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暴力的本質
當多數人以數量優勢打壓少數意見、剝奪異議者權利、甚至將反對者污名化乃至暴力對待時,這樣的現象並不宜說是「民主造成的暴力」,而是民主素養不足、法治體系薄弱所導致的多數暴力。
這種暴力,表現形式可能是民粹動員、煽動仇恨,也可能是法律手段的濫用;但其共通點是:它背離了民主原則下對少數權益的保障與對異議的寬容。
民主制度的防暴設計
真正的民主,從來不只是投票或多數決。它包含幾個核心元素:
法治:所有人(包括多數與少數)都受到法律保障,制度不容多數人任意踐踏少數權利。
基本權利保障:異議者的表達自由、政治參與不能被輕易剝奪。
權力制衡與透明程序:民主制度設計用來避免任何一方獨占權力。
公民民主素養:尊重差異與理性討論是民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
當這些機制健全,即使多數人對少數意見不滿,他們也知道不能動用壓迫與暴力來排除異己,因為這不僅違背民主精神,也會危及自身未來的權利保障。
回應藍營的指控:獨裁與民主暴力?
近期藍營對賴清德政府的批評,常見語句包括:「綠色執政就是民進黨一黨專政」、「賴清德走向民主獨裁」、「全面掌握國會就打壓在野黨」……這些指控意在塑造民進黨以「多數優勢」壓迫異己、違背民主精神的形象。然而,這些說法值得仔細檢視與釐清。
首先,台灣目前的民主制度仍受到嚴格的憲政與法治框架約束。行政、立法與司法三權各有其運作機制,媒體自由、政黨競爭、公民社會活躍,都是監督權力的有效力量。賴清德政府若有任何濫權行為,亦難以不受挑戰。
其次,目前國會席次分布並非單一政黨全面主導,而是三黨不過半,朝野需協商合作。若賴政府真如藍營所稱「獨裁」,又如何可能在國會中處處受制?更何況,過去在民進黨為少數時,藍營主導國會時也屢次杯葛預算與法案,這些手段本身也是多數制衡的政治常態,難以單方面指責。
再者,藍營所謂「民進黨打壓異己」的實例,常指向對於散播假訊息、組織動員中共統戰活動的查辦與揭露。但這些行為本身牽涉國安、資訊戰、民主防衛等重大議題,並非任意壓制政見,而是在保護民主的基礎不被外力或假訊息所瓦解。
真正的「民主暴力」,不是來自制度內依法運作的行政行為,而是來自於無視民主精神、用仇恨與群眾壓力迫害異己的政治文化。在這點上,當某些藍營輿論動輒指控「獨裁」、「言論被消音」,卻又包容甚至鼓動極端仇綠、仇同志、仇外來者的言論與行動,才更接近「多數暴力」的本質——那不是民主的失敗,而是民主素養的貧乏。
結語:苛責民主,不如完善民主
我們可以對執政者有所質疑,也應該對權力有警覺,但不能因為政黨輪替或政策不滿,就指責整體制度為「民主暴力」。那不僅模糊焦點,也削弱了公民對民主程序的信任。
當我們看到社會中有異議被壓制、權力出現不當使用時,應該問的是:制度是否提供了有效的監督與救濟機制?公民是否有參與與監督的空間?
民主不是不犯錯的機器,而是一種允許自我修正、保障多元聲音的制度。當我們看到它的裂痕,該做的不是抹黑它、否定它,而是促成它更加成熟與穩健。真正的民主防暴機制,不只是制度設計,更仰賴我們每一個人的民主素養。
真正的民主,從來不只是投票或多數決
民主就是民意向背
民主就是多數決 不論是以何種方式 投票方式與其他
咱綠黨提名的大法官 甚至揚言
1不在意民意所向
2三審一致決
大法官儼然是腳踏憲法的天皇老子
民主暴力?!
第16任總統之選舉 藍白綠三組人馬競選
藍得票率: 33.49%
白 : 26.46%
綠 : 40.05%
故綠勝出
如果藍白合而不分 藍白當選總統副總統
綠總統與綠立法委員 以40%的民意 發動大罷免佔60%民意數十位藍營立法委員
這就是 挾少數民意的民主暴力 形同專制 更甚之於獨裁專制政體
民主鄉愿 糊弄局子 和稀泥
閣下如此母愛台獨 何不也替中共你認為的"專制獨裁" 美言幾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