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和約」與「美日安保條約」
美國為因應對蘇聯冷戰的局勢,與英國共同發起舊金山和約,
在美國的強勢主導下,大英國協國家(英、澳、紐)表示同意美國的主張。在冷戰的思維下,蘇聯被定調為主要敵人。圍堵蘇聯及共産政權的作戰防衛體系終於成型。
美國為加速日本的經濟復甦,使日本成為美國的友邦,壓制日本共產黨勢力的擴張。免除戰爭賠償以避免日本經濟的窘迫。
為了促進日本經濟的復甦,則戰爭賠償應予儘量避免。美國說服了大部分國家不要提及戰爭賠償問題。在對日和約中(第五章),雖然沒有反對各國與日本談賠償問題,但在多邊和約的舊金山和約中,迴避了這個問題。而事實上,緬甸在知悉沒有賠償後,興趣缺缺。
談到賠償問題時,在舊金山會議中也出現一個小插曲。當時代表錫蘭的是財政部長嘉雅瓦定(J.R. Jayewardene,後來當選斯里蘭卡的總理)。嘉雅瓦定在9月6日中發言道,他認為他同許多亞洲國家一樣,都認為日本應該得到自由。他強調亞洲各國都受到佛陀的教化而有共同的文化。他引用佛陀所說:「愛,而不是恨,才可止恨」(hatred ceases not by hatred but by love),(按,源於《法句經》的「慍於怨者,未嘗無怨,不慍自除,是道可宗」,或《四分律》的「以怨除怨仇,怨仇終不除,無怨怨自息,其法永健樂」)。基於這個理由,嘉雅瓦定同意和約中不明確提賠償問題的條文。嘉雅瓦定也反駁蘇聯要限制日本自由的要求。他的發言無疑的符合美國與日本的目標,而也受到全場熱烈的掌聲。
當時亞洲由殖民地分離出新興的獨立國家,他們雖然多少都受到日本侵略的迫害,但他們對日本的新仇不如他們對原來歐洲殖民帝國(英、法、荷)的舊恨。他們也暗自喜見第一個亞洲國家在戰爭開始時能夠擊敗西方殖民國家,而想以日本為師。以嘉雅瓦定來說,他於戰前參加過反抗英國殖民的獨立運動,並且與日本在東南亞的政軍勢力有所聯繫。無論如何,嘉雅瓦定的這個「義舉」也大大的為日後的日本與錫蘭/斯里蘭卡關係之改善奠下基礎。日後日本在斯里蘭卡的投資與雙邊貿易額都有巨大的增長。
舊金山的會議(1951年9月4日到9月8日)只是個過場,內容大都是原先就已決定而協調好的。代表美國與日本談判的是杜勒斯國務卿,代表日本的是日本政壇的元老,當時的首相吉田茂(9/22/1878-10/20/1967)。美國到底是個戰勝國與佔領國,雙方不能說會有怎樣平等的談判關係。但對和約的內容而言,當吉田茂首次看到初稿時,他感到欣喜,覺得對日本是相當優厚了。
在各國代表於9月8日簽下舊金山和約的同一天,美國與日本也簽訂「美日安保條約」(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容許美國繼續駐軍日本。由於琉球地理位置的重要,在美軍的要求下,美國國務院也只得同意硫球將繼續留在美方的管轄下。美國將繼續佔領琉球諸島而做行政上的管理。但美國宣稱不擁有琉球的主權,而只有行政治理權。在這種處置下,日本也形式上暫時被分割為二。而事實上,吉田茂政府於預判時,也有放棄琉球的打算。可能因為硫球人本不是大和民族,而於1879年才納入日本版圖。在此之前只算是薩摩藩的附屬國(1609年開始)。
約略同一時期,美國也與菲律賓、紐、澳、與台灣的中華民國都簽訂共同防禦條約。
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正式生效,日本也算恢復主權。但日本直到2013年4月28日才正式慶祝「主權回復の日」。
戰後的日本經濟突飛猛進,隨之而來的是民族意識的高張。1959年當美日安保條約要續約時,引起社會上強大的抗爭。為了配合艾森豪總統預定的訪日行程,時任總理大臣的岸信介於議會強度關山。此舉引起議會內外的暴動,而艾森豪也被迫取消訪日。最後安保續約是勉強通過。通過後岸信介也宣布辭職下台。這一幕幕都看在岸信介寵愛的外孫安倍晋三的眼裡而深為外祖父叫屈。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