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的故事&主音看法(Rachmaninoff symphonic dances analysis) - 夏爾克的音樂故事 - udn部落格
夏爾克的音樂故事
作家:夏爾克
文章分類
    Top
    拉赫曼尼諾夫:交響舞曲的故事&主音看法(Rachmaninoff symphonic dances analysis)
    2025/03/14 11:21:54
    瀏覽:1578
    迴響:5
    推薦:74
    引用0

    我的總譜(Boosey & Hawkes)

    拉赫曼尼諾夫的
    交響舞曲於1940年完成,1941年首演,是拉赫晚年的大作,他說:"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但這可能是我最後的火花"。果然,這就成為他最後的作品。

    一直覺得此曲有些怪怪的,但其魅力就在於其怪異,別具特色。範例是孔德拉辛指揮莫斯科愛樂的名盤,也是我目前唯一擁有的此曲版本。

    第一樂章雖然是c小調,但一開始的英國管吹奏的向下小動機,卻收尾在升f這個音(0:06)~此音與主音c相隔增四度,是滿奇怪的:

    後來的中提琴也出現這個音(0:08),在剛開始就給了曲子詭異的感覺。另外此向下的小動機,為弱起拍,也是此曲特色,給人有突然跑出來的感覺,在此樂章有一堆。

    還有雖明顯是c小調,卻很少有導音b,聽來反而像是調式音樂,或自然小音階,而非和聲小調,有古老之感,讓人想到東歐的民歌。

    在一陣強大音響後,此動機開始發展(0:38),注意又是在弱拍加強音(0:57),突然竄了出來~然後的鋼琴用了極低音,竟然比管弦樂更震撼(1:25)!此動機也反轉往上。

    中段剛開始轉到升c小調,還是缺乏導音,反而是中音薩克斯風的吹奏,有些慵懶模糊的音響,讓人豎耳傾聽 (3:30),:


    後來到升f小調(6:08),更是缺乏導音,就像一首古老的民謠,也不要忘記了這升f音,在剛開始就是個異質的存在,在此躍升為主角,更身處在全樂章的中心

    當第一段再來臨時,還飛到了很遠調性才回來(8:28),完全出人意表,也是精妙所在,在第一段許多部分重覆後,在鐵琴,鋼琴,豎琴的叮噹聲中,第一號交響曲的主題由弦樂合奏響起(9:59),抒情而感人,但回顧一下,英國管就再度吹出升f音(10:45),樂章就又回到開頭的曖昧結束。

    第二樂章是很古怪的六拍子圓舞曲,剛開始出現的,用法國號的阻塞音,正是那個升F音(11:14)!也真是太巧合啦~此音在降A大調中是個怪胎,摻在木管中更是神怪,好像阿拉伯音樂@@...也可對應他第一號交響曲的風格。

    小提琴奏出第一樂章主要的下行動機(12:36),升F音再度神出鬼沒於英國管,雙簧管等獨奏中(13:01),還漸漸以導音身分,將曲子轉到g小調,這樣是很神妙,但哪有強調導音的呢?導音應該主要是為解決到主音…尤其這段小提琴與大提琴齊奏的抒情段落(13:49),後來即使轉調,此音還是放在強拍(15:11)(15:28),帶有悲傷的氣氛:

    中段好不容易將之消滅(15:56),覺得鬆一口氣,但只是躲起來一下,很快又出現了(16:57)~正當要稍微展開舞蹈時,剛開始銅管的強大音響又出現(17:48),而且這次沒有阻塞!完全截斷了圓舞曲。

    第一段又來了,此次抒情的陳述,升f還是佔據重要地位(18:57),有如詛咒般,以至於造成混亂,旋律被支解成片片段段,想再重組已是無力,就這樣結束。

    第三樂章開頭長笛仍是吹升f音(21:10),又來了!尷尬但這是D大調,此音反而是重要的第三音,雖一頭霧水,但可接受。隨後把D大調主和弦變成別調的和弦,導致混亂,連續兩次到升F音(21:54),更是讓人嚇了一跳。

    接下來的布局,似乎都是為了要讓拉赫所愛的"震怒之日"主題出現(25:09),但注意,此時是F音,而非升F音...到此,升F音又進入了捉迷藏的狀態。

    好不容易又以此音為強音(28:29),此音一出,才慢慢回神到D大調。但氣氛一轉,卻好像是d小調,小號又以強音開始"震怒之日"(30:59),隨後的高潮還是震怒之日,先是用可怕的總奏音響,後來到低音部分也相當震撼,出現了總譜標示"Alliluya"的部分(33:33),這是他的晚禱曲第九曲的最後"Аллилуйиа, слава Тебе, Боже",也就是哈雷路亞,榮耀歸於上主,描述婦女們在耶穌的幕前哭泣,但天使告訴她們耶穌已復活,此段直接讓人想到死亡,與死後的復活,也用了古怪的木琴。

    此後升f音大鳴大放,但竟然消失在最後的和弦中,以至於無法辨認到底是D大調還是d小調...而讓人印象深刻的鑼聲,就如第一號交響曲最後一樣,都有種末日情境,與震怒之日是相通的,猜想他應該是要表達一種末日來到,死人復活的景象。


    綜上所述,可知道升f音的重要性,但就如同捉迷藏,得到後又失去,失去後又得到,最後仍然躲了起來…那為何要強調此音?因為這是D大調的第三級音,是決定D大調最重要的音,在他年輕時的第一號交響曲,最後是千辛萬苦才得到這個音,得以勝利結束,這首交響舞曲也是重覆了這個過程,只是最後不盡如意,也象徵著老年,要考慮的不再是奮鬥,而是死亡,與企盼之後的復活。

    當然如此重視第一號交響曲,也因為是他曾那樣努力過,首演卻是失敗,讓他念念不忘,也有回憶年輕時代的作用,他到晚年最大的心願,據說就是回到俄國的老家!如此看來,交響舞曲也是以懷舊的方式,總結了拉赫自己的一生。

    文/夏爾克

    回應
    迴響(5) :
    5樓. 府城古意廣衡藝術郭老師
    2025/03/18 14:42
    好好的
    讚啦
    4樓. Life
    2025/03/17 10:36
    ^^
    怪得好提神

    真好

    感謝分享

    拉赫怪一點更有趣,第二與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太平常,已聽爛了 尷尬 夏爾克2025/03/18 11:03回覆
    3樓. 悅己
    2025/03/16 01:58
    又一個偉大的俄國人音樂家-拉赫
    我一直很好奇
    俄國為什麼有名的文學家和音樂家特別多呢?!
    他們愛沉思,憂國憂民,所以有深度。他們愛喝酒,所以又有"瘋度"得意 夏爾克2025/03/18 11:05回覆
    2樓. 巴拿巴
    2025/03/15 15:18
    謝謝分享、回應及周末愉快!
    夏兄平安!

    很高興看到您又發表新文章!
    您在本文中所介紹的拉赫曼尼諾夫的交響舞曲
    如您所說
    是有一點「怪」
    (如果以大多數的古典音樂當作標準的話)
    不過如果以現代樂派或是二十世紀的俄國作曲家的風格來說
    倒也不算太怪XD

    然後不管這部作品到底怪不怪
    小弟跟您依樣
    也覺得這首曲子鰻好聽的
    所以要謝謝您的介紹與推薦
    讓小弟又多認識了一首曲子!

    另外跟您報告的是
    您在小弟部落格針對兩篇文章的留言
    小弟剛才(20250315周六下午兩點多)都回復了
    如果您有空
    歡迎撥空一閱!
    這兩篇文章隻回應請參考:
    [研經心得] 以弗所書第四章(「在基督身體裡的合一」及「行事為人當像光明之子」)
    https://blog.udn.com/barnabas/181984196
    [音樂會觀後感] 羅明芳獨唱會之古今中文篇(20250226周三)
    https://blog.udn.com/barnabas/181952703

    敬祝平安健康
    周末愉快
    法喜充滿
    福杯滿溢!

    主內巴拿八+_+
    拉赫這首曲子雖怪,但這是相對於他自己的作品而言,若是比較同期那些用無調性的作品來說,拉赫就太傳統了,不過真的好聽吧?還是他一生的縮影,感謝巴兄特來通知。 夏爾克2025/03/18 11:07回覆
    1樓. angie030
    2025/03/14 12:29
    哇!作品寫的真好,謝謝你努力創作與分享^^,給你按個「讚讚讚」
    感謝,能繼續寫就很開心,周末早安。 夏爾克2025/03/15 09:27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