的韓湘子唄…… )
之後還有十幾句話。道淨院中的人們這才知道侯道華偷偷服用鄧太玄所煉製的丹藥後成仙離去了,因此一同去向新任的河中節度使、檢校兵部尚書鄭光報告此事。鄭光親自前往現場勘查,根據相關蹤跡研判道淨院的道士們所言不假,隨即將侯道華飛升成仙之事向唐宣宗奏報。唐宣宗下詔施捨(賞賜)五百匹絹給道淨院,并賞賜御衣,重新修飾道院的廊殿,將道淨院賜名為「昇仙院」。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子史」,參考詞語「經史子集」,則「子史」可能是指諸子百家的書籍以及史書。待確認。
註:網路板原文此句「主前宵盜吃卻」首字的「主」字應是多餘的,待確認。此處先行刪除。
註:「內芝」,道教指人體的五臟、九孔與八脈為「內芝」,亦作「遁芝」。
註:網路板原文此句「大羅的有期」中的「的」字疑應是「約」字,待確認。此處先修改以利接著瞎掰。
改編自 《宣室志》
原文:
《宣室志》.卷九.侯道華
河中永樂縣道淨院,居蒲中之勝境,道士寓居,有以十數。唐文宗時,道士鄧太玄煉丹於藥院中,藥成,疑功未究,留貯院內,人共掌之。太玄死,門徒周悟仙主院事。時有蒲人侯道華事悟仙以供給使。諸道士皆奴畜之,灑掃隸役,無所不為,而道華愈欣然。又常好子史,手不釋卷,一覽必誦之於口。眾或問之:
「要此何為?」
答曰:
「天上無愚懵仙人。」
咸大笑之。蒲中多大棗,天下人傳,歲中不過一二無核者,道華比三年輒得啖之。一旦,道華執斧斫古松枝垂,且盡如削,院中人無喻其意。明日昧爽,眾晨起,道華房中亡所見,古松下施案,致一杯水,仍脫雙履案前,道華衣掛松上。院中視之,中留一道詩云:
「帖裹大還丹,多年色不移。主(此字應是多餘的?)前宵盜吃卻,今日碧空飛。
慚愧深珍重,珍重鄧天師。他年煉得藥,留著與內芝。
吾師知此術,速煉莫為遲。三清專相待,大羅的(約?)有期。」
下列細字,稱:
「去年七月一日,蒙韓君賜姓李,名內芝,配住上清善進院。」
以次十數言。時唐大中五年五月二十一日。院中人方驗道華竊太玄藥仙去,因相率白節度使尚書鄭公光。按視蹤跡不誣,即以其事聞奏。詔齋絹五百匹,并賜御衣,修飾廊殿,賜名「昇仙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