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京都見聞錄の 清水寺》
我們仍然順著清水坂道下山,但在中途一個主要的交叉路口轉往向北(右)的坂道走。
↓左轉是五条坂,往右轉便是著名的「三年坂」
↓三年坂轉角有一家創業350年的「七味家本舗」,現今在日本吃麵或蓋飯的餐館、桌上必備的調味料「七味唐」,就是出自這家的京風辛香料
有關「三年坂」名稱的由來有許多的說法,有傳說是坂上田村麻呂於808年(日本大同3年)開闢的街道,因此稱為「三年坡」。但據大多數較可信的說法,是因為此路為通往清水寺的子安観音祈求「生產平安」的坡道,所以稱「産寧坂」,後來因誤傳而又有同音異字的「三年坂」之稱呼。
此外,還有說若在産寧坂跌倒,會在3年以內去世、或會縮短3年的壽命等等較竦動的說法。不過,我相信這些傳說的目的,是希望孕婦在前往子安観音祈福時必須格外小心,避免摔跤。
「三年坂」從清水坂開始,就是一段46階石段的急降坂道往北延伸。緊接著後面的「二年坂」,是一段約兩百公尺長(17階)、起伏平緩的石畳坂路。「二年坂」之後,又是一小段「一年坂」連接到高台寺前的「ねねの道」,最後通到八坂神社、円山公園的附近,形成「坂坂相連到祉園」的景象。由於這一帶自平安時代起、就以作為連接祉園前往清水寺參拜的門前町而興盛,尤其是「三年坡」這一段,曲折的石畳及石段街道、沿道兩側的土産物店、陶磁器店、料亭仍殘留著京都町屋的風情,目前已經被指定為國之「重要伝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区」。
↓觀光案內圖 (擴大地圖)
我們規劃走這段路其實有點勉強,因為『坂』在日本 是指斜坡道,雖然每段『坂』都不長,但「坂坂相連」對於老年人絕對是不輕鬆的負擔。所幸沿途充滿了京都風趣,讓人一時不覺肉體的疲憊。
嚴格來說,這段路上並沒有重要景點,但因這是一條經典的「京都散步小徑」,說沒景卻又無處不是景,若要體驗京都風情絕對不可錯過。
↓「三年坂」46階石段(約100m)的急降坂道,兩側商店夾道。右手邊有一個「維新史跡 明保野亭」之碑,據說此處是幕末、坂本龍馬常宿並與倒幕志士密会的場所
石段下方,確實有一家京弁当「明保野亭」,店裡面也賣著「龍馬御膳」(3465円)的定食。
不過,幕末當時、事件發生的「明保野亭」舊地,其實是在石碑前北東方的『青龍苑』。
「青龍苑」佔地6,600平方公尺,昔日為桃山歌人・木下長嘯子(豊臣秀吉的正室・北政所之甥)隠棲之地,一直以來都是知名墨客聚集、文藝氣息濃厚之地,尤以庭園中配置的三個草庵式茶室最為著名。幕末時期,一度成為有志之士群聚的日本料理店「明保野」。由於位在京都皇宮的東方,2000年便以掌管東方四神的「青龍」來重新命名。目前則是一個利用屬於料亭「京都 阪口(霊鷲山荘)」所擁有的歷史建物開設的小商圈。裡面聚集了松榮堂(香薰)、Kurochiku(日式雜貨)、井筒八橋本鋪、有喜屋(蕎麥麵)、Yojiya優佳雅(化妝雜貨)、西利(京漬物)、イノダ咖啡、京都阪口(料亭)等京都的代表性名店。
↓『青龍苑』內的知名料亭「京都 阪口(霊鷲山荘)」
↓『青龍苑』中最令她們感興趣的商店,是這家以吸油面紙(あぶらとり紙)聞名的京都化粧品雑貨店「よーじや」支店
↓『青龍苑』內的庭園為所有商店所共同分享,園內有三個著名的草庵式茶室,由右分別是清涼(池の茶室)、長嘯庵(川の茶室)、 三玄(山の茶室)
↓曲折的石畳道,轉角是京都豆腐名店「奧丹」的清水分店,轉過彎便是二年坂
↓此處為「三年坂」與「二年坂」的交接點,竹久夢二 寓居跡就在轉角處
↓在八坂通發現一群藝妓出巡
我們決定尾隨藝妓的芳蹤,並俟機要求與她們合照。
↓在八坂庚申堂前與藝妓們的合影紀念
「八坂庚申堂」是日本最初的庚申堂、庚申信仰的發源地,並且與大阪四天王寺庚申堂、東京入谷庚申堂並稱日本三庚申堂。
所謂「庚申信仰」是源自中國道教的一種「守庚申」儀式。根據道教的信仰認為由於受到父母吃食五榖的影響,每個人在出生前體內就已經有三尸蟲的存在。這三尸蟲分別代表人對財、食、色的慾望,它們雖然和人類共生,但卻恨不得共生的人早一點死,這樣它們才能永遠地脫離人體,自由自在地享人祭祀。也因此,每逢六十天一次的庚申日這天,這三尸會趁著人類睡覺的時候脫離人體,向司命之天帝打人類的小報告,天帝在聽了三尸所陳述的人類罪狀之後,就會給人帶來災禍並且減損人的壽命。既然三尸是在庚申日才會去打小報告,而且要在人睡著的狀況下才能脫離人體,也因此只要在庚申日整日整夜不睡覺,就可以避免體內的三尸跑去打小報告了,這也就是守庚申的由來。
庚申信仰傳來到日本後,與仏教密教・神道・修験道・等日本的民間信仰及習俗混雑、融合而成為日本獨特的信仰,所祭祀的主神為青面金剛。
「八坂庚申堂」內的御本尊青面金剛、是飛鳥時代由中国大陸渡海而來,本堂是平安時代所建立的,已經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現在的本堂是江戸時代(1679年)再建。
↓「八坂の塔」在庚申堂的北側,是日本最古老的寶塔建築
「八坂の塔」是屬於臨済宗建仁寺派寺院的五重塔,傳說最初是在592年(飛鳥時代),聖德太子受到如意輪觀音的托夢而創建的五重塔,並在塔內奉納仏舎利三粒,當時號「霊応山 法観寺」。在以往全盛期具有四天王寺式的伽藍配置規模,但幾經戰火摧殘如今只剩五重塔(八坂の塔)、太子堂、薬師堂等建物,目前所見的五重塔為1440年由足利義教所重建的。
至於五重塔之所以通稱為「八坂の塔」,是因為在平安遷都之前,東山一帶是由朝鮮半島的渡來人「八坂造」一族所開創定居的地方,後來八坂氏甚至還協助皇室建都有功,為京都的三大古代豪族之一。
「八坂の塔」樓高46公尺,在一片低矮的町家民宅中,成為東山最醒目的地標。
塔樓因"夢見"而興起,因此通往「八坂の塔」的坡道就稱『夢見坂』。
↓由『夢見坂』眺望「八坂の塔」也是京都的經典景觀
走了一坂又一坂,也該歇歇腳了。
↓『夢見坂』上製作生湯葉(生腐皮)的小店京ゆば工房
↓生湯葉有一種發自大豆、單純樸素的美味
祉園之前,還有兩段著名的石畳道,一段是因豐臣秀吉的正室ねね常走而稱為「ねねの道」、一段因電視廣告一炮而紅的曲徑「石塀小路」。由於劉姥姥的雙腳不願再聽使喚,我們只好放棄繼續尋幽,直接就搭計程車到八坂神社。
↓西樓門(日本指定重要文化遺產)為八坂神社的正門,據說此門不結蜘蛛網,即使下雨也不會留下雨水的痕跡
↓八坂神社與京都最繁華的祇園只有一路(東大路通)橫隔,而且「西樓門」正面對著最熱鬧的「四条通」,往往成為朋友賞櫻集合的地點,因此又稱「西櫻門」
「八坂神社」一向被視為對消災解厄,生意興隆的靈驗所,自古受到京都居民的虔誠崇拜,也以「新年後第一次參拜的神社」聞名。因此,每逢除夕夜到元旦,西櫻門前的「四条通」也會擠滿了前來祭拜的人潮
↓八坂神社內的烤竹筍攤
「八坂神社」是平安京建都前約150年創建的,隨著平安都城的發展受到廣泛信仰,歷經多次分靈,現為日本全國約2300座分社之總本社。原本名稱為「祇園神社」、「祇園社」或「祇園感神院」,地方居民愛稱為「祇園さん」,在1868年的神佛分離令(廢佛毀釋運動)後,改名為「八坂神社」。
根據社方的記載,八坂神社起源於斉明天皇2年(656年),由高句麗來日的使者(調進副使)・伊利之使主、當時將奉祀在新羅(朝鮮半島)牛頭山的「牛頭天王」移到日本的山城国愛宕郡(今京都東山區)八坂郷來奉祀,同時這也是該氏族被賜予「八坂造」姓氏的開始。
每年七月舉行、長達1個月的「祇園祭」是八板神社的年度盛會,據說起源即是869年京都瘟疫流行時,以祭拜牛頭天王來鎮壓災難,沿傳至今轉變為「京都三大祭典」之一。
「牛頭天王」為起源不詳的守護神(據說是釈迦的生誕地、祇園精舎的守護神),但在神佛習合期間被視為與「素戔嗚尊」為相同的神(本地垂迹說),也因此「素戔嗚尊」成為現在八坂神社的主祭神。「素戔嗚尊」 是天照大神之弟(須佐之男命),是日本神話的神祇,其性格變化無常,時而凶暴時而英勇,最著名事蹟為斬殺代表所有災難的「八岐大蛇」拯救了櫛稻田姫命,為民間帶來幸運。
↓「正殿」與「拜殿」雖為兩棟不同的建築,但是卻覆蓋在同一屋頂下,此種建築樣式稱為「祇園造」,是日本指定的重要文化遺產
所謂「祇園」是指由八坂神社前的東大路通以西、到鴨川之間的區域,又以四條通為中心街道分隔為南、北兩區 。主要是以作為八坂神社的門前町興起、成為代表京都的繁華地段,如今則以高級料亭及觀賞藝妓舞藝的「花街」聞名於世 。
目前京都仍保留有祇園甲部、祇園東、先斗町、上七軒、宮川町、5條「花街」,每個花街因客人性質的不同,各自發展成獨特的風格,而其中在祇園裏頭就有兩個,無論規模或格調,都可說是花街中的代表。
此外,祇園北部由新橋通至白川沿路的地區,被選定為「国の重要傳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區」、祇園南部包括花見小路的地區被指定為「京都市の歷史的景觀保全修景地區」,這兩個地區皆受政府保護,成為京都文化、觀光的名勝。
↓考量劉姥姥的狀況,我們決定只到祇園南側的「花見小路」喝個下午茶
↓「花見小路」大概是從四条大街起,往南至建仁寺附近止的路段。整條街道以轉角的「一力茶屋」為首,排滿了高級料亭、茶屋,雖然外觀仍維持傳統町屋建築,但感覺出是已翻新的商店街,由於遊客如織再加上並無車輛管制,如果你只是在大路上遊走是很難找到你想看的老京都面貌
幸好在祇園町南側、西花見小路的巷弄中,仍保留著一些裝設格子戶的古老木造建築。
↓走在兩側「格子造」京町屋的建築巷道中,很能體驗到昔時古都的風雅情調。我們就在這些巷弄中四處尋找可歇腳的「菓子處」
即使現代,在祇園裡有許多餐館仍維持著傳統的「謝絕初次客人(一見さんお断り)」 制度,客人須有熟客帶領才能進入,有的店家甚至連招牌都沒有。
↓「祇園 京きなな」是最近在京都很有女性人氣的甜食名店,它就藏在西花見小路的巷子裡,只有靠格子窗上的一個小小白色招牌,要不是一直有人進出,還真不容易發現,而且可能還須排隊
↓「京きなな」的招牌是各式口味的KINANA冰淇淋聖代,搭配一壺附贈的焙茶。不過..可能因為天氣冷,只有我點冰淇淋
我們由「花見小路」出來,沿著四条通一路往中京區散步回去,跨過四条大橋就來到鴨川與高瀨川之間的花街「先斗町」,這是個吃晚餐的好地方。
↓「先斗町」是在四条通到三条通之間,南北長約500公尺寬、約2米的繁華窄巷。整條街櫛比鱗次地排列著,除了花街應有的高檔料亭外,也穿插著許多如烤雞、肉串店、居酒屋等價錢親切的餐館
「先斗町」最初是因高瀨川的舟運而聚集了許多商店、宿場、酒館等,以船客與船夫為對象繁榮一時。安政6年(1859年)在「芸者嫁業」的公許下,才逐漸發展成京都有名的花街。
↓麵鋪 六傳屋(先斗町店)是一家感覺比較像居酒屋的麵店
↓六傳屋有三道招牌菜 : 担々麺、土手焼、以及甲魚鍋。老闆是有中國血統的日本人,會講中文
↓基本上,六傳屋有京都白味噌、黒胡麻兩種口味的担々麺,但口味非常鹹
↓土手焼是將食材以竹串起來,然後用味噌燉煮,值得一吃
↓這道「京都名物甲魚鍋」才是我們來六傳屋的目的,畢竟年紀大的人最需要補充的就是膠原蛋白
↓最後以「膠原蛋白」大雜炊作結尾
近年來,人類所面臨的天災,有人說是人類破壞大自然的反撲,但也許只是大自然按照週期性的定律在運行。無論如何,我們現在看到的災難只有與日俱增、越演越烈,甚至用「世紀XX」、「百年XX」都不足形容,已經動則就突破「千年」的記錄,甚或達到「史上最大XX」的規模。
京都這個歷經千錘百鍊、人文匯集的古都,雖然堪稱是偉大的人類文化結晶。但面對大自然,人類顯得何等微不足道,我們也只能以更謙卑的態度,尋求與大自然共生共存之道。(日本東311大震災有感)
繼續閱讀。。。
相關連結:


- 23樓. 阿尚@慢旅行2014/01/18 11:15
Hi 格主您好
我目前正在撰寫之前去京都的見聞,在查詢資料的時候找到您這個部落格,發現資料相當齊全,想請問一下通常您在旅行的時候會如何記錄,找資料,資料的來源大概是哪些呢?以此篇為例,京都的部份,您是怎麼去找到像是「七味家本舖」這類的資訊的呢?
首先「七味家本舖」這家店是我20年前第一次去京都就知道了,當時並沒有網際網路,旅行資料通常都是翻雜誌而來。後來陸續去日本,經常吃飯的時候就發現桌上會有一罐"七味唐",所以這家店的印象其實早已深入我心。至於在寫資料的時候,我都是直接查詢他們的官網作參考的。
謝謝指教!
Rinka 於 2014/01/19 07:50回覆 - 22樓. JamieChao2011/04/06 18:50智慧的文明
的確,人類文明與自然之間必須達成和協,稍有超過,便是災難~ - 21樓. 思于2011/04/03 09:34去年
我和女兒走花見小路時
正下著雨
但也逛得挺開心
我看倆老一定愛死日本啦
看她倆好有精神
- 20樓. amy a yi2011/03/27 23:01祈福
為日本祈福 加油 - 19樓. kamemama2011/03/23 22:03真好~
hi,Rinka 您又來玩啦
京都應該是個讓人百去不厭的地方吧
那個竹の子去年我們去時也有吃喔
- 18樓. cwc2011/03/23 11:42逛逛!
才申請的空間不到4天就給用盡,雖然相片都已縮到極限,但是,還是得等幾天才能繼續。
這幾天只好到處逛逛,哇!您的京都之旅真是多采。我是秋天去,顏色更是豐富,等我的空間擴大後,再經秋楓紅葉貼給大家看。也希望您能到我的格子瞧瞧!
- 17樓. the dreamer girl2011/03/22 21:20感謝來重溫! Rinka 於 2011/03/24 08:07回覆
- 16樓.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2011/03/22 07:43真 喜 歡 二 年 坂三 年 坂 青 石 板 拼 的 坡 路﹐ 詩 意 ﹗
感謝光臨!
Rinka 於 2011/03/24 08:06回覆 - 15樓. TT.2011/03/22 00:07
- 14樓. * 六月 *2011/03/21 20:44藝妓
那群藝妓出巡是「出任務」嗎?
特別用步行而不搭車,只是近還是一種「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