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台灣VS日本--七夕節日大不同
2012/08/23 00:30
瀏覽2,16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台灣VS日本--七夕節日大不同
七月初七是七夕,千百年來,牛郎織女故事無疑地是最重要的話題。人們相信,織女是天帝的孫女,賢慧秀麗,善於紡紗織布;牛郎是位精於耕種的俊秀青年。民間流傳諸多牛郎、織女的浪漫愛情故事版本,共通結局都是分隔兩地,期待每年七夕夜的鵲橋會,所以七夕那天所下的雨,傳說就是織女的眼淚。

台灣七夕(台灣農曆七月初七)

七夕乞巧會祭魁星

如此淒美而浪漫的神話,人們從中汲取積極意義,惕勵世間男女。這天晚上,人家女孩在中庭擺香案,案上放針線和瓜果,向織女祭拜,或有女孩們藉著月光比賽看誰先將線穿過針孔,稱為「乞巧會」。至於男子活動,稱為「魁星會」,私塾學生準備祭品祭拜魁星,設佳餚宴請老師。無論乞巧會或魁星會,看來,古代七夕的精神應該是教師節。

七娘媽生

織女,台灣人稱為七娘媽。七娘媽,也有說法是指織女的七仙女姊妹,因為庇佑牛郎與織女所生的小孩,也就成為保護兒童的神明。早期醫療不發達,小孩子容易夭折,父母為了祈求子女平安長大,每逢七夕就會祭拜七娘媽,或將子女送給七娘媽作「契子」。因此,台灣的七夕祭已置入兒童守護神七娘媽的祭儀。

這天下午,人們在門口擺供桌,麻油雞飯、牲禮、軟粿(用糯米搓成,類似湯圓,在中心用手指壓一個凹洞)、針線、胭脂水粉、鮮花(圓仔花、雞冠花、茉莉花、鳳仙花等)、婆姐衣、刈金等,以及清水一盆和新毛巾,讓七娘媽洗手洗臉。祭拜後,將部分胭脂水粉、鮮花、紅紗線等拋上屋頂給七娘媽使用,一部分則留給自己;相傳女孩子如果用供奉給七娘媽的毛巾洗臉,就會變得像七娘媽一樣漂亮,並獲得七娘媽庇佑。此外,也會準備銅錢或銀牌並繫上紅絲線,掛在小孩的脖子上,祈求小孩順利長大,稱「捾(ㄨˊㄛ)絭(ㄐㄩˊㄢ)」。每年七夕拜七娘媽時會更換紅絲線,稱「換絭」;滿十六歲即成年,不用再掛,稱「脫絭」。

日本七夕(台灣國曆7月7日)

揉合了中國古代風俗習慣與日本信仰

七夕被傳到日本後,與日本神話裡的棚機津女結合在一起。棚機津女是一位在水邊紡織、將衣服獻給神的美少女。日本人不知不覺間把織女這位在天河紡布的女子印象與棚機津女重疊了,所以在日本,七夕的發音被讀成「Tanabata」,也就是「棚機」兩字的讀音。

七夕時,日本人會把心願寫在五色(紅、藍、黃、黑、白)紙上,然後綁在竹子上。這種習俗是模仿乞巧奠的作法而來,江戶之後,大家認為這麼做可以幫助習字,所以庶民便模仿了起來。除了五色紙外,大家還會綁上紙衣(紙製和服)跟燕尾旗,因為這些東西看起來很像是織女的織線,所以被認為能精進裁縫技術。

七夕結束後,大家還習慣把裝飾品丟到河裡或海裡去漂流,叫做「送七夕」。人們認為只要這些東西飄到了天河,許下的願望就能實現。

【好康活動剩三天!】世界上有多少稀奇古怪的節日?七夕、中元節背後又有哪些歷史秘密?答案全在這本《世界節日的故事》限時優惠88元

〉〉〉更多台灣風俗大小事,使用圖解方式讓您一看就明白!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