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根節蘭,是台灣原生的蘭科植物,屬根節蘭屬物種。最近記載全世界的根節蘭約兩百多種,包括溫帶種及熱帶種。主要分布地區自南非、馬達加斯加島、中國、日本、馬來、爪哇、印尼至澳洲等地。台灣根節蘭屬分佈於全島海拔50~3,000公尺的山區。花期依種類不同,幾乎全年均可看到,其花形與花色變化多,有些還具有檸檬的香味。
↑姬金魚草,英文名cloven-lip toadflax,原產於西班牙、葡萄牙、北非,是玄參科彩雀花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姬金魚的葉如線形,枝細如柳,就似魚兒悠游於垂柳之間,所以又稱「柳穿魚」。「請察覺我的愛意」是她的花語。
↑臺灣金線蓮:臺灣特有種,屬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分布全臺海拔500~1800公尺的林地,喜歡在遮陽、涼爽的腐葉土中生長。屬地生蘭。卵形或卵圓形葉,葉面深綠色有絨狀質感,有堇金屬反光的網脈,葉背淺紫紅色,夏秋之際開花。金線蓮除觀賞外,也是傳統醫學的草藥之一,經研究證實可增強學習記憶力、抗氧化作用、降高血糖、高血脂及抗組織脂肪過多症、保護肝臟、免疫調節作用、抗發炎及抗過敏等有功效,已開發為養生的保健品。
↑黃花龍芽草:又名黃花敗醬草,學名Patrinia scabiosaefolia為忍冬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原產於日本,株高60~100公分。花期為每年八至十月,花梗頂端開出許多黃色小花,呈扁平的花冠。喜歡陽光充足的環境。
黃花龍芽草的花語是純潔與高尚。日本在各種慶典和特殊場合中常用她來裝飾。中國古代詩人也經常用這種花來表達純潔和高尚的品德;在韓國,黃花龍芽草被視為一種具有保護意味的花,常用來裝飾家庭,代表著幸福和健康。除婚禮外黃花龍芽花也常用於其他特殊場合,如宗教洗禮儀式。沒想到這不起眼的小黃花竟涵藏著豐富的底蘊。
↑龍牙草:屬薔薇科,學名Agrimonia pilosa,別名:仙鶴草、狼牙草、龍芽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台灣北部及中部低海拔約 1,000 公尺以下的山地、平野、路旁或草地自生。葉為不整齊的奇數羽狀複葉,邊緣有鋸齒,兩面疏生柔毛,下面有多數金黃色腺點,全草是中藥上良好的止血、止痢和解毒。因含有豐富的單寧酸,具有良好的收斂效果,是法國人最喜愛的飲料之一。
↑龍船花:唇形科,為常綠亞灌木或高大的多年生草本,分布於全台丘陵及平原荒地間,常見於公園、機關學校。性喜半遮蔭的樹林、果園及灌叢間,在完全向陽的環境則較少見。花多數略小,豔紅色後轉變為橙紅色,不具香味,因原生於大陸福建及浙江一帶,每年端午節時盛開,故取名為「龍船花」。
↑「生根卷柏」是中文的學名,「龍麟草」是其中文的俗名,判為「卷柏科Selaginellaceae」的多年生蕨類植物,又常被稱為石上柏,分布在中國、日本、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南部、琉球及台灣全境低海拔至中海拔山區之陰涼地或疏林下自生。
《台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47》指出:傳統常用於殺菌、抗病毒、抗癌以及治療心血管疾病。全緣卷柏的全草,味甘微辛性平,有活血調血、清熱解毒之效,主治婦女月經不調、肝炎、痔瘡、跌打損傷、火燙傷等。《中華本草》也記載著:薄葉卷柏的全草,味苦辛性寒,有清熱解毒、活血、祛風之效,主治肺熱咳嗽或咯血、肺癰、急性扁桃體炎、乳腺炎、眼結合膜炎、漆瘡、燙火傷、月經不調、跌打損傷、小兒驚風、麻疹、蕁麻疹等。
在過去文獻報導中指出:石上柏被分離出數種的biflavonoids、 lignans和alkaloid等成分,這些具有生物活性,具有抗HIV、抑制人類DNA聚合酶、抗發炎作用及細胞毒性。曾有案例報導,指出食用生根卷柏後而造成嚴重中毒之副作用。因此未經中醫指導,請勿自行調製飲用。
↑石龍芮:毛茛科,又名水芹菜、貓爪草、無毛野芹菜、鴨巴掌,是直立的水生草本植物,多見於溪流旁或淺水塘。
藥用:全草搗碎敷治蛇傷;本草有毒,有消腫,拔毒、散結、截瘧等藥效。
↑皺葉麒麟:大戟科屬的多肉植物,原產馬達加斯加島。有多種變種,本種是莖匍匐性的變種。地下有粗壯根與肥大的主莖,植株叢生多分枝,枝上有軟刺。長橢圓形葉聚生莖端,長2~3cm,寬0.5~1cm,葉緣皺褶,葉色青綠或深綠,經強光照射後則呈紅褐色。大戟花序,花白、黃色。是觀賞植物之一。
↑海龜串椒草:胡椒科,草胡椒屬,台灣稱其為「小海龜」,原產於南美洲的厄瓜多,耐陰性強,生長速度慢。擁有圓圓的獨特葉片,淺綠色底上點綴著深綠色紋路,宛如海龜的龜殼。對忙碌的上班族而言,是很容易照顧的品種。
↑荷包花是玄參科荷包花屬的一年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有盆花種和切花種,盆花種高約20~30 公分,切花種高60公分以上。葉片大而多皺摺,長約10~15 公分,對生,卵型,具絨毛,葉柄短。
↑農場種植有機菠菜大受歡迎,這些遠離塵囂,在高冷空氣清新環境中成長,水嫩水嫩的,入口即化,特別香甜,一次買個五~六包,回家慢慢享用。
↑筆直的白楊樹
↑以觀賞用的各色高麗菜鋪陳而出的花海,在藍天白雲襯托下格外亮眼
↑也許高山溫度太冷,紫滕花躲在花苞裡等待氣溫回昇。
↑解說員介紹:這是西班牙的杜鵑花,從花苞與葉面看,與台灣的杜鵑花差不多,但盛開的花瓣就十分特別了。
↑哇~!這松樹彎得太奇特了吧,半空劃個圓。
↑倒影,池畔有人賞花,有人作畫,我則欣賞這活動的倒影。
↑園區裡有四五個壯觀的花隧道,這裡是蘋果與桃李的生產基地,每一朵花凋謝後將結一粒果。
↑遙望奇萊主峰—把鏡頭拉近一看,對面高山上竟有殘雪,解說員告知:那座有雪的山頭就是奇萊主峰,依此推視合歡主峰,東峰等一一呈現。
↑園區內以綠草和彩色細石鋪陳的八卦,呈現著自然現象的動靜。
後記:
連續數年參訪「台大梅峰農場春之饗宴」活動,親睹園區收集各種植物,回家開始作功課研究之後,才知道有個「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National Botanical Gardens-the project for future green」,多年來透過大量的人力,在中央山脈採集野外受威脅的植物,帶回園內利用輔助繁殖的方式進行繁殖與保存,並以植物園為平臺,經由展示與教育活動,讓一般民眾有機會接觸並瞭解相關的生態與知識,藉此深化大眾的自然保育意識。
在面臨全球氣候變遷、資源過度開發與環境嚴重劣化的今日,保護(留)區常因劇烈災害事件衝擊,導致原生棲地與物種流失,這更彰顯了遷地保育與就地保育互補的重要。臺灣孕育著豐富的多樣性生物,2000年即已完成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建置,涵蓋約19.5%的國土面積,為全島動植物提供完整的棲地軸線。我們有幸生活在美麗的寶島,享有豐富多元物產,更應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