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最近和一些泛藍、特別是親共藍人士的持續爭辯中,刁卿蕙女士提到有效的語言溝通必須實現三種要求:1 真實性、2 正確性、3 真誠性。她並且以這種判準批評了其他辯友。
我回應指出,率先系統討論言詞有效性判準的學者主要是德國哲學家與社會學家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而他提出的判準其實有四:正當性(rightness)、真理性(truth)、真誠性(truthfulness)與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若不符合這四項判準,那這個語言行動就可能不具有公共說服力。不過,哈伯瑪斯的這四種有效性判準,恐怕也還需要進行操作性定義,否則在實際應用上還是很難避免主觀論斷。
哈伯瑪斯這四項判準中,
「正當性」原則應該是關乎言說是否符合倫理規範或康德說的行動「格律」;
「真理性」比較是關乎言說與事實的一致性;
「真誠性」則關乎行動者的動機與言說行動的內外一致性;
「可理解性」則涉及言說能被言說對象(聽眾)適當理解的可能性。
既然有人提出使用這種言語行動的有效性判準,那麼,我們何妨藉此來討論一下當下藍營的一些主要聲稱呢?它們是不是符合這些有效性判準呢?由於這些判準可能還缺少明確的操作性定義,人們在運用這些判準時很可能也還是會涉及個人主觀。不過,明確的操作性定義恐怕永遠難以企及與完善化,所以陷入主觀性的危險恐怕也永遠難以根絕。我只希望那些準備反駁我的人,在反駁中也以同樣標準來自我要求。
一、當語言成為統治手段,我們該如何還原討論的倫理基礎?
「我們主張和平,不要戰爭」,這句話聽起來理直氣壯,甚至道貌岸然,但它真的合乎邏輯與倫理嗎?它真的是在訴求和平,還是在為懦弱與投降鋪路?當藍營政客一再使用類似語言,將中共的威脅合理化、將台灣的防衛污名化,我們應該更警覺:語言,不只是描述世界的工具,而是構成現實的力量。
藍營的相關論述是否符合上述德國學者哈伯瑪斯的四項有效性聲稱呢?正當性(rightness)、真理性(truth)、真誠性(truthfulness)與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若未能符合這四項判準,那這個語言行動就可能不具有公共說服力,其在民主社會中被提出的適當性就可疑。而我認為,當前藍營的主要話術,在這四個判準下恐怕站不住腳。
二、第一類話術:「我們主張和平,民進黨挑釁戰爭」
這句話把中共的軍事威脅正當化,將防衛主權視為挑釁,是一種典型的道德顛倒。
正當性判準:將主權防衛說成挑釁,實際上是在責怪受害者,否認台灣自我防衛的道德正當性。
真理性判準:中共多年來在台灣周邊軍演、打壓國際空間,這是公認的事實。說民進黨是戰爭挑釁者,完全顛倒因果。
真誠性判準:許多藍營人士在公開場合極少批評中國大陸軍事威脅,卻大量批評「抗中保台」,令人質疑其動機是否在於政治算計。
可理解性判準:這種說法以「和平」掩飾其「放棄主權」的隱性主張。語義混淆,破壞公共討論的邏輯清晰度。
三、第二類話術:「抗中保台讓經濟垮了」
這句話將國際經濟趨勢與台灣政治立場錯誤連結,是一種虛構因果。
正當性判準:將捍衛民主主權連結到經濟困境議題,潛台詞是為了主權犧牲經濟。這反過來似乎是暗示說為經濟考慮可以犧牲主權。這在道德上站不住腳。
真理性判準:台灣近年經濟表現並未「垮台」,如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競爭中仍處領先地位。該語句違反事實。(財經雜誌「富比世」(Forbes)公布2024年「最富裕國家」排行,台灣名列全球第14;在亞洲次於澳門、新加坡、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汶萊。不過,這些國家都是人口未達千萬的小國或特區。)
真誠性判準:話語者經常對中國大陸經濟風險隻字不提,卻誇大台灣風險,顯示選擇性操作,非出於真誠討論。
可理解性判準:語句簡化複雜經濟結構,模糊「經濟困境」的實質成因,製造恐慌,混淆視聽。
四、第三類話術:「年輕人都被洗腦了,只會仇中」
這是對青年世代的貶抑與去人化言論,破壞世代間的理解與尊重。
正當性判準:否定年輕人自主思考能力,把合理的民主信念視為被動接受的洗腦,是對他們的集體侮辱。
真理性判準:此說法無證據支持,忽視青年世代對中國大陸極權本質的觀察與反思,屬於憑空想像。
真誠性判準:這種語言常出於對社會轉型的焦慮,並非真正試圖理解年輕人的信念與行動邏輯。
可理解性判準:偷換「反中共」與「仇中國」之間的差異,語意模糊,導致誤解與情緒對立。
五、第四類話術:「賴清德是獨裁者」
這類說法往往未經證據支持,而是情緒性、投射性的污名語言,用以掩蓋對民選體制的不滿或選舉挫敗。
正當性判準:將經民主選舉產生、依法行政的總統指控為獨裁,是對民主制度本身的否定,不具正當性。
真理性判準:台灣總統權力受憲政體制制衡,也無具體事證證明賴政府有關閉媒體、拘捕異己等行為,指控違反基本事實。
真誠性判準:許多指控者一方面批評執政者「獨裁」,一方面又支持集權、獨裁的中共政權,顯示語言動機不純。
可理解性判準:將「堅持立場」「依法行政」簡化為「獨裁」,混淆民主與極權的語義界線,破壞基本理解。
六、語言上的五大結構操作:藍營話術常見策略分析
話術類型 /操作策略 /問題或效果
道德顛倒 /把捍衛民主描繪成危險 /正當性破產
恐懼操弄 /危機放大,製造依賴與退讓 /真理與真誠性雙雙受損
因果錯置 /把防衛作為引戰,把經濟困境歸咎敵意立場 /符號邏輯錯誤
語義模糊 /使用空洞口號如「和平」、「務實」等 /可理解性低
去人化/貶抑 /使用「洗腦」、「塔綠班」等標籤語 /公共討論被摧毀
七、重建語言公共性,才能守護民主的根基
我們常以為民主的對決發生在選票、政策與法律之中,但實際上,最根本的對抗是語言。當語言的四項有效性被系統性地侵蝕,民主就被拖入虛假、混亂與操弄的深淵。
台灣社會需要的不只是理性辯論,更需要在語言上重建信任的結構:一種建立於事實、真誠、邏輯與正義之上的語用公共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為台灣的未來、為民主的價值,建立起防衛的第一道防線。
語言其實就是真戰場,而我卻遺憾地體認到我不能不上前迎戰。
和平 務實 永遠珍不假
口若懸河 紙上談兵
不如務實 談(判)和(談) 以退為進 為兩岸生民立命
昔宛如出岫閒雲 今只見綠光盤桓
緬懷雲巖路,欲往無由緣;物各有所好,違之傷自然。
青菜蘿蔔 莫忘世上苦人多
現在中共的統一進程,目標是透過對美談判,以一定的代價交換美國公開協助兩岸和平統一,當然美國大概率隊對中共進行外交欺騙,而這也在中共原本的估算之中,因為時間對美國不利,拖得越久?中共越強,美國越沒有講價的空間.
美國作為一個現實主義的流氓國家,口頭談民主是假象,也是騙人用的,它的心底信奉的也是血酬,正由於中共能支付的血酬,已經逼近美國的水平,所以在軍事上,美軍對於解放軍會選擇避戰(在本次印巴空戰後會更為明顯),在經貿與科技戰上會選擇持續封鎖,在輿論戰上會選擇對中共極盡抹黑,這都在真正懂行者的估算中.
是故在未來的兩岸談判中,中共掌握絕對的戰略主導與戰術主導權,因為解放軍在西太平洋預設戰場能支付的血酬,遠大於可能的對手,它若想和統?開出的條件肯定也比現今藍營政客的估算更為苛刻,尤其是島內的教育與輿論主導權,它絕對是分文不讓,共產黨政客的作風狠辣而果決,並不好忽弄,這方面,多數藍營的信徒不懂,還想死抱馬英九模式,只能說是天真,而搞政治就是在修羅場中搏殺,一丁點的天真?都準備支付重大代價;至於武統?那就要看中美博弈的成果,在心態上,中共並不想大規模的動武,但在實際操作上會保持這個選項,如果真的發生?後續就要看誰的命更大.
奉勸閣下清醒點,雖然面對現實非常痛苦!
版主的長篇大論,不過是在自證是蠢材的行為上又增添一筆而已!
在真實的世界裡,決定是非對錯的,不是任何一種理論體系,而是血酬(對暴力的報酬),誰能在真實的較量中之付出更多的血酬,進而取得更多的血酬,誰的論點就是對的.用某位非漢族出身的皇帝的話來說:只要勞資打下整個天下,自有大儒為我辯經-衡諸事實,他是對的.
藍營的信徒一般都比較和善,不像貓爺精通政治謀略以及兵法,不諱言,俺看問題相當的冷血,重視的是政客決策後的風險與報償為何?一廂情願與仁義道德並不在勞資分析問題時的屏譜之內,因為每一個合格的政客,都不是用這種思維在看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