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觀念中,退休意味著劃下職涯句點、享受悠閒人生。但對某些人而言,退休反而是另一段工作的開始──只是少了頭銜,沒少熱情。
94歲的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5月初宣布,將於年底卸下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執行長一職,但他強調自己「不會坐在家裡看肥皂劇」,仍計劃定期到公司報到,繼續參與投資決策。他直言:「只要市場出現恐慌,我在這裡就會有用武之地。」
這種「退休了,但還在工作」的狀態,也出現在其他商業巨擘身上。
巴菲特並不是特例。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好市多(Costco)共同創辦人吉姆.西尼格爾(Jim Sinegal)同樣選擇以自己的步調,延續工作生命。儘管形式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通點:不是為了金錢,而是出於熱情與價值認同。
蓋茲在2024年接受《CNBC》訪問時提到,他希望再工作20到30年。「我朋友華倫.巴菲特還是一週進辦公室6天,所以我也希望我的健康允許我做到這樣。」
蓋茲2020年從微軟退休後,目前是比爾及梅琳達.蓋茲基金會(Gates Foundation)的共同創辦人,持續投入氣候、醫療、教育等全球性議題。他坦言自己「有太多想做的事」,退休對他而言不是終點,而是放手去做更大事情的開始。
廣告
同樣地,現年89歲的西尼格爾雖早已於2012年卸下執行長職位,但每週二仍會進辦公室。他曾對《華爾街日報》說:「我一直把經營好市多看作是一種愛好,而非一份工作。」對他而言,即使不再身居高位,仍希望保有對事業的參與感與連結。
不再被動等退休,主動設計人生下半場
這些超過70歲、甚至90歲的商界重量級人物仍選擇繼續工作,並非只是個人例外。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數據,選擇在75歲以後繼續工作的美國人雖然整體比例仍低,但人數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這群人不再被動等待退休,而是主動設計人生下半場的工作方式。
根據統計,2022年時,75歲以上仍在工作的美國人數約為180萬人,預計到2032年將突破250萬。其中不乏具備高知識、高專業度的族群,例如醫師、顧問、教授與企業顧問。
廣告
原因除了人口老化與健康延壽,更重要的是人們對「工作」與「生活」的定義正在改變。愈來愈多人不再把退休視為「退出職場」,而是轉為尋找更有彈性、更能發揮興趣的「第二人生」。
從企業顧問、兼職導師,到非營利組織志工,許多高齡者選擇以新的方式「持續工作」,而非完全脫離職場。
顯示「半退休」正成為一種新的生活選擇。這些數據反映出一個重要轉變:傳統的退休界線正在模糊。愈來愈多人選擇漸進式地減少工作強度,而非完全停止工作。
在美國與歐洲,「逐步退休」(phased retirement)成為企業與勞工之間的新協議型態。員工不必突然從全職跳到完全退休,而是透過減少工時、轉為顧問或導師角色,保有參與感與收入,同時擁有更多自主時間。
自問:沒有了工作,我是誰?
根據2020年一項研究指出,28%退休人士會經歷憂鬱,高於整體老年人口。哈佛商學院教授泰瑞莎.艾默伯(Teresa M. Amabile)與其研究團隊花了10年訪談退休人士,深入了解退休在心理、人際關係與生活結構上的轉變,以及人們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廣告
退休帶來的不僅是作息與收入的改變,更深層的,是身分認同的重塑。
對許多人而言,工作不只是「我做的事」,更是「我是誰」的一部分。長期在一個職位中發揮價值、建立成就,角色與自我認同往往早已交織。一旦告別職場,不只是離開工作,更像是失去了一部分自我。
這樣的心理衝擊,在退休初期特別明顯。艾默伯發現,即便自認工作與身分無強烈連結的人,也可能在真正離開時感到動搖。像受訪者之一,科技業的艾琳,雖然總說自己把工作當工具,但她最後花了4年才真正退休。她發現,「成功職場女性」這個身分,遠比她以為的更根深蒂固。
那該怎麼辦?
研究團隊建議每位即將退休的人,都該問自己:「沒有了工作,我是誰?」
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但卻能引導我們正視過去的職業身分與真正的自我之間的關係,進而開始建立「身分橋梁」——也就是將職涯中的價值延續到退休生活。
廣告
舉例來說,一位名叫維克多的退休主管,在職場中以領導者自居,離職後在教會擔任志工領導職位,繼續實踐組織與引導的熱情;合夥人傑伊則重拾對改裝車的熱愛,重新與社會連結,找回曾被工作掩蓋的「真實自我」。
重新思考身分,並不是否定過往,而是看見自己仍有哪些價值可以被延續、轉化。在退休後,我們依然可以是領導者、創作者、學習者、陪伴者──只是換了一種形式與舞台。
做自己擅長且喜歡的事
你能想像自己到了80、90歲還在工作嗎?對巴菲特而言,答案簡單而清楚:繼續工作是因為自己喜歡。他認為,做自己擅長且喜歡的事,無關年齡,與內在驅力有關。
這樣的理念,他早在多年前就曾寫信給波克夏海瑟威的股東,提出一條他對年輕求職者的建議:尋找一份「即使你不需要收入,也會選擇去做的工作」。
廣告
這句話不只是對年輕人的建議,更像是對整個職場的提醒——如果工作可以成為興趣、使命與快樂的結合,那麼「工作到老」也不必再被視為不得已,而是自願的選擇。
畢竟,真正值得做的事,不會因為年齡而停止。
(本文出自,原文標題:「沒了工作,你會是誰?」 巴菲特、比爾蓋茲「半退休」的真實原因:找到值得做的事,年齡不會阻止你/責任編輯:吳佳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