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為各位介紹豐山「水漾森林登山路線」。
「水漾森林」:是台灣嘉義縣阿里山鄉山區的一座堰塞湖。1999年921大地震後,嘉義豐山風景區附近石鼓盤溪上游因河道受阻,形成長約1公里、寛約200公尺的堰塞湖,平均深度為7公尺,最深達16公尺。杉林因長期泡水頹圮枯死,群體的死亡姿態在水中倒映出凋亡之美,因此有了「水漾森林」如夢似幻的名字。
清晨0530小弟我和楓葉山莊莊主的大兒子相約在豐山觀景台,吃完早餐後一起出發到登山口,0645開始啟登,此處海拔約910m。
約10分鐘後,可以到達行豐吊橋,此橋坐落在豐山石鼓盤溪上游,是何明德行善團所建,於民國九十三年完工,距今10餘年仍堅固安穩,可見其用心。
過了橋之後一直上到仙樹抱石這一段,是最超級硬陡的路段,海拔落差約500m,一路陡上坡上到昏天暗地,須拉繩攀爬的地方約有4處。(是很容易抽筋、軟腳、體力不支的地方)
因照片拍得不多,所以轉貼山友的照片(來源:http://dang2250314.nidbox.com/diary/read/8084076)
沿途時不時可以望見我們的豐山村(好遠的感覺啊~~~)
看見這個神木後,就表示快到仙樹抱石了。
上午0826左右,到達大休息點「仙樹抱石」,費時1小時41分,到此約走了3.73公里、海拔約1487m,由於是乾旱季節,山區許久沒下雨,所以溪床都乾枯了,不然這裡是個不錯的取水點。
「仙樹抱石」:位於大點雨嶺的頂端山谷中,旁有清涼的小溪,這棵被盜伐又被噴漆作記號的巨大檜木長在一個巨石上,以強韌的虯根盤住巨石。巨石的下方形成一小型天然岩洞,足以容納四、五人宿於內。洞內的石壁上,出奇地形成大小不同的「儲蓄閣」,大者可擺毛毯,小者可放罐頭、寶特瓶等物品,常是打獵者及登山客的營地。
我們吃些東西喝點水休息到9點繼續起行,中途有一處爬上去可以遠眺美麗的豐山村以及看到行豐吊橋。(不過那邊不是我們要走的路)
我們要走的是這種!!!
大約過了30分鐘左右,可以到達夫妻樹(紅檜)、或稱圓扁樹(因為左邊那顆是圓的、右邊那顆是扁的)。這裡海拔約1640m,走到這邊再過不久就可以到達臥船洞了。
我們於上午0950到達臥船洞,這裡海拔約1767m,到目前為止已經走了約6.9公里。
「臥船洞」:為一處岩洞,洞內潮氣較重較濕滑,洞內有蝙蝠棲息,因為外形很像艘船斜臥在洞內,才稱之臥船洞,全長約70米左右、深約20米,不算小。洞內地面不平、岩塊雜立,無法紮營。
從臥船洞往千人洞路上會遇見有個大樹瘤洞的巨木。
從仙樹抱石開始,其實山路就變得蠻好走的了,平坦路線比較多,走起來比較輕鬆愉快,我們到達千人洞時,約上午1033,從臥船洞到千人洞約40分鐘左右,此處海拔約1800m,到目前為止走了10.12km。(大休息~吃中餐,妻戀之瀧瀑布處可裝水,由於正值枯水期,所以只有涓涓細流)
「千人洞」:
本文轉貼自【大紀元2009年7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縣30日電)
崖際氳氳容千人 幽禽聲聲留客眠
10年前,921地震後,嘉義縣阿豐縱走路線因多處坍方關閉,位於縱走線上的「千人洞」因此乏人問津;10年後,千人洞上方的堰塞湖掀起踏勘熱潮,再度喚醒世人對千人洞的記憶。
世居豐山的村民許訪(我的阿公)說,千人洞海拔1710公尺,是一個長條形的開放式山洞,更正確的說法,它是一個半覆蔽的巖穴,因此稱為「千人巖」或許更恰當。
許訪表示,千人洞長約250公尺、寬約60公尺、高約15至30公尺不等,是台灣目前所知最大的天然洞穴,由於洞內可容納千人而得名。日治時代,踏勘者夜宿洞內,耳聞蟲鳴唧唧,有如天籟,因此取名「仙人洞」。
現年77歲的許訪,是日治時代「腦丁」的後裔。因為日人將樟腦油定位為戰略物資,鼓勵人民上山採樟樹、提煉樟腦油;這些上山採樟的台灣壯丁,就稱為「腦丁」。
「大東亞戰爭」爆發後,戰略物資奇缺,「腦丁」因為不必到南洋打仗、當軍伕,許訪的父親許石定(我的阿祖)就在日人的鼓勵下,進入豐山採樟腦,從此定居下來。
許訪說,千人洞還有另一個名稱叫「十八桶寮」,根據他的父親口述,在豐山尚未有「腦丁」進入開採之前,就有台灣志士因抗日失敗,遠走高山,避居千人洞,以當地盛產的紅檜「箍桶」、製作檜木桶維生。
由於當時阿里山的「曹族」(民國87年正名為鄒族)還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抗日志士為了避免與原住民衝突,於是在千人洞上方結寮而居,由於剛好有十八戶人家,因此稱為「十八桶寮」。
「十八桶寮」的居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與原住民原本相安無事,但有一次,居民因誤食原住民設下陷阱捕獲的野鹿,雙方結下仇隙。
居民因擔心原住民摸黑突襲報復,在出門砍伐紅檜前,會從千人洞上方放下一道繩梯,等到所有人離開了,再由留守人員將繩梯收起來;傍晚收工後,再由留守人員放下繩梯,由最後上來的人將繩梯收起來。
可是,有一天傍晚,最後上來的人因喝醉酒,忘了將繩梯收起來,大家或因工作累了、或因醉酒,竟沒有人發現繩梯未收起,於是給仇家可乘之機。當夜,原住民循著繩梯,上了「十八桶寮」,屠戮了90餘人。
其中一位壯丁,當天因下山採辦,在外過夜。隔天上山時,發現慘劇,於是飛奔下山報訊,這一段山中慘案才被揭露。
許訪表示,千人洞上方有一條小溪,「十八桶寮」就築在小溪畔,小溪奔流到岩壁盡頭,跌落在千人洞左側,形成一道瀑布。瀑布在雨季期間,水量豐沛,匯聚成池,池水澄澈,水質甘美,因此登山客不必攜帶帳棚,只要備有睡袋,就可在此過夜,並有甘純泉水可供野炊。
他說,這道瀑布被日人命名為「妻戀之瀧」,可能是踏勘者走到這裡,因懷念妻子而命名,大正年間,日本郵政還為「妻戀之瀧」製作郵票及原圖卡,可見日本對千人洞的重視。
許訪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軍節節敗退,千人洞因有地形上的優勢,從高空俯瞰,隱蔽於森林中,是一個良好的避難所,因此有近千名日軍在大戰末期,曾藏匿於千人洞,以躲避盟軍空襲,他小時候就曾目睹大批日本兵搬運輜重上山的畫面。
由於千人洞在地形上的優勢,奉命飛往轟炸的美國盟軍飛機根本看不到目標,因此誤炸了附近的宣帽石山。如今,山形光禿的宣帽石山,與四周青翠的山峰相比,顯得非常突兀,也可見當年美軍轟炸的激烈程度。
如果說,10年前因921地震而形成的堰塞湖「水漾森林」是山中的夢幻仙子;那麼千百萬年前形成的「千人洞」,無疑就是山中的武士了!很難想像在台灣的深山中,藏有這麼可容納千人的天然洞穴,在奇妙的天然迴音中,道盡了山中傳奇!
我們在千人洞休息到中午1130左右,再!!出!!發!!前往水漾森林,剛開始就有點走錯路,幸好及時回頭,在到達水漾森林前,會先經過一段溪底岩石路,到達出水口瀑布,沿著溪底石頭路都有山友用石頭做指標,我們沿途也做了許多標示及噴漆。(像這樣的溪底石頭路你找的到往水漾森林的方向嗎?)
然後.......在出溪床要爬往水漾的出口,又鑽錯條路,走了很少人在走的山壠,一路披荊斬棘,草長的看不見路在哪了,不過後來還是給我找到了出口,方向感還不錯!!到達水漾森林時間約下午1300,此處海拔約1791m,從登山口到這邊一共的行走距離約16km(扣掉走錯路的部分),終於!!!!到了~~~~~出水口而已.....由於已經有人走不動了,加上有延遲到一點時間,所以我們就到出水口而已,這邊景色已經不錯了,很棒、很夢幻。(前面幾張是在出水口拍的,後面我會附上2張從山友那邊抓來的仙境照片,在入水口可紮營處拍的)
「水漾森林」:
水漾森林是921大地震大量崩落土石堵住溪流出水口而形成的堰塞湖;被堵塞的溪流緩緩流入,在森林中漫成一片湖長約1000m,寬約200m,平均深度7m,最深處約為16m的堰塞湖,原先的柳杉林也因長期浸泡在湖泊水中而枯死,十年後,成長多年的高大樹木,根部還緊抓著土壤,尚未傾倒,因此形成一大片高大枯木佇立水中。現在湖泊裡的柳杉已成為壯觀的「白木林」奇景,並在水中映出枯木群優雅身影的景象,這份景緻壯觀而淒美,如夢如詩,彷如世外桃源。水漾森林內還有數量不少的水鶇,經常站立在突出水面的樹枝上,把尾巴張開呈扇狀不斷地點著水,捕捉食物時會從停息的地方飛出去,抓到獵物後再像回力鏢那樣折返回原地,胖嘟嘟的模樣相當逗趣。
夢幻般的「水漾森林」,是看不到對岸的,湖泊腹地之廣,堪稱為臺灣最具規模的堰塞湖,湖水終年不枯,光是用想的都覺得美。
因照片拍得不多,所以轉貼山友的照片(來源:http://knoxyang.blogspot.tw/2014/04/20144-day-1.html)
因照片拍得不多,所以轉貼山友的照片(來源:http://knoxyang.blogspot.tw/2014/04/20144-day-1.html)
休息到下午1330左右,開始回程下山,終於走到一條好走的路徑過溪床回千人洞,回頭還要下一段陡坡,就是仙樹抱石往行豐吊橋的路段,想到腳就軟,歷經千辛萬苦,有人一路下滑的,最後看到吊橋都想尖叫了!!!從吊橋走到登山口停車場這一段,腳根本就已經是麻痺了~~~
我們倆下午1738到達登山口停車場,以4個小時左右的速度在天黑前跑回來(非常想回家的速度);這一趟共費時11個多小時,來回約32公里左右,海拔從900多一直到1800多(不知道GPS準不準),總之,是一趟非常恩典的登山之旅,一路天氣晴朗,我們都很平安的上山和回來,感謝主。(最後附上一張黃昏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