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見與不見?寂靜也歡喜【感謝電小二請喝下午茶】
2011/04/29 16:40
瀏覽4,437
迴響6
推薦95
引用0
偶然在幾篇文章中看到一首詩。我深受感動。
原詩如下~~
《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見與不見》)
相傳為倉央嘉措所作,後有一說為女詩人扎西拉姆·多多的作品。
聽說作者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
有關倉央嘉措的傳說很多。而在網路上也可以看到許多有關他個人的生平略述,及他所寫的情詩的一些解讀和說法。不過最廣為流傳的大概還是他的情詩吧?
如果把倉央嘉措寫的詩歸為情詩不知是否恰當?因為有人認為其實他當時是為了逃避複雜的政治才作情詩。
不過,有一種說法是,這首被認為倉央嘉措原作的《見與不見》其實是女詩人扎西拉姆·多多的作品,而她曾說明作這首詩是為了「表達上師對弟子不離不棄的關愛」。
看來,被誤解為情詩的詩作,原作者並非如是想,而此情此意也非兒女私情啊!
不但詩作被誤解,且原作者也被誤認為倉央嘉措。
另外一首廣為流傳的《十戒詩》。也有不同的說法。
聽說只有前兩句是倉央嘉措的原作,後面都是後人所做。
《十戒詩》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無論如何,以上兩首詩的意境都是讓人有無限的感懷。
不管是相見也好,不相見也罷,感情的深度是不會隨著見面的次數而有所增減。這是一種豁達?還是一種自我紓解呢?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有情感的眷戀時,想見到對方是必然的。
父母想見到離家的遊子,情人想見到久別的伴侶,朋友想見到多年老友。
思慕中的人,都是在自己心中佔據了重要的空間。
可是,為什麼有人不願意見到對方呢?
父母不想見到朝思暮想的孩子,情人不想看到讓他魂牽夢縈的那個人,朋友逃避見到多年不見的老友。
為什麼不願意相見?為什麼?
不相見的理由有千百種。其中必有不相見的理由。
若是要苦苦相逼,那真是不如不見。
情詩寫得美,是因為寫進了人心坎。
多年前,有一個女孩問我,為何她那個服兵役休假回來的男友,每次回家都不和她聯絡?既不打電話給她?也不急於和她見面。
「為什麼呢?」女孩飽含淚水問我。
為什麼?
我冷靜的看著她。如果我是她,我會知道,若沒有其他特殊的理由,那麼,理由就只有一個,「他沒有那麼喜歡妳」,更狠一點說吧,「他根本就不愛妳!」
但是,我一句話都沒說。
還好,我當時沒說。
在他們分手後多年,有一次,我與那位女孩的前男友偶然相遇。
一陣寒暄之後,我忍不住問起他們分手的原因。
女孩的前男友說:「很多現實的因素,我們無法在一起,所以我就決定慢慢的把感情放掉.......」
我覺得他真是不了解女人。
什麼是現實的因素呢?
如果不能把話說清楚,現實不過是傷害了一個女孩子的心!
我依然記得,當年那個女孩在每個假日守著電話的情景。
在電子郵件不興盛的年代,她無時無刻不守候著家中的信箱。
我於是決定要成為不被傷害的人。
我不要像那個女孩一樣,在枯樹下等候果子成熟,也不想存有夢想。
我不要去等候那千瘡百孔的愛情。
即使我內心充滿了炙烈的熱情。
而另一個讓我提早看透現實情境的例子,是在我二十歲的時候,我的好朋友迷戀上了一個大她許多歲的男人,那男人屢次與她相見,相見之後都是痛苦的回憶。我的朋友為了這段感情付出極大的代價,也曾因此自我傷害。
我因此提早了解,愛情的現實不是在於「已經不愛了」。
而是海根本不會枯,石從來不會爛,所謂山盟海誓,只是海市蜃樓罷了!
我因此喜歡《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這句:
我更喜歡最後這句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如果能把愛轉為己身的歡喜。
相不相見,只是一個「緣」字罷了!
不想見,是無緣。
見了,就要歡喜結緣。
寧可歡喜結緣,也不要相見如仇才好。
相遇了,就會等待相聚,相聚了就要相惜。
因為從沒有人會知道何時會再相見。
如果相信緣分的話。
應該會相信,緣來緣去,由不得人。
《蒼樹薰愛寫作》
原詩如下~~
《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見與不見》)
相傳為倉央嘉措所作,後有一說為女詩人扎西拉姆·多多的作品。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的手裡
不捨,不棄
來我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聽說作者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
有關倉央嘉措的傳說很多。而在網路上也可以看到許多有關他個人的生平略述,及他所寫的情詩的一些解讀和說法。不過最廣為流傳的大概還是他的情詩吧?
如果把倉央嘉措寫的詩歸為情詩不知是否恰當?因為有人認為其實他當時是為了逃避複雜的政治才作情詩。
不過,有一種說法是,這首被認為倉央嘉措原作的《見與不見》其實是女詩人扎西拉姆·多多的作品,而她曾說明作這首詩是為了「表達上師對弟子不離不棄的關愛」。
看來,被誤解為情詩的詩作,原作者並非如是想,而此情此意也非兒女私情啊!
不但詩作被誤解,且原作者也被誤認為倉央嘉措。
另外一首廣為流傳的《十戒詩》。也有不同的說法。
聽說只有前兩句是倉央嘉措的原作,後面都是後人所做。
《十戒詩》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無論如何,以上兩首詩的意境都是讓人有無限的感懷。
不管是相見也好,不相見也罷,感情的深度是不會隨著見面的次數而有所增減。這是一種豁達?還是一種自我紓解呢?
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有情感的眷戀時,想見到對方是必然的。
父母想見到離家的遊子,情人想見到久別的伴侶,朋友想見到多年老友。
思慕中的人,都是在自己心中佔據了重要的空間。
可是,為什麼有人不願意見到對方呢?
父母不想見到朝思暮想的孩子,情人不想看到讓他魂牽夢縈的那個人,朋友逃避見到多年不見的老友。
為什麼不願意相見?為什麼?
不相見的理由有千百種。其中必有不相見的理由。
若是要苦苦相逼,那真是不如不見。
情詩寫得美,是因為寫進了人心坎。
多年前,有一個女孩問我,為何她那個服兵役休假回來的男友,每次回家都不和她聯絡?既不打電話給她?也不急於和她見面。
「為什麼呢?」女孩飽含淚水問我。
為什麼?
我冷靜的看著她。如果我是她,我會知道,若沒有其他特殊的理由,那麼,理由就只有一個,「他沒有那麼喜歡妳」,更狠一點說吧,「他根本就不愛妳!」
但是,我一句話都沒說。
還好,我當時沒說。
在他們分手後多年,有一次,我與那位女孩的前男友偶然相遇。
一陣寒暄之後,我忍不住問起他們分手的原因。
女孩的前男友說:「很多現實的因素,我們無法在一起,所以我就決定慢慢的把感情放掉.......」
我覺得他真是不了解女人。
什麼是現實的因素呢?
如果不能把話說清楚,現實不過是傷害了一個女孩子的心!
我依然記得,當年那個女孩在每個假日守著電話的情景。
在電子郵件不興盛的年代,她無時無刻不守候著家中的信箱。
我於是決定要成為不被傷害的人。
我不要像那個女孩一樣,在枯樹下等候果子成熟,也不想存有夢想。
我不要去等候那千瘡百孔的愛情。
即使我內心充滿了炙烈的熱情。
而另一個讓我提早看透現實情境的例子,是在我二十歲的時候,我的好朋友迷戀上了一個大她許多歲的男人,那男人屢次與她相見,相見之後都是痛苦的回憶。我的朋友為了這段感情付出極大的代價,也曾因此自我傷害。
我因此提早了解,愛情的現實不是在於「已經不愛了」。
而是海根本不會枯,石從來不會爛,所謂山盟海誓,只是海市蜃樓罷了!
我因此喜歡《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這句:
「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不喜」
我更喜歡最後這句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相愛
寂靜,歡喜」
如果能把愛轉為己身的歡喜。
相不相見,只是一個「緣」字罷了!
不想見,是無緣。
見了,就要歡喜結緣。
寧可歡喜結緣,也不要相見如仇才好。
相遇了,就會等待相聚,相聚了就要相惜。
因為從沒有人會知道何時會再相見。
如果相信緣分的話。
應該會相信,緣來緣去,由不得人。
《蒼樹薰愛寫作》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6) :
- 6樓.2011/05/03 08:00禪意
好淒美的詩 充滿禪意
偶好喜歡
我也很喜歡。 蒼樹薰 於 2011/05/04 01:49回覆 - 5樓. 等待雨季2011/05/01 09:46喜歡
喜歡你的文
請容我訂閱
- 4樓.2011/04/30 17:06就算他對我沒有了感情還是想見他~~~
就算他對我沒有了感情還是想見他~~~
- 3樓.2011/04/29 22:45一世又一世相遇
守著那約定
輪轉 不息
緣起 不熄
- 2樓.2011/04/29 22:42緣來
- 1樓. 一畝桑田2011/04/29 17:53見與不見
朋友見與不見,
緣來緣去,
不喜不悲,
寂靜也歡喜。
大作寫得好!
如果此詩是扎西拉姆·多多的作品,我不禁讚嘆:「寫得真好啊!」
是詩作給了我啟發,讓人歡喜。 蒼樹薰 於 2011/04/30 00:10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