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門紅樓是台北市萬華區西門町的一個重要地標,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不僅是台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也是全台保存最古老完整的古蹟市場建築物。它獨特的建築風格和豐富的歷史演變,使其成為融合文化、商業與歷史的多元熔爐。
歷史沿革
西門紅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8年,由當時台灣總督府營繕課的日籍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最初,它是為了解決清代漢人市集環境衛生問題而興建的現代化市場,被稱為「新起街市場」,主要服務當時西門町一帶的日本人居住區。
建築特色
西門紅樓主要由八角樓和十字樓兩部分組成,並緊鄰著南北廣場,共同構成「西門紅樓」的整體。
八角樓 (八角堂):這是紅樓最顯著的特色,因其八面型的建築外觀而得名。其設計靈感據說結合了八卦造型,取其八方雲集之意作為入口,同時也有一說認為這是建築師巧妙運用「八卦鏡」與「十字架」來鎮守過去這片墓地的安魂曲。八角樓採用當時先進的紅磚和鋼骨桁架結構,屋頂呈放射狀,內部圓形光源照射一樓,磚造壁體厚實,展現日治早期流行的紅磚造西方建築樣式,並結合了東方傳統的意象。
十字樓:其內部走道呈「十字架造型」作為主體,主軸東西向較長,南北向較短,兩條主軸交錯處並非對稱中心。屋頂設有太子樓作為通氣,磚造壁體厚達49公分,運用基角放大的做法支撐木屋架,呈現近乎西方教堂式的配置。
內部空間規劃了品茶休憩的「紅樓茶坊」、搜羅台灣風格好物的「紅樓選品」、推動小型文創產業發展的基地與展售空間「16工房」及古樸別緻的專業表演場地「二樓劇場」。另有多元文化體驗活動,除固定館所導覽、創意講談、手作工作坊之外,每個週末還有手作創意市集、劇場演出及於中央展區不定期展覽等活動。
西門紅樓歷經市場、書場、電影院、劇場的角色變換,自2007年起,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委由台北市文化基金會營運管理,以文創平台推廣形式,欲達成振興西門町街區發展目標,歷經10餘年經營,已逐步累積文創能量,形塑成現今臺北市甚至是台灣指標性的文創及藝文據點。
建於1908年的西門紅樓,是台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亦是全台所保存最古老完整的古蹟市場建築物。歷經市場、電影院、劇場、電影院的角色變換,後自2008年起,文化局交由文基會以文創平台推廣形式,達成振興西門町街區發展目標,歷經近10年經營,已逐步累積文創能量,形塑成現今臺北市甚至是台灣指標性的文創據點。
參觀資訊
地址:108臺北市萬華區成都路10號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四:11:00-20:00
週五:11:00-21:00
週六:11:00-22:00
週日:11:00-21:00
週一休館 (遇國定假日將另行公告)
門票:一樓參觀無需門票,二樓劇場則需依當天演出購票。
交通:
捷運:搭乘板南線、松山新店線或小南門線至西門站1號出口,步行約1分鐘即可抵達。
公車:多條公車路線可抵達「西門站」或「西門市場(漢中)」站。
台北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