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美文明擴張模式看「台獨」運動沒戲的原因 - 青衫客 - udn部落格
青衫客
作家:南歌
文章分類
    Top
    由中美文明擴張模式看「台獨」運動沒戲的原因
    2025/05/23 10:00:22
    瀏覽:283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台獨」運動自始就不是一個具有內在主體性的運動,而是一種高度依賴外力、高度受制外因的唯心主義政治運動。並且,中美博弈的結果將決定「台獨」運動沒有前景,不論勝負是誰。

    這是因為中國融合性文明擴張模式,決定了台灣遲早向往或歸附中國化;也因為美國的掠奪性文明擴張模式,決定了台灣終究沒有獨立的資本。

    從一份《意見》談起

    2023年9月中旬,一份發自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支援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出台。

    這裡頭的要義是「融合發展」四個字,它來自2021年中共《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也就是《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中的實踐方法。

    以「融合發展」作為新時代解決台灣問題的起手式,這是超越「武統/和統」、「一制/兩制」之爭的戰略智慧,也是精準掌握中國文明復興模式的歷史眼光。

    《意見》包括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為台人提供便利的生活、就業、教育和創業環境;降低台商在大陸投資的成本和風險,促進閩台經貿深度融合;推動福建全省作為兩岸融合發展的示範區,帶動其他地區的融合發展;加強兩岸在文化、教育、科技、體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開展多樣化的民間交流活動;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各項惠台政策,確保台人在大陸能夠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等。

    同一時期,美國強銷萊克多巴胺豬肉給台灣人,僅2020年就高達17,600噸萊豬肉入島。其後因消費者抗議,而隱匿美國萊豬肉入台的總量與總額,至今無解。另一方面,台灣最自以為傲的半導體代工產業,橫遭美國威逼外移至其國內設廠。此外,台北法案、國防授權法案、台灣政策法案、……,無非要求台灣加大對美軍購,高達170億美元的對台軍售案,就在這時期出籠。

    局勢很清楚,「台獨」運動既無法阻擋近在咫尺的融合發展,也無力拒絕遠在海外的掠奪剝削。而且,它越想要獨立於中國的融合以外,就越需要以美國掠奪剝削自己為條件;美國越洋掠奪的風險和成本越高,就對它剝削得越狠,《與台灣關係法》就是明擺著的文證。自1979年以來,美國對台軍售總額已超過700億美元。

    更關鍵的是,「台獨」拒絕中國的融合發展,只能換來中國大陸更大更快的投入自主產業升級與科技突破,以及美國對台積電瘋狂榨取的雙重壓迫。所謂的「護獨神山」群坍之日,即台灣經濟基礎崩塌之時。一旦台灣失去對美輸血的作用,便是「台獨」運動以身飼虎的終局。

    換句話說,中美兩國的文明擴張模式不同,但「台獨」夭折的命運無異。文明擴張模式不取決於個人意志,正如「台獨」的命運不以個人意志為依據。

    一方山水養一方文明

    從地緣上看,幅員廣闊的中國東臨太平洋,西有喜馬拉雅山脈和塔克拉瑪干沙漠,北邊是蒙古高原,往南進入茂密的叢林。這些自然屏障使得早期中國相對獨立於其他文明區域,形成了相對穩定的農業社會;另一方面,這些自然屏障又使中國面臨外來威脅時更多地採取防禦策略,而不是主動的軍事擴張。

    此外,中國的四方屏障也促進了內部的文化統一和發展,這種向心因素使得中國文明在擴張過程中更多地依賴文化與經濟的融合。

    除了大山,還有大河。由西向東的長江與黃河流域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使早期中國成為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社會。穩定的農業生產為人口增長和文明發展提供了基礎,而農業經濟又促使中國文明更加重視土地的管理和人民的安定,因此在對外擴張時更傾向於通過貿易和文化影響來確保邊疆穩定,而不是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掠奪。

    這種務農文明以中原人群為民族基本成員,秉持「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自願原則為交往方式,對鄰近部落和文明,比如匈奴、突厥、蒙古、女真、朝鮮、吐蕃、西夏等,發展出一種融合性的擴張方式,而形成「多元一體」、「以和為貴」的中華民族。

    也就是說,傳統中國文明是通過貿易、聯姻、文化交流和政治聯盟來擴展影響力,而不是靠強制掠奪。「天下為公」,說的是資源共享;「天下一家」,指的是不分彼此。人人為我,我為人人;飲水思源,鑑往知來。可以說,中國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已奠基五千年。

    不像中國地理擁有完整板塊且位居東亞的主體位置,歐洲地形多樣卻相對零碎,半島和島嶼等小地理單元較多,大西洋、地中海和北海環繞周圍,農產受限於較高緯度與較低氣溫,比較大的國家分布四周邊緣而非中心位置。由於中心位置國家較多而小,因此不具有全區把控力。

    這些離心因素促使歐洲人偏向海外活動,特別是遠航條件到位以後的海外殖民掠奪,長達五百年,包括荷蘭人在17世紀對台灣的殖民掠奪。

    當歐洲人抵達美洲後,數千萬美洲原住民開始遭受近五百年的掠奪與屠戮。英法殖民者與移民菁英在1776年佔地建國時,歐洲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亞當斯密出版《國富論》,工業資本主義大行其道。自由放任、唯利是圖、個人主義、市場萬能,是美國人的普遍意識。

    由於歐洲列強被大西洋屏障於遠端,十三州以外的豐富資源和廣闊土地激發了美國人強烈的經濟動機和擴張欲望。這促使美國在擴張過程中採取更加激進和掠奪性的方式,冀以最快速度獲取更多資源和土地。首先遭受美國掠奪屠戮的對象,便是原住北美洲的印地安人,倖存者像稀有動物般被美國政府強遷到「保留區」,這段過程名為「淚的足跡」。

    今日人們所知的德克薩斯、加利福尼亞、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內華達、猶他,以及關島、波多黎各和夏威夷等地,無不是美國掠奪而來。當美國人掠奪土地完工後,西進所獲的廣闊版圖與豐富資源又加上了太平洋的屏障,從此橫貫北美,在兩大洋內唯我獨尊。因此,面對外部文明時,美國可以更多地依賴海軍力量和遠距離的外交策略。

    也就是說,美國的地緣位勢促使他在全球範圍擴展影響力時,更具有侵略性。比如對拉丁美洲國家的軍事干預和經濟控制,使拉美國家成為美國後院;再如二戰後的馬歇爾計畫、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使歐洲國家成為美國勢力範圍與打手;至於在中東與亞洲的多次軍事干預,則建立了美式魁儡或據點,比如日、韓、台、菲及以色列。

    總而言之,美國人的「美國優先」意識是最近五百年的歷史成果。

    如今「美國優先」早已不僅是一種口號,而是一個系統性的政策框架,它體現了美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全球領導地位的戰略選擇。

    這種遠超過領土資源的霸權框架,需要極高的成本來支撐:比如全球800個軍事基地部署、頻繁的戰爭軍費、經濟制裁與貿易戰的耗損、拉幫結派的外交支出、戰爭轉嫁國內的社會問題成本、高科技競爭與失業負擔等,還有箝制東亞政治、軍事、輿論與教育的開支。極高的成本支出,決定了美國霸權歇斯底里的掠奪性格。

    因此,成本越高、掠奪越狠的恐怖循環模式,已註定「美國優先」無法長壽。而「台獨」運動不但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相悖,且必然在「美國優先」打烊前油盡燈枯。

    文明與野蠻的辯證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區域大國,中國的融合性文明擴張模式已五千年,仍然是一個東亞的區域性大國;但作為全球霸權,美國的掠奪性文明擴張模式才五百年,竟成為一個全球性帝國。

    況且,美國國祚至今不到二百五十年,憑其掠奪能力而擴張國土面積達980萬平方公里,超過中國以五千年融合作為所致的960萬平方公里。

    這是因為,美國的游牧打劫式擴張,速度快,成本高,屬於輕資產模式;中國的精耕細作式擴張,速度慢,品質高,屬於重資產模式。通過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盤點,更能認清這兩種模式的不同性質:

    首先是中國的大一統。這事決定於周秦兩漢,嚴格講就是周。因為秦是周封建的最後貴族,西周是封建版大一統,秦是郡縣版大一統,兩次大一統後趨向中央集權,形成內向的統一與融合體,並成為此後兩千多年的基本框架。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大一統歷史中的軍事行動從屬於融合性文明擴張,即武力是社會經濟人口等方面融合發展到一定程度後,作為融合性文明解決極端問題的手段之一,而不是以武力掠奪為唯一的或主要的社會經濟發展手段,從而不會走向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悖的「種族滅絕」。

    其次是對外交流。兩漢通過絲綢之路擴展經濟影響力,促進中土與中亞、西亞甚至歐陸的交流。唐代在文化、經濟和軍事上都達到鼎盛,對外通過朝貢體系與周邊國家建立廣泛的外交關係,進一步推動中外文化和技術的交流。宋代通過海上貿易,將海上絲綢之路擴展到東南亞和南亞。元代隨著帝國的擴張,而實施多民族統治政策。

    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加強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中東和非洲的貿易與文化交流。據美洲鄭和學會會長李兆良博士的考證,鄭和領導的船隊曾到達美洲,美洲原住民多有相類古代中國人的農產、風俗和用具,鄭和是開啟中、美兩地經貿文化的第一人。

    清代中國加強對邊疆的控制,卻也是歐美日大舉掠奪中國的開始,中華民族歷經內亂與改朝換代的革命。

    內部革命八十年之後,中國走上改革開放四十年,進而提倡「一帶一路」這個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融合工程,為世界貢獻融合式的中國智慧。

    至於美國,其重大史事皆與戰爭相關;或者說,美國就是一部由利益掠奪所驅動的戰爭史。比如1776年北美13州移民佔地建國,說明歐洲人的殖民掠奪成為美利堅合眾國的立國基因。只不過,用文明修辭來包裝野蠻行為,使自由民主人權激昂起美國民族主義,自此奠定「西進運動」的基礎。

    近代美國的「西進運動」是一組冰冷的戰爭數據:比如西北印第安戰爭 (1785-1795)、特庫姆塞戰爭 (1811-1813)、克里克戰爭 (1813-1814)、第一次塞米諾爾戰爭 (1816-1819)、阿拉帕霍戰爭 (1819-1820)、黑鷹戰爭 (1832)、第二次塞米諾爾戰爭 (1835-1842)、德克薩斯-科曼奇戰爭 (1836-1877)、斯卡克人戰爭 (1840)、凱曼奇戰爭 (1840-1848)、阿帕契戰爭 (1849-1886)、猶他戰爭 (1850-1851)、第三次塞米諾爾戰爭 (1855-1858)、派尤特戰爭 (1860)、紅雲戰爭 (1866-1868)、蘇族戰爭 (1876-1877)、新墨西哥領地戰爭 (1885-1886)、幽靈舞戰爭 (1890-1891)、瓜利塔瓦爾人衝突 (1923)、……

    逾九成的印地安人在美國的「西進運動」中死亡,也就是說──美國政府殺人越貨。「美國優先」的代價就是印地安人「種族滅絕」,倖存者被美國政府強遷到「保留區」。

    前台灣地區副領導人呂秀蓮曾經留學美國,她在2004年夏天呼籲開發山區的原住民遷徙到中美洲的貝里斯去開荒,看來那比前清政策還奇葩的思想是其來有自──只有野蠻才靠掠奪,而足夠融合的力量被稱為文明;文明不足的野蠻民族才會遷徙「非我族類」,美國固如此,「台獨」說的「中國豬滾回去」也如此。

    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就職第二年便簽署《宅地法》(Homestead Act),其實就是加速西進的「圈地運動」(Homestead Movement),時間超過一個世紀。這無異加速加大掠奪北美原住民的土地,加重加劇北美原住民的貧困與滅絕。但因為「美國優先」,以殺人越貨為實質的「圈地運動」,獲得人口增加、農業發展、經濟成長、社會變革的文明好評。

    19世紀末,西進的「美國優先」由陸地指向太平洋,吞滅夏威夷王國,並奪取西班牙的菲律賓、關島和波多黎各等殖民地。

    擁有兩大洋屏障的美國介入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扮演了關鍵角色,特別是在二戰後成為全球領導者。冷戰期間,美國通過全球範圍的軍事同盟、經濟援助和文化滲透圍堵社會主義國家。冷戰結束後的全球化,使美軍、美元、美債循環勾連的利益掠奪橫掃全球。戰爭,成為美國啟動全球利益回收的按鍵。

    總的來說,中國的融合性擴張模式更多集中在內部統一、經濟整合和文化同化,重大歷史事件通常涉及疆域的鞏固和文化影響力的擴展。美國的掠奪性擴張模式則更注重外部領土和全球影響力,其重大歷史事件多與戰爭相關。

    台灣屬於華夏文明區,經營台灣是中華民族精耕細作的重資產模式,台灣的方方面面因而是中國五千年融合性文明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台灣已成為內在於中國的有機體,也是固著於中華民族的生命硬件,不是可割可棄的棋子棄子。

    但同時,台灣也是歐美五百年游牧打劫的範圍。美國的輕資產模式控制,決定了他沒有融合發展台灣的義務;相反地,美國不斷用政治綁架、金融與科技收割、以及軍火傾銷等手段,不定時榨取台灣以自肥。這就是說,美國宰割中國本體的組成,必遭反擊。

    在中美不同文明模式的交互擴張影響下,一旦去中國化的「台獨」運動,只能是文明沒戲,野蠻無力。

    去中國化與去美國化的角力

    鑒於台灣是中國融合性文明的組成,是中國不容分割的生命硬件,要想「台獨」運動成功,不僅需要台灣搞去中國化,還得要全球或至少美國隊全體做到去中國化。這是對發展了五千年的高品質融合性文明的雙重剝離,只怕還沒毀了中國,就先自毀。

    與此相反,去美國化是對迅速發展五百年的高成本掠奪性文明的揚棄,有利無害。這是因為,去美國化的替代方案漸多,而去中國化還沒有合算的替補條件。

    如前所述,美國隊的掠奪性文明擴張特點是狼吞虎嚥,又狠又快,所以才能在五百年內趕超中國的五千年融合性文明達好幾條街,特別是在高尖科技方面,以及由此創建與控制的財富機制。

    但是,中國憑藉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條件,以及精耕細作、改革開放、融合發展的努力,僅用四十年時間就成為具有完整工業體系的世界工廠,以及全球第一大貿易國。在這種情形下大談去中國化──與中國經濟斷鏈脫鉤,只怕是產業空心化的美國隊言之過早。

    這些年來美國一手主導狼吞虎嚥的升級版──全球化,原是為了方便利用其高科技壟斷來收割全球金融資產,沒曾想在這過程中坐大了中國融合性文明──全球經濟與中國深度綑綁,或者說,全球工業產品中國化。

    只是在這掠奪性文明與融合性文明遇合的上半場,中國產品還離不開美國隊市場以及高尖科技依賴,美國隊長也得依靠剝削中國勞動價值來延續其霸權待遇。

    進一步說,唯利是圖的掠奪性文明為了坐享全球金融資產,已經將需要勤懇實作的基礎性工業體系移出給新興國家。但美國隊長壟斷全球產業鏈高尖科技核心,從而實現對整個產業體系和絕大部分利潤的控制──中國大陸、台灣、日本、韓國的勞動者辛苦為美國隊打工創造的財富,卻被終端控制者通過科技超額收益與金融收割的方式回收,使美國隊佔據全球市場六至七成的購買力。

    換句話說,美國憑藉科技溢價所形成的超強購買力,來掌控全球市場秩序的話語權,同時建立起全球性的金融霸權。這麼一來,美元鑄幣稅、美元潮汐收割術、大宗商品和生產要素的定價權,全在美國手中操弄。再加上日、韓、台上繳的駐軍維持費和次級軍火費,就更進一步牢固美國霸權。

    所以,為了掙脫中華民族勞動價值任人宰割的困境,根本之道就是產業升級與科技突破。

    美國隊一方面著急產業工廠回流,一方面對中國產品升高市場限制,說明他們也明白圍堵中國的根本之道──要趕在中國產業升級與科技突破之前,重新建立起去中國化的工業體系。再憑藉既有的市場優勢擴大其規模,以徹底擠出中國在全球貿易市場的份額。

    反過來看,在全球經濟仍無法與中國完全斷鏈脫鉤的有限條件下,憑藉既有的全球最大工業體系,加大加速整合資源來投入產業升級與科技突破,就成為中國最要緊的戰略方向。

    一旦中國高科技自主產品的檔次與競爭力全面反超美國,便能擺脫對美國的技術依賴與美元需求。而隨著中國產品2.0全球化的實現,就能憑藉全球範圍的中國技術吸引與人民幣需求,來重置全球產業鏈與重建全球經濟秩序。

    畢竟中國不是美國,中國模式不是以汰除工業體系來坐享金融機制的利益收割,而是以對外商品交換的方式來賺取合理利潤──以過去中國產品物美價廉的形象和風評為基礎,升級為中國產品2.0的質高價宜,必然比美國隊的掠奪性產品更具吸引力。

    從全球範圍來看,本世紀去美國化與去中國化的角力,既是一次人類對融合性文明與掠奪性文明的取捨,也是一次國際間對普遍性後發達國家與壟斷性先發達國家的仲裁,是進步與反動的選擇。

    因為,人類的掠奪性文明模式已經擴張到極限,反噬成為必然的結局。美國拽著東亞的日、韓進入成事不足的北約峰會,難道不是加大榨取兩國貢金的儀式而已?

    兩種狗急跳牆

    可是,日本經濟已然陷入滯脹,韓國總統為了舔美連自己的歷史都不認了,台灣更不在話下──原就是一起為美式產業鏈打工的難兄難弟,一旦面臨中國大陸規模化的產業升級與科技突破,必然會因為產業領域高度重合而被融合;如果日韓台堅持去中國化,就只能因為搶佔不到市場份額而衰殘,從而無力進貢美國。

    美國霸權已失卻中國大陸出力在先,若又失卻日韓台供血於後,就只能更加壓榨後者的骨髓來維生,而結局只有狗急跳牆了。換句話說,中國通過產業升級與科技突破,既能壯大自己,也能融化美國在東亞的內應裝置。這樣一來,美國除了認輸退出東亞,就只能啟用戰爭這個老套路。

    但是,趕在重建去中國化的產業體系完工前發動對華戰爭,依照「美國優先」的邏輯來推論,可能性很低。別的不說,單是解放軍普遍配備的察打一體機器狗,就能讓美國朝野跳牆,後者一時還造不出質量相當的狗。

    唯一的辦法,就是烏克蘭模式。日、韓、台、菲,棋子誰來都行,被吃更無所謂,重點是足以引戰中國。比如攛掇「台灣獨立」,一旦引戰成功,美國便可以拉起一眾親友來圍堵、封鎖、擠壓中國;中國的產業升級與科技突破大戰略被迫中止,也可能是終止。因為,想吃中國這塊大餅的不只是敵人,還有夥伴與朋友。

    美國的陰謀與中國的陽謀,彼此都已清楚。一個要重建工業體系,一個要升級突破依賴;一個靠脅迫掠奪,一個靠自主融合;一個要靠犬馬代勞,一個要靠和平共榮。美方不願坐以待斃,中方也不想自投羅網;那麼,就剩時間與戰略定力來一決高下了。

    可以肯定的是,在這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作為美國棋子的台灣,毫無獨立的希望;作為中國領土的台灣,自無獨立的想望。因為,如果掠奪性文明擴張勝出,那必然是戰爭,台灣將成為「地獄景象」;如果融合性文明擴張勝出,那必然是統一,台灣不再是「叛亂政權」。橫豎,沒有「台獨」的戲。

    結語

    戰亂全球人類的「美國優先」是該壽終正寢了,唯有「人類命運共同體」能讓它好好躺下,以再造人類和平共榮。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2023年呼籲改革國際金融體系,以善待後發達國家。他這是看到了問題核心──即美國宰制金融秩序與收割金融利益,坑害世人。而美國金融霸權的經濟基礎是科技霸權,因此在高尖科技上完勝美國、以通過傷害最小的方式重建公平合理繁榮的世界,就成為當今中國偉大而艱鉅的任務。

    所以古特雷斯在2024年公開說:中國是人類的未來。

    但同時,北約峰會欲染指東亞,所以華盛頓峰會宣言就向中國潑髒水,說中國助力俄烏衝突云云。其實,那是因為美國掠奪性霸權主要的資源來自中東、歐洲與東亞,如今中東與東歐陷入熱戰,且前景不利美國,美國就需要東亞製造更大更多更久的戰略物資,這尤其包括支撐美元價值的目的。

    然而,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逐漸擺脫上貢美國霸權的產業與金融體系,且有自主融合成新秩序的趨勢,比如一帶一路、上合組織、金磚聯盟、南南夥伴等,其他東南亞、非洲和拉美國家也對中國抱以正面期待,就連石油美元基石的沙烏地也以人民幣售油中國。

    全球最大工業國與貿易國的人民幣,還將進一步數位化,通行全球。這就嚴重威脅「美國優先」了,按照慣例,就是開打,自己打不過就合夥來打。但面對中國這種級別的對手,美國聯軍只能先用代理人戰爭,再加上方方面面圍堵戰、封鎖戰、消耗戰的綜合打法。只要能阻斷中國產業升級與科技突破的戰略進程,就沒有什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了。

    面對百年未有的變局,已故台大政治系教授朱雲漢曾做出五個基本判斷:

    首先就是中國的戰略定力與量力而為;其次是全球化的融合能量仍遠大於裂解能量;其三是以中國模式掌握科技創新,在挖掘社會潛力的同時還能駕馭其風險;其四是超越美國新自由主義的窠臼,重建更公平正義的全球貿易、貨幣與金融體制;最後是美國霸權必然作繭自縛,中國應對全球責任的最高指導思想是「天下為公,世界大同」。

    五個基本判斷的核心,其實就是中美文明擴張模式的此長彼消。在這個歷史馬拉松臨近終點的賽道上,「台獨」運動就像是競爭對手敷在自己腳背上的蟾蜍。不論是因為噁心而停下來先處置癩蛤蟆,還是先衝向勝利終點再來處理噁心的癩蛤蟆,橫豎癩蛤蟆是吃不上天鵝肉的。

                                                                                    20240714

    回應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