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醫療是指患者在醫療系統中的第一個接觸點,初級醫療服務可以由不同的醫務人員提供,如西醫、牙醫、中醫、護士和專業醫務人員。 第二和三級護理包括專科和住院服務。
香港的公共醫療服務一向以醫院為主,但如今公立醫院已瀕臨爆滿,“老齡化海嘯”令公共醫療服務面臨更大壓力。新一屆政府推動了初級保健的發展,加強了社區作為醫療體系第一道防線的作用。
目前約有4、5,000名醫生(family doctor in hong kong)正提供一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較理想的情況是有家庭醫生為病人協調以及各種基本醫療資源服務,家庭醫生為了能夠與病人之間建立互信的關係,除了治病,還做到有效預防系統疾病及保健,為病人生活提供具有持續性的全人治療,由家庭醫生決定病人需要學生接受學習什麼方法治療、
由誰提供一些相關數據醫療機構服務,從而減低公營醫療負荷,如慢性病患者,不必睇多個專科,「呢個角色最緊要,香港現時嘅醫療保險制度最需要呢樣嘢,咁可以減低無謂嘅專科轉介,亦減低醫院嘅負荷。」
家庭醫生是初級保健的一個關鍵部分。在過去兩年中,美國衛生部(Department of Health)進行的2014- 2015年人口健康調查(Demographic Health Survey)也對受訪者是否有家庭醫生進行了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43.8%的受訪者在遇到健康問題時一般首先求助於家庭醫生。在所有性別和年齡組中,沒有類似的數字,但65歲或以上的老年人擁有家庭醫生的比例較低。擁有家庭醫生的家庭比例,與家庭收入的增長大致同步,由月收入不足5,000元的家庭的34.2%,上升至每月收入50,000元或以上的家庭的56.2%。
然而調查顯示,有家庭醫生的人口比例很高,這讓他感到懷疑。 他指出,衛生部對“家庭醫生”設置了很高的標准,但衛生部的調查並不一定向受訪者清楚地解釋什麼是家庭醫生,公眾可能不了解家庭醫生的實質性作用。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