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投書的潛台詞:「台獨」的時間不多了 - 青衫客 - udn部落格
青衫客
作家:南歌
文章分類
    Top
    龍應台投書的潛台詞:「台獨」的時間不多了
    2025/04/19 09:52:30
    瀏覽:1004
    迴響:1
    推薦:6
    引用0
    《紐約時報》在愚人節當天刊出著名公知龍應台的文章:〈台灣的時間不多了(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盱衡如今內外情勢,與作者素來的言論慣性,若不是玩笑話,該文實質提醒的是:「台獨」的時間不多了。

    否則,龍應台就不會礙於自己的格局,而看不見台灣來日方長的一面。

    和平主張的核心毛病

    龍文唯一具體的主張是:「隨著川普拋棄民主價值和美國的朋友,台灣必須立即展開一場嚴肅的全國性對話,討論如何在我們可以接受的條件下與中國實現和平,而不是讓大國決定我們的未來。」

    恰恰也是這段言論,暴露最核心的問題:台灣首先是美國對華戰略的棋子,也是美式全球產業鏈的中下游代工,從來不是自欺的美國朋友或民主價值同盟。龍應台開篇引述「Ukraine today, Taiwan tomorrow」,正說明台灣在地的計程車司機還比她清醒見識到這一點。

    其次,由於資本主義選舉民主制與政客操弄的遺習,台灣社會正捲入歇斯底里的大罷免運動。如何可能在此時讓嗜血的政客與魔怔的選民立即停工,讓數十年來仇恨撕裂的台灣社會冷卻對立的熱情,來理性展開關於自己和子子孫孫未來命運的對話?

    其三,曾幾何時,台灣人獨自決定過島嶼的未來命運?哪一次外力入侵是單獨針對台灣,而不是衝著中國利益才來?大國決定台灣未來的哪一次歷史事件,不是與中國的命運或遭遇息息相關?

    因此,龍文客觀上造成的提醒是:唯心主義「台獨」幻象的時間不多了。

    沒有台灣獨自決定未來的歷史經驗

    就歷史經驗來看,作為中國東南邊緣的大陸島,台灣不曾有獨自決定前途的事實。

    從史前時代到歷史時期,台灣的發展取決於中國大陸的發展,包括孫吳到隋唐宋元明。明末勢衰後,台灣命運的決定者是荷蘭殖民者、明鄭與清朝三方面,最終主導台灣的仍是中國大陸政權。

    清末勢衰,人類進入「帝國主義世紀」,包括但不限於台灣的全中國都成為歐美日刀俎的魚肉。台灣官紳欲獨立於日帝的統治,於1895年5月成立不滿5個月的「台灣民主國」,年號「永清」。期間「感念列聖舊恩,仍應恭奉正朔,遙作屏籓,氣脈相通,無異中土」。

    日殖台灣50年,自「據為島國,遙戴皇靈」的唐景崧、丘逢甲、劉永福等人抗日失敗後,台人因辛亥革命外溢影響而繼續武裝抗日數年。其後受到改良派梁啟超等人影響,台灣抗日改武鬥為文鬥,以延續漢文化與新思潮為職志。至1930年代中國全面抗日,許多進步青年從壓抑的殖民地台灣內渡大陸,共襄抗戰直至勝利。

    台灣重歸祖國後,國共內戰疊加美蘇冷戰決定台灣的命運。1990年代以後,台灣未改美國對華戰略前沿的角色,也未改變美式全球化產業代工的性質。21世紀以來,陳水扁不敢獨,馬英九不敢統,蔡、賴更以美國馬首是瞻,終於走到今日「時間不多」的處境,如何還可能自己決定未來?所謂民主選舉,也就是買辦資產階級的爭權遊戲而已。

    歷史發展的經驗說明,台灣自決只是政治大頭症幻滅前的精神抽搐。

    資本主義選舉民主制的誤導

    雖然歷史經驗證明,台灣前途決定於中國的命運。但台灣的政治體制卻決定它難以制定相應的策略,只能被動應對局勢變化。

    而為這種低能體制保駕護航的,卻是上世紀遺留下來的「雙戰結構」。時至今日,綠營大罷免藍營民代的宣講內容,仍然使用反共語言來操控聽眾的情緒。當年始作俑者國民黨在台灣社會移植反共基因,才得以建構起來的國家機器,竟成為反噬國民黨的利器,直是報應不爽而已。

    然而得益於選舉政治的綠營政客,為了選票只能採取對抗性極強的語言,從而限制長遠發展的考慮。每次選舉前,都有參選人渲染「抗中保台」來拉票,造成選後無法制定不對前言的兩岸政策。台灣作為一個選舉社會,選民經過這種反覆渲染以後,完成「智力窪地」閉環,稍一風吹草動即可被帶向「抗中保台」的風聲鶴唳。

    蔡英文兩度當選台灣領導人,就是輕鬆操作2014年與2019年香港議題的成果。

    偏偏不分藍綠的政客、媒體和公知,還十分吹噓這種每四年選舉一次的制度,毫不考慮制度性批量生產民粹的惡果。當民粹政治進一步惡化這個「智力窪地」,政商學媒都不敢也無法推動真正有利於長遠發展的政策,轉而傾向炒作意識形態、打擊對手。以致任何想要推動兩岸和解的人物,必然被貼上「親中賣台」的標籤。

    如今自食惡果,台灣配合美國對華脫鉤斷鏈的下場,就是被川普政府課以32%重稅,卻毫無反制的條件。

    外力介入是民選制度的另一個缺點。美、日等國可以透過媒體、智庫和政治資金影響島內的選舉結果,以確保當選者符合自身利益,而不是台灣的長遠發展。也就是說,台灣民選結果其實受制並服務於美國戰略,包括被迫吞下萊豬肉,毫無獨立自主可言。

    反觀中國大陸的體制,雖然不炒作主權在民的選票,卻能穩定完成每一個五年計畫,也能制定可大可久的國內與國際政策。這樣一來,沒有短期選票在手的大陸民眾反而更具長遠宏大的視野,領受遠大政策的實在利益,而不是歡呼走馬看花的政黨輪替與極端語言,更不需要去迎合外部勢力的戰略。

    因此,只在短期選舉利益與外力干預之間擺盪的台灣民意,就像送給自己一份「台獨」幻象組成的愚人節禮物,只能內耗自愚,如何可能「立即展開一場嚴肅的全國性對話」?

    外國棋子或棄子,沒有討價還價的權利

    作為美國全球戰略的棋子,兩蔣「倚美反共」的最終下場,就是龍應台所謂1979年前夕痛苦意識到成為美國利益棄子的背刺感。而1990年代以來「倚美謀獨」的最終下場,只不過反覆證明美國朋友是致命的故事,何況台灣只是川普眼中的筆尖?

    三十多年來,「倚美謀獨」政策已經把台灣推到無路可退的境地。美國當前的全球戰略已不再是「主動出擊」,而是轉向「利益最大化」。當維持對台政策的成本太高,或者有更重要的交易(比如與中方戰略談判)時,台灣當局的利益隨時可被作廢。龍應台投書正反映對這種現實的焦慮。

    然而龍應台裝沒看見的是,台當局對中國大陸僵化的敵對政策,已使自身徹底喪失回旋空間:島內政商學媒過去四十多年來拒絕接受「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卻也沒有提出更可行的替代方案。一旦國際環境變化時,台灣不僅無法自主調整,反而更加被動。

    尤其被龍應台視而不見的是大陸民意。台當局「倚美謀獨」是對中華民族的背叛與傷害,在大陸廣大民眾的眼中已經臭名昭著、人人喊打,龍文卻不識相地呼籲「討論如何在我們可以接受的條件下與中國實現和平」。問題是,台灣還有什麼條件不接受?

    在國際制度與法理體系上,聯合國秘書處明確詮釋「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且一貫拒絕台灣以主體身分參與國際組織。1979年的《與台灣關係法》,恰恰說明美國不承認台灣為主權國家。使用台灣議題,只是作為美國制衡中方的棋子,而非幫助台灣獲得國際法下的主權正當性。

    也就是說,在當前的國際體系中,台灣沒有作為「談判一方」的基本身分。龍應台主觀想像「由我們來決定和平相處的條件」,若非對制度現實的無知,便是對國際力量結構的選擇性失憶。當然,那也可能是她為閃避反中癲狂的「台獨」霸凌,而裝置的一支避雷針吧。

    不過,龍應台倒有一個判斷或是準確的,那就是川普與習近平會面後,可能會「出賣」台灣。然而這種思維的本身,就是倚賴美國的棄嬰意識,其和解的主張只是不得已而為的無奈,只因「台獨」的時間真不多了。

    公知的語言範

    除了歷史、制度和身分因素,決定了龍應台的和解主張不切實際;更關鍵的或是龍應台本人的語言範,決定她趾高氣揚的和解主張,只能是一次自曝心虛的避險投資。

    比如說:「現在有一點很清楚:完全依賴美國,同時拒絕和對抗中國,不再是可行的前進道路。」這話就是她承認數十年來的「倚美謀獨」,已經破產;然而,作為一名公知,在拒美求和的活路上,她曾經做過什麼正面貢獻?還是助推台灣往相反的死路?

    龍應台說:「不先確保和平,就沒有民主。(There can be no democracy without first ensuring peace.)」彷彿民主是她文明排序的首位,高於和平,高於血濃於水,高於大國崛起。

    然而在3月下旬,台灣當局打壓言論自由、拆散陸配家庭、違法脅迫3名陸配出境時,龍應台的民主擔當何在?台灣當局打壓言論自由、干涉新聞自由、違法恐嚇區桂芝工作權時,龍應台的文明標準何在?75名學者專家連署「捍衛台灣民主法治與和平安全」聲明時,龍應台的公知勇氣何在?

    龍應台指出,「台灣和平維護自由的唯一方法,是以某種方式與中國和解」,她並以2008~2016年的馬英九時期作為歷史依據。然而《連戰回憶錄》表明,馬英九兩度擔任台灣領導人,卻只經不政,導致兩度錯失與大陸謀求統一的機會。這期間,龍應台做了什麼?難道是「以和謀獨」?

    2014年騙子帶傻子反對兩岸經貿來往時,龍應台以馬當局文化部門負責人的身分批評他們行動滿分、思想薄弱,卻何以被反唇相譏?傻子高度不信任中國大陸,不正是騙子操作「倚美謀獨」、「反中拒統」的後果?龍應台補強過傻子們的文化短板嗎?還是深固傻子們的思想偏見?

    直到這篇紐時投書,龍應台還是寫著時刻擔心中國入侵(constant fear of Chinese invasion)的過往。這是刻意忘記還是拒絕面對中國大陸和平統一政策已經40多年?

    香港違法佔中時,龍應台呼應外部勢力批評大陸當局,說那是「渴望生活在開放社會的人」對上「不主張進行政治改革的人」。又說缺乏文明力量的中國崛起,得不到港台人心。究竟,龍應台的文明定義就是中國人必須臣服於民主自由的歐美秩序?

    這使人想起她2006年那篇公開信──〈請用文明來說服我〉,民主如畫,一時多少公知。然而那篇文字滿分、思想薄弱的文章,承蒙陳映真以〈文明與野蠻的辯證〉揭開雙標、虛偽、無知的底色。難怪龍應台在廣州失竊時,就是中國人不文明;而她在佛羅倫斯失竊時,就是外國人需要那筆錢了。

    更早在2005年陳水扁搞「一邊一國」的背景下,連戰、宋楚瑜先後赴陸破冰時,龍應台在兩岸三地發表〈你不能不知道的台灣〉,行銷自由、民主和均富是台灣的核心價值。其實連戰那年大陸行,是台灣統左派前輩陳明忠先生忠告國民黨人負起歷史責任的成果,是為兩岸和平、為中華民族復興而和解的作為。

    然而龍應台處心積慮營造台灣有別於中國的文明、有別於中國的價值。「我們台灣的所有人都希望捍衛我們珍視的自由。我們的分歧在於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是透過與中國和解還是對抗。」在《紐約時報》對美西方菁英讀者吐露這番話,究竟是表現兩岸和解的意圖?還是表達對「倚美謀獨」破產的不捨?

    難怪龍文全篇的情調,好像一名怨婦控訴對美國變心的不滿,既有棄嬰焦慮,又有棄婦的不甘。

    2019年9月,龍應台說香港黑暴分子是花園中的小雞蛋,不能以武力制止他們。後來,否認九二共識、主張兩岸互不隸屬的蔡英文也借力使力,連任台灣地區領導人。那期間,新冠疫情肆虐武漢,龍應台卻關心起「武漢加油」的民間語言是「集體的語言貧乏、草率、粗糙,甚至粗暴」。但這種高姿態的文明要求,面對後來綠營高官用電鍋蒸口罩的防疫表演時,竟然不置一詞。

    騙子落幕,傻子上課

    研究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的洪蘭曾在其著作中表示:「台灣騙子特多,天天都有人被騙,我有朋友被騙怕了,搬回美國去了。這究竟是我們太天真善良?還是我們的教育不到位?」 其實傻子與天真善良無關,騙子倒多是教育高深的人。

    龍應台在紐時投書對賴清德的稱呼是「Taiwan’s president, Lai Ching-te」;然而賴清德自己過境美國夏威夷時,參訪亞利桑納號戰艦的致敬花圈署名是「President Lai Ching-te, Republic of China(Taiwan)」。陳水扁與蔡英文用的都是「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馬英九則是「Preside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龍應台拒絕聯合國與國際組織通用的「Taiwan’s leader」或「Taiwanese authorities」,而逕用「Taiwan’s president」,這難道不是語言政治的挑釁或主權暗示?

    其實,台灣如今要統要獨或不統不獨,都已走到時不我予的地步。這是因為作為解決兩岸歷史和政治遺留的最佳路徑,和平統一的力量在台灣島上未曾居於主流地位,未曾主導台灣的資源與權力。儘管台灣作為中國遺留問題的主體一方,但主流勢力卻不斷自外於中國,而終至錯失主動解決自身問題的機遇和正當性。

    在逼近兩岸遺留問題最終解決的前夕,龍應台投書外媒承認台灣倚美抗中不可行,主張兩岸和解與和平。對比她過去20年來撕裂兩岸感情的所作所為,只能說,那篇文章不過是她基於極端情況前夕的一次避險投資罷了。

    回顧2023年,賴清德在《華爾街日報》刊文否定「九二共識」,主訴「倚外謀獨」;郭台銘則在《華盛頓郵報》投書主張「一中框架」,排除美國介入,訴求兩岸直接和談。後者遭遇台灣主流媒體、尤其是親藍媒體的訕笑怒罵時,龍應台可曾說過什麼話?

    如今才見「The clock is ticking for Taiwan」這句話,不覺得太晚了嗎?

    晚到的學生,就得補課。這是被公知耽誤思考的人,被歷史和政治遺留問題耽誤認識新世界的台灣人,重新認識「Taiwan has a long way to go」的機會。

                                                                                       20250406

    回應
    迴響(1) :
    1樓. 貓靈子
    2025/04/20 17:47
    不避險?難道坐以待斃?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