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愈〈師說〉學習評量資料 |
||
|
|
||
一 |
、注音、國字: |
||
|
1.「諡(謚)」號: 2.句「讀」: 3.官盛近「諛」: |
||
二 |
、摘釋、解釋: |
||
|
1. |
小學而大遺: 2.不恥相師: 3.夫「庸」知: |
|
|
4. |
君子「不齒」: 5.作師說以「貽」之: 6.官盛則近「諛」: |
|
|
7. |
聖人無「常」師: 8.「六藝」「經傳」: 9.猶且從師而問「焉」: |
|
|
10. |
「其」皆出於此乎: 11.士大夫之「族」: 2.皆「通習」之: |
|
|
13. |
能行「古道」: 14.郯子之「徒」: |
|
三 |
、國學常識: |
||
|
1. |
聖人無常師:孔子向( )請教以鳥名官的事,向( )請教禮儀,向( )請教古樂,跟( )學琴。 |
|
四 |
、綜合測驗 |
||
D |
1. |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這段文字的要旨在:(A)諷刺當時人不尊重老師 (B)取笑人們 |
|
A |
2. |
「對權貴諂媚巴結,乃是小人行徑,為正人君子所不□。」缺空處宜填入 |
|
B |
3. |
《師說》一文中所謂「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是由於: |
|
C |
4. |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乃在強調: (A)先天之重要 (B)疑惑之重要 (C)從師之重要 (D)學問之重要。 |
|
C |
5. |
「三人行,則必有我師。」其涵義是: (A)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B)溫故而知新,可以為人師矣 (C)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D)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
|
D |
6. |
「下列「師」字,在文中當「動詞」者是: |
|
C |
7. |
「下列成語解釋,何者有誤? (A)不拘於時:指不受時尚的拘束 (B)抗顏為師:嚴正容止,做起老師 (C)不恥相師:以從師為恥 (D)小學大遺:學習小的,遺漏大的。 |
|
A |
8. |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小學」是指: (A)句讀之學 (B)國民小學 (C)考證學 (D)文字學。 |
|
D |
9. |
「小學而大遺」意指: (A)上了小學,大學沒讀 (B)讀了小學爾雅,遺漏了中庸大學 (C)小小的學習,大大的遺忘 (D)學習文章、句讀小事,卻遺漏傳道、解惑之大事。 |
|
A |
10. |
「不拘於時,請學於余。」句中「不拘於時」意謂: (A)不為當時以從師為恥的俗尚所拘限影響 (B)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 (C)時代不同,觀念自然不同 (D)不受時代的限制。 |
|
B |
11. |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是說明孔子: (A)官盛則近諛 (B)好學無常師 (C)術業有專攻 (D)不拘於時。 |
|
A |
12. |
「孔子師郯子」,其主要原因是: (A)術業有專攻 (B)師不必賢於弟子 (C)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D)不拘於時。 |
|
B |
13. |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意謂:(A)聖人尊師重道,為沽名釣譽 (B)聖人出類拔萃,仍從師問道 (C)聖人卓越超群,亦可為人師 (D)聖人離鄉背井,以求師向學。 |
|
A |
14. |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意謂: |
|
B |
15.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末見其明也。」句中「大」是指: |
|
B |
16.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韓愈師說)句中「句讀」的意思,下列哪一個最正確: (A)文字構造 (B)標點斷句 (C)注音符號 (D)寫字書法。 |
|
D |
17.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句中「不」字其音義是: (A)ㄅˋㄨ,不 (B)ㄆˇㄧ,否 (C)ㄅˋㄨ,否 (D)ㄈˇㄡ,否。 |
|
C |
18.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在修辭上是屬於: (A)層遞 (B)譬喻 (C)錯綜 (D)頂真。 |
|
C |
19. |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意謂其人: (A)位卑則足羞 (B)官盛則近諛 (C)小學而大遺 (D)抗顏而為師。 |
|
D |
20. |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意謂「從師」應依據: (A)官位之尊卑 (B)輩份之高低 (C)年齡之大小 (D)聞道之先後。 |
|
B |
21. |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意謂當時的人: (A)官官相護 (B)恥學於師 (C)尊師重道 (D)以官為師。 |
|
D |
22. |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句中「貽」字意為: (A)贊 (B)勉 (C)怡 (D)贈。 |
|
A |
23. |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意謂: |
|
D |
24. |
「君子不齒。」的「不齒」意謂: (A)沒齒難忘 (B)不願與之言談 (C)不足掛齒 (D)不願與之同列。 |
|
A |
25.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句中「不恥相師」意謂: |
|
A |
26. |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不齒」意謂: (A)瞧不起 (B)看重 (C)不忘 (D)迅速。 |
|
B |
27. |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兩句未使用何種修辭法? (A)頂針 (B)借代 (C)回文 (D)類疊。 |
|
B |
28.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此處所謂「六藝」是指: (A)禮、樂、射、御、書、數 (B)詩、書、禮、樂、易、春秋 (C)風、雅、頌、賦、比、興 (D)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
|
D |
29. |
「官盛則近諛」意謂: (A)地位高者易受諂媚 (B)官大勢大,呼風喚雨 (C)向官員學習難免受人輕視 (D)向地位高的人學習,就覺得近於諂媚。 |
|
C |
30. |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句讀」的意思是: (A)讀書寫字 (B)書法 (C)文章的斷句 (D)寫文章。 |
|
B |
31. |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指明從師的原則在於: |
|
B |
32.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其中「所以」意思與下列何者相同? |
|
A |
33. |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句中「所以」可用那一詞代替? (A)用來 (B)因此 (C)何以 (D)因而。 |
|
A |
34. |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句中「恥師焉」意指: |
|
B |
35. |
「聖人無常師。」意謂:(A)聖人無師自通 (B)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C)聖人不以老師自居(D)常人無法做聖人的老師。 |
|
D |
36. |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旨在強調: (A)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B)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C)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D)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
|
D |
37.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謂: |
|
A |
38. |
下列何者非列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A)白居易 (B)曾鞏 (C)柳宗元 (D)王安石。 |
|
D |
39. |
下列「 」中之通同字何者正確? (A)君子不「齒」:恥(師說) (B)「屬」引淒異:囑(水經江水注) (C)「為」情而造文:偽(情采) (D)入乎耳,「箸」乎心:著(勸學)。 |
|
B |
40. |
下列「 」內的字義,何者 |
|
C |
41. |
下列成語,何者不適宜用來形容「本末倒置」? (A)捨本逐末 (B)小學大遺 (C)橫三豎四 (D)逐末忘本。 |
|
D |
42. |
下列成語,何者可用來比喻「刻苦勤學」? (A)汗牛充棟 (B)立地書櫥 (C)去蕪取菁 (D)焚膏繼晷(ㄍㄨˇㄟ)。 |
|
C |
43. |
下列有關韓愈之敘述,何者有誤? (A)師說為論說文,選自 |
|
C |
44. |
下列那一組是同義詞? (A)不齒/不恥 (B)專攻/專注 (C)不齒/不屑 (D)授業/生徒。 |
|
D |
45. |
以下各句,何者為「回文」? (A)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B)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C)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D)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解析:回文/語文的上下兩句,詞彙大多相同,而詞序恰好相反的修辭法。例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犧牲享受、享受犧牲」。】 |
|
C |
46. |
甲、老「聃」,音ㄖㄢˇ。 乙、古文經「傳」,音ㄓㄨㄢˋ。 丙、「萇」弘,音ㄓㄤˇ。 丁、李氏子「蟠」,音ㄆㄢ。以上注音錯誤的有: (A)一個 (B)二個 (C)三個 (D)四個。 |
|
B |
47. |
師說:「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前」之「乎」字是: (A)語中助詞,無意義 (B)介繫詞,與「於」字同義 (C)動詞,與「呼」字同義 (D)形容詞,與「當」字同義。 |
|
D |
48. |
最早提出「唐、宋八大家」之稱號的人是: (A)宋濂 (B)全祖望 (C)方孝孺 (D)茅坤。 |
|
C |
49. |
就下列成語中,選出錯誤者: (A)不恥相師 (B)小學大遺 (C)不齒下問 (D)不拘於時。 |
|
D |
50. |
請選出既是「人名」又是「書名」的選項: (A)孔子 (B))晏子 (C)中庸 (D)老子。 |
|
C |
51. |
韓愈《師說》一文,以為「聖益聖,愚益愚」的原因何在? |
|
B |
52. |
韓愈以提倡古文為己任,反對駢儷唯美,主張質樸、載道,其後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的人是: (A)歐陽脩 (B)蘇軾 (C)王安石 (D)曾鞏。 |
|
A |
53. |
韓愈提倡古文,主張如何? (A)質樸、文以載道 (B)明道致用 (C)文道兼營 (D)駢儷、唯美。 |
|
C |
54. |
關於「古文運動」之敘述,何者正確? |
|
B |
55. |
關於韓愈的敘述,何者正確? |
|
A |
56. |
蘇軾曾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稱譽哪一個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