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尊重被助者的價值與文化─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專訪 文/杜明翰口述,梁玉芳採訪整理
2009/10/12 17:54
瀏覽1,958
迴響2
推薦57
引用0

尊重被助者的價值與文化

─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專訪

編按:

本文為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先生,莫拉克災後的重建方式,以及對中繼屋、永久屋等援助模式的想法,感謝聯合報資深記者梁玉芳,義務協助訪問。

───────────────────────────────────────────────────────────

重建,需要時間討論

大災難後的重建,絕對不是光要求效率的科學及技術而已,還有人道及尊重,是個安撫的過程,要讓時間在這過程中發揮作用。(人道救援原則 c.f. the sphere project)

失去親人、土地的人,如何可以面對未來、找到自己,恢復希望,都需要時間。

台灣世界展望會的工作,原本就長期照顧原住民部落,幫助原鄉孩子和他們的家庭、社區,許多社工員就是當地部落居民,原本淵源就很深。

八八水災之後,我的想法是我們必須看見原住民和祖先土地、文化切不斷的關係,這是核心價值。很難要求他們馬上選擇,如果缺乏沈澱、思考,在很短時間內逼迫他們選擇,這是很殘酷的,現在馬上決定要不要永久屋,這像是零和一百二選一的是非題,而不是一個開放的選擇。

世展會對中繼屋與「中繼安置」的想法

展望會從沒有放棄「中繼屋」概念,而是「中繼」的定義現在混淆了。原本中繼屋是謝英俊建築師提出來的,是「mid-way」概念,在材質上用的是永久的建材,不像組合屋那麼簡陋;九成的建材都能在重建時重複使用,規格上也比組合屋大得多,就像正常的家一樣大。最重要的,是讓災民參與興建,參與非常重要,這是讓他們打造自己想要的未來。

災民雖然遭遇災難,不見得就得被動接受外界給予的一切。

在做最後的決定,不論是遷村或在哪裡重建之前,先有個相對穩定的中途安置。但政府現在執行上把租屋、暫居軍營等等,都當成是「中繼安置」,這和我們所提的中繼屋概念不同。租屋對於漢人沒有問題,但是對於原住民族而言,會造成部落的分散,即使是短期,也是行不通的。這與原本的概念不同。

住在軍營裡,沒有隱私,家庭的功能也被取代,不是長久之計。如果為了趕快解決問題,用各種方式要求災民快速決定未來何去何從,並要求選擇他原本不想要的方案,冒著可能失去認同的風險,這是非常殘酷的。

即使要遷村,該如何遷,原住民的認同、文化藝術價值,都要很細膩地處理,讓居民自主討論;不論是空間和時間,都要給他們餘裕。

在國際救援的準則裡,如何讓倖存者、難民一樣保有尊嚴,是非常重要的;尊重被助者原有的價值和文化。原住民朋友關切山上原有的房子,有官員回應:「就是拆掉啊!」真的讓人擔心。就算因為安全因素回不到原居地重建,那也應該留下原建築,作為部落的紀念,不應急著拆掉、鏟除一切。

原鄉的信仰,是他們生命賴以維繫的根,這些都必須考慮在內。

現在,重建的討論充滿「永久屋」的迷思。什麼叫做「永久」?重點不應是屋的「永久」而在「家」的概念。讓居民的家人能住在一起,部落親人能聚集,家庭功能可以發揮,才是應該考量的。「屋」根本不可能是永久的,只有部落文化與家庭的價值才能永續發展。

「永久屋」、「中繼屋」、「組合屋」,不應該是放在一起,同時要決定的選項,彼此也不該是互斥的,重建問題不該是「三選一」,而是一個過程;問災民要「永久」或「中繼」,根本是問錯了問題。即使他們現在需要中繼安置,也不代表從此就不要永久的家園。

政府突然宣布不鼓勵組合屋與中繼屋,可能是怕重蹈九二一之後組合屋衍生的問題。原本九二一之後的組合屋是很成功的經驗,但數年後政府擔心,有人住在組合屋不願走了,它變成是個問題!但問題不組合屋,而在於後來沒有以部落精神為本的重建。

又有一說是因為土石流災難無法原地重建,所以應該一步到位,直接蓋永久屋。但是遷村重建要考慮的問題非常多,不是找地蓋房子那麼單純的問題,缺乏了足以維繫部落意識與文化的中繼過程,特別是讓鄉民充分的參與,否則、一步是很難到位的。

所以,策略上該做的是協助災民在安置期間,創造一個機會,讓鄉民能夠齊心協力重建自己想要的家園,在文化上、族群上、情感上都符合他們的想像和需求。

九二一之後,因為沒有顧及受災戶的需要,至今仍有一些當時蓋了但是乏人問津,難以處理的房子,至今仍然棘手。

世展會對永久屋的想法

展望會也計畫蓋永久屋,或者更貼切的稱為「長久屋」,但並沒有放棄中繼屋,比如在台東嘉蘭部落,除了因為遷村土地因素外,中繼屋的興建讓居民有充裕的時間對於永久遷村進行完整的規劃與思考,特別是文化與部落產業的考慮,而且在中繼屋的建造過程中,居民組隊以工代賑,協力造屋,部落社區意識與凝聚不中斷,一起創造「走過風雨、攜手重建」的故事。

至於大武的大鳥部落因為政府找到的地,就是適合蓋永久屋,距離原居地也不遠,所以直接就為居民興建能長久居住的房子,設計與興建一定也比照嘉蘭,都讓住民參與社區營造,住屋設計,讓部落文化保存下來。其實,而參與的過程也是療傷止痛!

重建的過程就是要創造故事,這是部落重建成功的必要條件,讓居民未來能告訴他的孩子,家園是如何在經歷災難的痛苦,透過流汗、流淚,團結努力重建的。

我還是強調,資訊不充分,就無法讓人安心;現在重建現場的資訊紛亂,所以人心不安,這是非常遺憾的。

image003

(世界展望會會長杜明翰向大家說明進行永久屋的計畫,攝影/楊念湘20091003)

(本文轉載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不分類 不分類
自訂分類:政治
迴響(2) :
2樓. Dr. John Chang
2009/10/14 23:14
為88水災在部落募款演出 請全力為我們宣傳!
ㄧ群來自山上的孩子
蒂摩爾古薪舞集
用最真誠的心跳出自己的文化
一部您前所未見 從未聽過的舞劇
一部以肢體語言打動人心的舞劇

請您支持我們用自己的文化故事
為88水災在屏東部落重建募款演出
http://www.wretch.cc/blog/jw2001c/16194710

請用您的行動 購票支持我們!
http://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hx0fZA09nGd%2fzMq5hKlQ8
11月21日星期六晚間7點30分
11月22日星期日下午2點30分
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舞蹈廳 (北市北投區學園路1號)演出

請直接訂票 或贊助我們! Thank you so much!
請全力為我們宣傳!

藝術總監:廖怡馨 luzen
聯 絡 人:廖怡貞 vommon
Tel:08-7994849 Fax:08-7995067
e-mail:shataomail@yahoo.com.tw
Blog:http://www.wretch.cc/album/shatao
1樓. 水言語:「。」
2009/10/13 10:42
非長久計

沒錯沒錯,將住民安置營區絕非長久計。九月底再回加祿堂營區服務住民,未料沒隔幾日再逢芭瑪來襲,營區住民從原本五百多人,一下湧入超過一千五百人避難。伊甸伙伴們各個手忙腳亂,也足見災區民眾對於88的餘悸猶存,怎堪再創。

營區住宿的品質自是不好,更遑論隱私。如:營區每一層在左右兩側各有廁所,但軍中本無女廁,因應住民入住,國軍將每一層的其中一側貼上「女廁」。然這「女廁」二字貼紙,僅徒具形式罷了。因為從左側至右側得走上近兩百公尺,一些男住民往往求方便,求近捨遠,就地於女廁解決(我就多次於夜半至廁所時,於女廁「巧見」男住民,所幸虧得偶心臟有力)。我們也只能宣導女住民洗澡如廁,最好兩兩同行。

下圖即為加祿堂營區一家子擠一間寢室的克難情景。

以下也附浩然基金會之「愛心第二春文教基金會 88風災重建補助計畫申請辦法」,此辦法將提供每個申請單位最多三年200萬元的補助(含人事費)。
補助的對象有下列三類:

1、災區在地公益組織(優先)
2、從事八八重建工作之已立案公益組織
3、從事八八重建之表演藝術團體(劇場)
詳細的資料如附件,提供給大家參考~


八八風災重建方案補助計畫(公文)
http://docs.google.com/fileview?id=0B-N-sV-iXom5MzFkZTFkZTAtNTBiZC00ZTI3LWE1MzAtMzY5MTNkOGQ2NmNj&hl=zh_TW

八八風災重建方案補助計畫(計畫內容)
http://docs.google.com/fileview?id=0B-N-sV-iXom5YjhmY2IzMWItNjc2OC00NjVjLWE2MmItMTE3YjAxZTkwYjEz&hl=zh_TW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