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時空意象之間的轉換: 示現(manifestation) - Taiwan-newpoem的部落格 - udn部落格
Taiwan-newpoem的部落格
作家:taiwannewpoem
文章分類
    Top
    第六章、時空意象之間的轉換: 示現(manifestation)
    2025/04/17 22:31:13
    瀏覽:130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第六章、時空意象之間的轉換:

    示現manifestation

    第一節、示現的定義與作用

    一、想像:穿梭時空,比光還快

    「光」是世界上目前行進速度最快的,一秒鐘繞地球七圈半,沒有任何物質足以
    超越光速。而人類的「想像力」則是無遠弗屆,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穿梭於過
    去、現在、未來,把遠方的場景拉到眼前。所以,想像力比光更快速、曲折、神奇。

    想像使人類的精神活動取得超越現實時空的相對自由,利用人的想像力,把不同
    時間、空間裡的情景、事物湊合在一起,或者把實際上不聞不見的情景、事物,以文
    字來刻畫形容,在一個新的秩序下組合起來,使讀者感覺「身歷其境、狀溢目前」,彷
    彿親見親聞,這種「變換時空、再現場景」的表現方法,就是「示現」修辭。

    二、示現的定義與作用

    1、學者的定義與解說

    學者陳望道首先提出「示現」辭格,並如次界定其意義:「示現是把實際上不見不
    聞的事物,說得如見如聞。所謂不見不聞,或者早已過去,或者還在未來,或者不過
    是超絕時地、超實在的非常辭格。」
    1學者黃麗貞則從方法論的角度說:「用回憶、
    預想、懸想的方法,把過去的、未來的、或者這時在另一個地方所發生的事,生動地
    顯現出來,就是示現修辭法。」
    2,並進而申言之:「示現修辭,是一種完全憑藉『想
    像』,把過去或未來的時間、空間變換到『目前』來的手法;所以,『目前』是示現修
    辭的基本建構立場,忽略了『目前』這個立場,就不能談『變換』了。」指出「示現」
    辭格一方面是建立在「想像力」的基礎上,另一方面則是以「目前」作為「變換時空」
    的基準。

    2、筆者的定義

    綜合以上諸位學者見解,筆者試著採取心理學和美學角度,歸納如下:

    創作者發揮豐富的想像力,透過接近聯想,把握主體物和對象物在時間或空間上的相當接近,以具有連繫作用的「揣想提示詞」將兩者連綴在一起,把實際上不見不聞的場景或情境,說得如見如聞,產生「穿梭時空、狀溢目前」的臨場效果。其目地在於訴諸讀者的感官和想像,使想像的情境和現實的情境形成強烈對比,引起鮮明的印象,激發起讀者的共鳴。

    示現的作用在於「能增強說寫者所要刻劃的意象,使之活靈活可見,可見、可聞、可觸、可感;使讀者如身臨其境,獲得極大的美感享受。」3

    三、示現的歷史源流

    對於人的想像力此類精神活動,如何經由「示現」修辭,表現在文學作品中,劉
    勰《文心雕龍‧
    神思第二十六》有如次具體生動的描述:「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
    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
    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舒卷風雲之色,其思理之
    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遊,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目色,而辭令管
    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遯心。」4,劉勰就「思—意—
    言」的關係作了說明:思指神思,即想像力的精神活動;意指意象,即文思;言指
    語言,即文辭。也就是「意受於思,言受於意」,從神思到意象到言辭。「寂然凝慮
    ,思接千載」是說明神思在時間方面的超越能力;「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是說明神
    思在空間方面的超越能力。基於神思在時間、空間雙重的超越能力,所以創作者就
    可以「神與物遊」: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舒卷風雲之色。

    在中國的古典詩歌裡,「示現」辭格頗受歷代騷人墨客青睞,如杜甫的
    〈月夜〉、和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宋人柳永的
    〈雨霖鈴〉,陸游的〈示兒〉,無論寫親情、夫妻、手足之情和朋友之情,乃至家國
    之思,讀來歷歷在目、栩栩如生,均相當膾炙人口。

    第二節、示現的表意結構

    一、示現的表意結構

    「示現辭格」的結構分析如次:

    「現在」的時空場景+遙想、遙知、念、應是、記得、何當等「揣想提示詞」+(1
    回憶過去場景或(
    2)預言未來的時空場景或(3)懸想另一個空間場景這是「示現
    辭格」的正常結構,若省略「揣想提示詞」,則成為變體結構。

    (1)正常結構:如下列詩例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韋應物〈秋夜寄邱十
    二員外〉)
    「應」字是「揣想提示詞」,「幽人應未眠」則是懸想另一個空間場景裡,好
    朋友邱十二員外,現在或許正和作者一樣,享受這寧靜冷涼的秋夜,還未休息安眠。

    2變體結構:如下列詩例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閨怨〉)當這位閨中少婦化好妝,獨自爬上春日的翠樓觀景,面對一片春
    和景明的景色,忽然瞥見陌頭楊柳青青,觸景傷情,想起以往夫妻相處時的幸福光景
    ,於是後悔當初不該鼓勵夫婿去尋求功名爵位,才使得如今夫妻分隔兩地,自己得獨
    自領略相思苦楚。此詩下聯兩句並無「揣想提示語」,但是從「
    」字可以合理推想出
    作者使用「追述示現」,將時空場景拉回到過去。

    二、示現的美學基礎

    示現主要建立在「接近律」,亦即「接近聯想」的基礎上,「由於甲乙兩事物在時
    間、空間上相當接近,人們在有關經驗中便把它們經常聯繫在一起。」
    5,其次是「再
    現性」(追述)和「創造性」(懸想、預言),所以能跨越時間、空間的藩籬,把想像的
    事物說得栩栩如生,給讀者或聽眾以直觀的情景,彷彿身歷其境,若以電影鏡頭拍攝
    ,往往就會採用「淡出」和「淡入」,或者「疊影」的方式,來切換不同的時空場景。

    創作者發揮豐富的想像力,透過接近聯想,把握主體物和對象物在時間或空間上
    的相當接近,以具有連繫作用的「揣想提示詞」將兩者連綴在一起,把實際上不見不
    聞的場景或情境,說得如見如聞,產生「穿梭時空、狀溢目前」的臨場效果。其目地
    在於訴諸讀者的感官和想像,使想像的情境和現實的情境形成強烈對比,引起鮮明的
    印象,激發起讀者的共鳴。

    第三節、示現的表現形態

    「示現是把實際上不見不聞的事物,說得如見如聞。所謂不見不聞,或者早已過
    去,或者還在未來,或者不過是超絕時地、超實在的非常辭格。」
    6,「示現是憑藉作
    者的想像,把實際上不見不聞的事物,寫得如見如聞。」
    7,作為一種轉換時空場景
    的修辭格,示現具體的做法為
    「使用回憶、預想、懸想的方法,把過去的、未來的、
    或者這時在另一個地方所發生的事,生動地顯現出來。」
    8

    依據時空的變換,分為:(1)對過去的追述(2)對未來的預言(3)就現在的同時異
    地的懸想,三種類型。「示現」的性質傾向敘述性和描寫性,力求「具體生動」,如
    此才能給予讀者以「臨場感」,有這樣「身歷其境、狀溢目前」的氛圍,詩作品更能
    含攝敘事結構,使讀者跟著故事及情節走。

    新詩人繼承古人的筆法,也喜歡使用「示限」來轉換時空場景,營造敘事結構,
    以深化作品的可讀性。

    (一)對過去的追述:追述示現

    「即把過去的事情,再現到目前來。所要回想的事情,無分古今人我,但當一進
    入回想,時間和空間,便都一起轉換到過去了。」
    9,「追述的示現不是無目的,無意
    識地再現過去的事物,而是在充滿創造性想像的基礎上,有意地表現令人難忘或留戀
    的經歷,」
    10,追述示現不受時空的局限,把過去的事寫得栩栩如生,如在目前,多
    使用回憶來進行。如「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
    」(宋代、蘇軾〈念奴嬌〉),「遙想」是使用「追述示現」時,常出現
    的「過去式的提示語」,這闕詞行筆至「當年」以下,即進入所謂的「追述示現」的
    時空倒敘,時間和空間隨即轉換,讀者立刻就被帶回三國時代,跳進想像的場景中。
    又如「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
    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唐代、杜甫
    〈蜀相〉),這帖七言律詩有著極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末二句更被推崇為千古絕唱。
    本詩上帖寫景,「映階碧色」一聯,以春光的枉自明媚,反襯杜甫懷古人而不見的惆
    悵;下帖由景入情,以「追述示現」的手法再現史實,用典故深化情意理,「三顧」兩
    句則以簡練的敘筆綜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業;末聯深深痛惜諸葛亮大業未竟而魂歸黃
    泉,這種遺憾和悲愴不獨諸葛亮有,千古百代未能成就功業的英雄率皆有之,其中也
    寄寓著杜甫對於自身遭遇深沉無奈的喟嘆。杜甫另有〈詠懷古跡五首〉,均是出以「追
    述示現」的表現手法,讀者可自行參照。

        新詩人同樣喜歡使用「示現」來去穿梭時空,變換寫場景,且看以下詩例解析

    向陽〈銀杏的仰望〉11

    只想廿載的清唱已枝枒般成長

    在偎依的谷中

    你曾展葉抗雨疏根抵風

    兀然掙出薄天的傲嘯,而雨後

    每喜與山外的虹虹外的天比高,彼時

    你猶壯碩,枝遒葉綠愛情也忠實

    乃毅然出鄉關,呵男兒

    此去風沙經年,年輪斧鑿,鑿刻

    你塵煙的顏面,你的顏面自心上

    化昇,你的心上駐有秋,秋上有草

    你不是草的族類,是走向晚照的壯士

    這整段詩行從「你曾展葉」開始,時空即轉進往昔的追憶,至「彼時/你猶壯碩
    ,再次以過去式的時間副詞提示讀者,時空仍停留在「過去」,這段詩行使用的正是
    「追述示現」。銀杏生長於作者故鄉南投鹿谷鄉溪頭,作者年輕時負笈北部求學,以
    銀杏堅忍的壯士精神自比,這首〈銀杏的仰望〉表面上歌頌銀杏的詠物詩,其實自傳
    色彩濃厚。

    鄭愁予〈風雨憶〉12

    露重了,

    夜百合開了;

    我底眼睛睜得大大的,亮亮的,想你……

    想如穗落的日子,想那些小事,

    想你在風中掠著短髮的小立之姿,

    想你扯著裙角說:我累了

    就在山腰上找塊石頭坐下來………

     

    記得河邊風雨的小徑,

    你挑燈挽我夜行

    風由竹林奪去你手上的光,

    我笑了,因我誇言我底眼是燈,

    要走,你必靠我扶持,

    記得你賭氣淋著雨,說:

    我寧願回去……

     

    露太重了,像淚珠滾下唇邊

    百合花的嘴張得太大,像在驚訝。

    尚憶及我們湘水的橫渡

    南來的風突吹落我們底傘

    小舟祇是斷橋,浪太大了又有何用?

    尚憶及你黯然地說:

    傘落了,像別離一樣

    我們都失去了依靠……

        這帖詩主要以回憶的筆法來敘寫,首節第三句即出現「想你…」這個追述的提示語
    ,進入「追述示現」,把時空「由現在推回到過去」。接下來的「想如穗落的日子,
    想那些小事/想你在風中掠著短髮的小立之姿/想你扯著裙角說,我累了…
    」及次節
    記得河邊風雨的小徑」、「記得你賭氣淋著雨,說:」、「尚憶及我們湘水的橫渡」、
    尚憶及你黯然地說:」等等往昔的場景和過去的事件,都是藉著回憶再現出來。詩
    人一方面為延續所敘寫的「過去」時態,另一方面提醒讀者以上的場景和事件都是發
    生在過去的時空,於是在每個場景轉換和事件轉折之際,不辭勞煩地加上「想你」、
    「記得」、「尚憶及」等「過去式的提示語」。

    鄭愁予〈雨絲〉13

    我們底戀啊

    像雨絲

    在星斗與星斗間的路上

    我們底車輿是無聲的

    曾嬉戲於透明的大森林

    曾濯足於無水的小溪  那是

    擠滿著蓮葉燈的河床啊

    是有牽牛和鵲橋的故事

    遺落在那裡的

    遺落在那裡的

    我們底戀啊

    像雨絲

    斜斜地 斜斜地織成淡的記憶

    而是否淡的記憶

    就永留於星斗之間呢?

    如今已是摔碎的珍珠 流

    滿人世了

    這首〈雨絲〉,一開場就以「雨絲」的明喻,將讀者帶進過往的時光,從「曾
    嬉戲於透明的大森林 曾濯足於無水的小溪」,可知時空是「過去式」的。這首詩使
    用回憶式的倒
    ,娓娓展開一段過往的戀情。結尾處又以「如今」這個「現在式」
    的提示語,將時空從過往的記憶拉回來現實,而現實似乎是難堪的。

    余光中〈六把雨傘:之「親情傘」〉14

    最難忘是江南

    孩時的一陣大雷雨

    下面是漫漫的水鄉

    上面是閃閃的迅電

    和天地一吒的重雷

    我瑟縮的肩膀,是誰

    一手抱過來護衛

    一手更挺著油紙傘
    負擔雨勢和風聲

     

    多少江湖又多少海

    一生已度過大半

    驚雷和駭電早已慣了

    只是颱風的夜晚

    卻遙念母親的孤墳

    是怎樣的雨勢和風聲

    輪到該我送傘去

    卻不見油紙傘

    更不見那孩子

        這段詩行從「孩時」的時間提示語後,即倒敘進入童年的時空,娓娓說出童年時
    ,作者生活在江南水鄉的點點滴滴,這是「追述示現」。後段拉回現在的時空,從
    遙念母親」的空間提示語後,展開「同時異地」的隔空懸想,則是使用「懸想示
    視」。經由追述和懸想示現,時間穿梭於過去、現在,空間穿梭於過去的故鄉、現在
    的家居和遙遠的母親孤墳所在地。

    席慕蓉〈四十歲〉15

    也許是那次海上的航行

    也許是 那好多個夏夜裡

    我們曾一起仰望過的星群

    新醅初釀的時光啊

    竟然都已經是 那樣遙遠

    那樣閃爍著的年代了嗎

        這段詩行開始是在倒敘裡進行追述,在夏夜裡的海面上航行,作者與友人一起仰
    望星群,直到「
    竟然都已經是」這句之後,時空才重新拉回到現實,而從現在的時間
    點感慨地說出:「
    那樣遙遠/那樣閃爍著的年代了嗎」。人到中年,承受現實的生活壓
    力,心境不再如年輕時那樣地浪漫多彩,女詩人雖然緬懷著往日美好時光,但也知道
    那些都已然一去不復返了。

    (二)對未來的預言:預言示現

    預言示現是「把未來的事情說得就像在眼前,如見如聞。」16,「即把未來的事情
    說得似在眼前,如見如聞。它與追述的示現在時間上完全相反。」
    17,作者之所以能
    預知將來的事情,主要是根據事物發展的常規,來推斷它的發生可能,並加以形象的
    描繪;或者根據作者或人物的主觀願望或猜測,去描繪未來的生活畫面,以表現對未
    來的憧憬、追求和理想。在古典詩詞裡,常有詩人以「預言示現」,將綺思
    夢想帶往
    未來的
    時空環境中,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
    話巴山夜語時。
    」(唐代、李商隱〈夜雨寄北〉),李商隱的抒情詩多以典雅華麗、深
    隱曲折取勝。善長象徵手法和使用典故的李商隱,詩語多暗示而富予玄機,故而歷代
    詩評家咸認其詩晦澀費解。但這帖寄內詩卻用樸實無華的文字,寫出他對妻子的一片
    深情,詩中的思念與牽掛溢於言表,令人為之動容。「何當」二字以下,是「想像的
    未來式」:即「預言示現」,為預想他日返家之後,夫妻歡聚的情景。末句「巴山夜雨
    」又將時空拉回現在,即眼前當下的場景,同時也是詩人日後要告訴妻子的話題,
    可以說是「未來的過去完成式」。「所以在末後這兩句中,是在『預言』中包含了
    『追述』的混合手法,在他寫這信之時,時、空就隨著他的筆尖在輪轉。」
    18

    又如「一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南宋、陸游〈示兒〉),「千古男兒一放翁」,南宋的愛國詩人陸游,到了晚年,仍
    念茲在茲於匡復中原的中興大業,這份愛國情操從這帖具有「遺囑」意味的〈示兒
    詩〉中表露無遺。全詩以「預言示現」的表現手法演出,雖然在他死後事與願違,
    卻仍深刻感人。

        尹玲〈死亡或那隻冰涼的小手〉19

    那一日終將來到

    一種蒼涼的手勢舉起

    那隻冰涼的小手

    揮向你

    正是要向你告別

    你在世僅剩的

    一抹影子

    以及  彷彿的

    半縷香氣 

        花開有時,逐漸凋零,凡是生靈,都會老去死亡,這是生命必經的過程。女詩人
    感物吟哦,對一朵逐漸凋萎的青蓮寄予不捨之情。詩行從「
    那一日終將來到」之後
    ,即是女詩人對這朵花的預言。
    你在世僅剩的/一抹影子/以及  彷彿的/半縷香氣」,由物推而及人,人生在世
    不過數十載寒暑,詩人若能留下一些詩歌傳世,不正是彷彿的那「半縷香氣」嗎?

    鄭愁予〈雪的可能〉20

    哎,睡吧。

    母親不是這麼說過

    明天,太陽會像金鹿那般

    從愛波雷神山後,勇敢地

    頂著花枝跳出來

    風,將從新選的方向,十里

    一波,十里一波地湧過來

    明天,遠山的叢林先醒,血液

    必定在根鬚間開始

    緩流………許多許多的根鬚

    像網筋一樣的兜住了……

        這帖詩的時空場景恰恰與詩人的另一首〈風雨憶〉相反,是預想的、虛擬的未來式
    ,詩人所使用的表現手法正是「預言示現」,讀者可以從詩句裡的「會像」、「將從」、
    「必定」等「未來式的提示語」和「明天」這個未來的時間副詞,獲知詩人正在設想
    明天可能會出現的場景與將會發生的事件。

    鄭愁予〈邊界酒店〉21

    秋天的疆土,

    分界在同一個夕陽下

    接壤處,默立些黃菊花

    而他打遠道來,清醒著喝酒

    窗外是異國

    多想跨出去,一步即成鄉愁

    那美麗的鄉愁,伸手可觸及

    或者,就飲醉了也好 (他是熱心的納稅人)

    或者,將歌聲吐出 
    便不祇是立著像那雛菊

    祇憑邊界立著

    從「多想跨出去」這句以下,即展開「預言示現」,未來式的想像裡,飲酒、唱
    歌以澆胸臆中那躊躇未定的鄉愁,這些都是以「預言」的方式,由作者替詩中的主人
    翁私下設想的。至於主人翁是否真如作者的預期,坐下來飲酒唱歌,就不需要去追根
    究底了。

    (三)就現在的懸想:懸想示現

       「懸想示現」就是「在目前的這一個時間下,心思意念忽然想像到另一個空間的情
    形,也就是時間不改變,憑著意想,彷彿看到另一個空間的人物和事情。懸想示現所
    表現的是強烈的情思,把想像的情景
    ,說得就像在眼前一樣。」22,「即不管過去是否有過,也不管未來是否發生,都將
    所想像的描繪出來,使之如在眼前,確有其人其事一樣。它與追述的示現和預言的示
    現都依靠想像,都占有空間,但是它打破了追述的示現和預言的示現所受的時間限制
    ,其中有些是在特定環境下產生而又無法實現的,僅僅表現人們某一時刻的某種主觀
    意念或心理狀態。」
    23,懸想示現是指作者現下對另一個空間的人物和事情,以想像
    方式去進行描繪,性質上是作者主觀意念或心理狀態,無論過去是否有過,也不管未
    來是否發生,在空間轉移上可以自由穿梭。這種懸空的想像,彷彿插上一對翅膀,如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早慧,這首詩是他十七歲時所作,以自然樸素的
    語言抒寫作客異鄉,重陽佳節時思念親人的真摯情感,「
    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精譬
    深刻,道前人所未道,千百年來廣為傳誦,幾乎家喻戶曉。「遙知」以下採「懸想示
    現」的表現手法,想像兄弟登高採摘茱萸佩帶時,遺憾自己遠行在外,情意曲折有味
    。又如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
    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乾。
    」(唐代、杜甫〈月夜〉),唐玄宗天寶十五年,杜甫
    困居淪陷的長安城中,在月夜裡思念妻子,寫下這首深情的五言律詩。詩人不從自己
    的思鄉之情著筆,而以「懸想示現」的表現手法,設想妻子在月下思念丈夫的情狀,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此清奇深刻的詩句,來表現妻子獨自望月思夫的
    愁苦。末聯以「預言示現」設想日後會面時,夫妻對月舒愁的場景作結束,足見詩
    人即使在艱困危難的現實處境中,對於未來猶抱著樂觀的心情。

    鴻鴻〈今夜你側身而臥〉24

    今夜,假如你側身而臥,你的耳朵

    會以為聽到我

    在另一個更好或更糟的城市

    煮茶,拿信,走動的步子

    開門關門的聲音。

    當你睡得更深,我已經走上

    寒風像死亡一樣吹著的大街

    混入千千萬萬雜亂急促的呼吸中

    千萬種陌生的語言,湧進我們之間

    你不安地醒來。

      這段詩行充分運用同時異地的「懸想示現」,把身處不同空間的人事物,以隔空
    揣想的方式敘寫出來,「
    今夜,假如你側身而臥」後面所敘述的景物和事件,毋寧都
    只是作者的想像。直到「
    當你睡得更深,我已經走上/寒風像死亡一樣吹著的大街」,
    才拉回作者現在的空間,敘述作者現在的行止和活動。「懸想示現」是空間的穿梭轉
    換,尚不涉及時間點的易動。

    鄭愁予〈賦別〉25

    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

    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

    一條寂寞的路便

    展向兩頭了。

    念此際你已回到濱河的家居

    想你在梳理長髮或是整理濕了的外衣,

    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

    山退得很遠,平蕪拓得更大,

    哎,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

     

    這次我離開你,便不再想見你了,

    念此際你已靜靜入睡。

    留我們未完的一切,留給這世界,

    這世界,我仍體切地踏著,

    而已是你底夢境了………

     這帖〈賦別〉,詩人所處的是「現在的時間」,但由於使用「懸想示現」,以致場
    景一分為二,出現兩條敘述主線:一條是作者目前身處的場景,即「
    而我風雨的歸程
    還正長 /
    山退得很遠,平蕪拓得更大」以及「這世界,我仍體切地踏著」,另一條則
    是作者「推測」詩中的那個「你」目前「可能」的動靜和舉措,即「
    你已回到濱河的
    家居
    」、「在梳理長髮或是整理濕了的外衣」以及「已是你底夢境了」。作者在首節第三
    句「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就已經埋下「懸想示現」的伏筆,並且在接下來的
    詩行中,給出了「念此際」、「想你」等「推測的提示語」,因而讀者可以從這些提示語
    找到線索。

    鄭愁予〈小小的島〉26

    你住的小小的島我正思念

    那兒屬於熱帶,屬於青青的國度

    淺沙上,老是棲息著五色的魚群

    小鳥跳響在枝上,如琴鍵的起落

    那兒的山崖都愛凝望,披垂著長藤如髮

    那兒的草地都善等待,鋪綴著野花如果盤

    那兒浴你的陽光是藍的,海風是綠的

    則你的健康是鬱鬱的,愛情是徐徐的
    雲的幽默與隱隱的雷笑

    林叢的舞樂與冷冷的流歌

    你住的那小小的島我難描繪

    難繪那兒的午寐有輕輕的地震
    如果,我去了,將帶著我的笛杖

    那時我是牧童而你是小羊

    要不,我去了,我便化做螢火蟲

    以我的一生為你點盞燈

        詩人正思念著住在小島上的情人,這種「同時異地」的思念原本是在詩人的腦
    海裡進行的,但透過「懸想示現」,詩人把他腦海裡所浮現的畫面,清晰地描繪出
    來,以懸想的方舟帶著讀者導覽小島上的明媚風光。後段,則是改採「預言」的方
    式,說如果詩人自己去小島尋找情人,將會帶著笛杖前去,或者甘心,化身為螢火
    蟲,與情人長相廝守。

    (四)穿梭時空:三種示現的交互應用

        應用「示現」辭格,可以在不同的時間、空間穿梭來去,所以若能熟悉「追述」、
    「預言」、「懸想」這三種類型,就能把不同的時空聚攏過來,在裡頭敘事寫景抒情
    ,就像一部多媒體電影,把不同的畫面在同一個螢幕上展現。

        陳黎〈家庭之旅之:騎士之歌〉27

    親愛的祖母

    騎著腳踏車

    在天上歌唱

    留下兩隻手鐲

    像地上的車輪

    掛在我的心上  那車輪,旋轉成

    一隻戒指

    圈在我女兒

    出嫁的手上
    有一天

    當我也騎著腳踏車

    在天上歌唱

    她的孩子將摸著

    胸前的項鍊

    諒解地,對我微笑

        這首詩裡,作者先後使用三種示現辭格,以此營造出一則完整的家庭生活史。
    親愛的祖母/騎著腳踏車/在天上歌唱」,這一段是作者對已故祖母的懷念與設想
    ,以同時異地(懸想示現)的形態表現;「
    留下兩隻手鐲/像地上的車輪/掛在我的
    心上 
    那車輪,旋轉成/一隻戒指/圈在我女兒/出嫁的手上」,這兩段是祖母留下
    的手觸,引起作者的回憶,形態上屬於對記憶裡往事的回想與勾勒(追述示現)
    ;「有一天/當我也騎著腳踏車/在天上歌唱/她的孩子將摸著/胸前的項鍊/諒解
    地,對我微笑
    」,則是作者對自己離開人世之後的想像和預言(預言示視)。整首詩
    的時間和空間場景一直在變動著,構成一個完整而清晰的敘事脈絡。

    如何判斷詩作品所使用的「示現辭格」,以及如何辨別它們所屬的表現類型,究竟
    是「追述示現」、「預言示現」或「懸想示現」,固然可以從「昨天、今天、明天」等
    「時間副詞」著手,往往八九不離十,但若能同時找出詩句裡的「時態提示語」,相互
    參照,就更能準確找到所處的時間和空間場域。賞析詩作品如此,實際應用「示現辭
    格」於創作時,則須妥善規劃「時間副詞」及「時態提示語」的配置,「過猶不及」都
    不好:使用頻率太高、太密集,容易使詩句鬆弛冗長,流於散文化;用得不夠,會使
    時空錯亂,讀者摸不著頭緒。

     

     

    【註解】

    〈1〉陳望道著《修辭學發凡》,香港:大光,1964年,頁127。

    〈2〉黃麗貞著《實用修辭學》(增訂版),台北:國家,2004,頁60。

    (3)陸稼祥、池太寧主編《修辭方式例解詞典》,杭州:浙江教育,1990年,頁217。

    (4)劉勰著,周振甫注釋《文心雕龍》,台北:里仁,1984年,頁515。

    (5)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等著《美學基本原理》,上海:人民,2005年,頁337–338。

    (6)陳望道著《修辭學發凡》,香港:大光,1964年,頁127。

    (7)黃慶萱著《修辭學》,台北:三民,2002年,頁305。

    (8)黃麗貞著《實用修辭學》(增訂版),台北:國家,2004年,頁60。

    (9)黃麗貞著《實用修辭學》(增訂版),台北:國家,2004年,頁61。

    (10)成偉鈞等三人主編《修辭通鑒》,北京:中國青年,1991年,頁655。

    (11錄自向陽著《歲月》,台北:大地,1985年,頁25-27。

    (12錄自鄭愁予著《鄭愁予詩集I:1951-1968》,台北:洪範,1979年,頁127
    129。

    (13錄自鄭愁予《鄭愁予詩集I》,台北:洪範,1979年,頁115-116。

    (14)錄自余光中著《余光中詩選(第二卷):1982-1998》,台北:洪範,1981年,
    頁33-34。

    (15錄自席慕蓉著《時光九篇》,台北:圓神,2006年,頁84-85。

    (16)黃麗貞著《實用修辭學》(增訂版),台北:國家,2004年,63

    (17)成偉鈞等三人主編《修辭通鑒》,北京:中國青年,1991年,頁655。

    (18)黃麗貞著《實用修辭學》(增訂版),台北:國家,2004年,頁64

    (19錄自尹玲著《一隻白鴿飛過》,台北:九歌,1997年,頁116-118。

    (20錄自鄭愁予著《雪的可能》,台北:洪範,1985,頁130134

    (21錄自鄭愁予著《鄭愁予詩集I:1951-1968》,台北:洪範,1979年,頁241
    242。

    (22黃麗貞著《實用修辭學》(增訂版),台北:國家,2004年,頁66

    (23成偉鈞等三人主編《修辭通鑒》,北京:中國青年,1991年,頁655。

    (24錄自瘂弦、陳義芝主編《八十六年詩選》,台北,現代詩社,1985年,頁58
    -60。

    (25錄自鄭愁予著《鄭愁予詩集I:1951-1968》,台北:洪範,1979年,130
    132

    (26錄自鄭愁予著《鄭愁予詩集I:1951-1968》,台北:洪範,1979年,92-93

    (27錄自《陳黎詩選:1974–2000》,台北:九歌,2001年,頁138-139。 
    回應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