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拉圭的邦交危機
一、巴拉圭邦交再次示警
日前巴拉圭執政黨議員梅薩至中國訪問,表示巴拉圭在台灣問題上「浪費時間」,應與台灣斷交轉向中國大陸。梅薩與拉丁美洲多國議員共同訪問中國,並目睹中國在經濟、投資與基礎建設上的發展,他指出中國已在拉美地區投資超過6000億美元,如果巴拉圭能拿到其中1%,生產模式就能被徹底改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回應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巴拉圭朋友認識到,巴拉圭「不能再繼續做國際社會的異類背對中國」,希望巴拉圭政府能夠做出正確選擇。據互聯網報導,巴拉圭想藉機勒索台灣金援,以前台灣給的200億美元金援可能用完了!台灣面臨此斷交壓力,除了接受勒索外只能寄望美國對烏拉圭施以政治壓力。巴拉圭是全球僅有的12個與台灣保持外交關係的國家之一,也是唯一的南美國家,在台灣邦交國中算人口較多的「大國」。巴拉圭想與中國建立關係,以利開放進入其巨大的大豆和牛肉市場,這是該國農民長期以來的需求。台灣現在只剩12個邦交小國,為了鞏固邦交往往不惜花費巨資去討好小國,外交部呆帳少說也有數百億,但花錢後並未在國際上獲得好評及聲望。巴拉圭與台灣於1957年建立外交關係。此後,支持台灣和反對台灣一直是巴拉圭政壇爭論話題。
但巴拉圭與台灣的關係也是以經濟利益為基礎,台灣已向巴拉圭投資數百萬美元,維持與台灣的關係是有代價的。由於與台灣建交,中國沒有向巴拉圭提供任何援助、投資或融資。台灣在 2005 年至 2014 年間平均每年在巴拉圭投資4億美元,並向該國提供平均 1480 萬美元的援助,但這些數字與中國作為南美洲最大貿易夥伴向該地區其他國家提供的經濟增長相形見絀。據估計,平均而言,與中國有外交關係的拉美國家和加勒比國家獲得的投資、援助和貸款價值相當於其全部國內生產總值的1% 左右。台灣雖然為巴拉圭的窮人建造了數千套住房,升級了該國的醫療保健系統,發放獎學金,並資助建設國會大樓,撒了大把鈔票鞏固台巴外交關係。但是,隨著巴拉圭對出口農牧產品的需求迫切,巴拉圭不同政治派別的官員表示是時候拋棄台灣去與中國建交了。巴拉圭是台灣最大的邦交國,斷交勢將造成巨大影響。近年來,拉美的三個國家在與北京進行秘密談判後突然斷絕了與台灣的關係,令美國措不及防。台灣與巴拉圭的外交關係一直是靠大量金援及美國政治壓力下得以苟延殘喘。
二、巴拉圭國內來自農民的壓力
巴拉圭與台灣的邦交一直受到壓力,尤其是來自巴國牛肉生產商和農民的壓力,他們認為台灣邦交關係是他們產品進入中國這個世界最大市場的障礙。“我們為給予台灣的政治支持做出了犧牲,總的來說,我們認為我們得到的補償很少,”巴拉圭農村協會主席佩德羅加利告訴路透社。巴拉圭每年生產約30萬噸牛肉是全球前10大牛肉出口國和第四大大豆出口國,大豆是其主要經濟作物。大豆產量約為每年 1000 萬噸,加上其衍生品,可產生超過 20 億美元的外匯。主要大豆商會生產協會聯盟主席Hector Cristaldo 表示,該國目前被中國拒之門外而中國約佔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二。巴拉圭是台灣目前所剩無幾的較大邦交國,且是南美洲唯一的邦交國。自2019年以來,媒體數次報導巴拉圭與台灣邦交可能生變的消息。巴拉圭代表在世界衛生大會(WHA)發言期間並未提及支持台灣是一警訊。美國曾施壓暗示巴拉圭要與台灣合作,但政治是現實的,美國及台灣若不能協助巴拉圭經濟發展,而中國又能提供牛肉、大豆市場時,巴拉圭人民自然會選中棄台。台灣農牧產品市場規模遠不及中國大陸,台灣國力不足以抗衡中國大陸早被國際社會看破。美國前國務卿布林肯曾致電巴拉圭總統,以“盟友”之說予以勸阻與台灣斷交。
中國最近與巴西在外交上極度親熱,巴西更是南美洲強權,已訪問中國的巴西總統魯拉以左派立場著稱,曾與中國積極參與海地維和任務,魯拉訪中獲取了巨大利益,將造成巴拉圭更大的壓力。巴拉圭於2019年和委內瑞拉斷交,使得巴拉圭與拉美左派國家關係惡化,中國或將把握此機會要求巴西施壓巴拉圭與中國大陸建交。中國在拉丁美洲採取的間接路線還具備意識形態的目標,拉丁美洲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天主教地區,若能斬斷臺灣的邦交國便能影響教廷對臺灣的態度。中國與教廷關係發展屢經波折的爭執焦點,主要在於對信眾權益的保護,如果西半球多數天主教國家都已倒向中國建交,教廷將漸失立場與臺灣保持關係。在中國對臺工作方面,若在2024年大選之前能接連拿下拉丁美洲邦交國,還能讓天主教背景的陳建仁院長折損顏面,進而介入大選局勢。為避免骨牌效應發生,實應與美國加強對宏都拉斯的援助,反制中國於拉丁美洲進壹步推展“全球安全倡議”,進而影響西半球的國際秩序。
三、台灣應發展以經濟為主的務實外交
經濟利益及政治壓力是巴拉圭與台灣邦交的決定性因素,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巴拉圭總統呼籲台灣繼續金源巴拉圭以保持盟友關係,但在美國川普總統執政下,美國已勒索台灣數千億美元,台灣經濟受到關稅重創,最今台灣代表赴美尋求政治支援,但僅獲五位國會議員接見,可見美國支持也可能靠不住。台灣邦交最悲哀的是被人甩前還得倒貼一筆錢,自取其辱。其實,台灣在東歐及波羅的海小國是搞不出甚麼外交成績,只是被人利用而已。國際上是非常現實的,弱國無外交,台灣不必在乎有幾個邦交國,這些小國也並無國際影響力,台灣的12個邦交小國根本無影響力,無法幫助台灣登上國際舞台,總統也不必為鞏固邦交花大把鈔票去訪問,台灣的外交部應多培養貿易及財經人才,重點應放在有能源、有資源及可開拓台灣市場的重要國家,外交據點即是經貿據點,全力發展務實外交,有沒有表面的外交關係並不重要,要發展實質的經貿關係。中國近年來對非洲及中南美洲大舉投資再加上疫苗外交,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大增。台灣應與大陸外交休兵,避免發生凱子外交,若兩岸關係改善後可拓展國際外交空間,改為“活路外交”政策,以共存共榮的方式相互對待,不但使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顯著拓展,也大幅節省台用在拓展外交關係的經費。歷史事實證明“烽火外交”絕對比“外交休兵”差。尼加拉瓜斷交後,日媒及美智庫蘭德公司替台灣出了一個餿主意,稱台灣邦交沒有經濟意義,戰略意義也乏善可陳,不如就此放棄。蘭德公司同時建議台灣將金元外交的數百億新台幣用於購買美國軍火讓美國獲利,說明美國對“台獨”的態度只是趁機多賣武器,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