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關於瞿低迦尊者自殺以求不退轉雜談(20090221)
2009/02/21 14:16
瀏覽2,894
迴響2
推薦0
引用0
最近看到,有人拿「瞿低迦尊者自殺以求不退轉」的故事,
作為證明「阿羅漢會退轉」的根據。

但我想那只是誤解。


《雜阿含經‧1091》:
「時。有尊者瞿低迦。住王舍城仙人山側黑石室中。
 獨一思惟。不放逸行。修自饒益。
 時受意解脫‧身作證。數數退轉。
 一.二.三.四.五.六反退。還復得。
 時受意解脫‧身作證。尋復退轉。

 彼尊者瞿低迦作是念。
 我獨一靜處思惟。不放逸行。
 精勤修習。以自饒益。
 時受意解脫‧身作證。
 而復數數退轉。乃至六反。猶復退轉。
 我今當以刀自殺。莫令第七退轉。

 時。魔波旬作是念。
 ……
 若彼比丘以刀自殺者。莫令自殺。出我境界去。
 我今當往告彼大師。

……

 爾時。世尊與眾多比丘往至仙人山側黑石室中。
 見瞿低迦比丘殺身在地。

……

 佛告比丘。
 汝等見瞿低迦比丘周匝遶身黑闇烟起。充滿四方不。

 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佛告比丘。
 此是惡魔波旬於瞿低迦善男子身側。周匝求其識神。
 然比丘瞿低迦以不住心。執刀自殺。

 爾時。世尊為瞿低迦比丘受第一記。

 爾時。波旬而說偈言。
 上下及諸方  遍求彼識神
 都不見其處  瞿低何所之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如是堅固士  一切無所求
 拔恩愛根本  瞿低般涅槃」


故事簡單來說,就是:

瞿低迦尊者修行得很好,
但每次修得「意解脫‧身作證」的境界後,不久就又退轉了;
於是尊者決心,在下次修得此境界後,馬上自殺,以免退轉。

尊者自殺身亡後,魔王波旬四處尋找其神識,卻遍尋不著;
於是釋尊告訴波旬:尊者此時已經入涅盤了。


對於那些誤解這個故事的人而言,
「意解脫」(或稱心解脫)代表了「證得阿羅漢」;

既然瞿低迦尊者可以六度證得意解脫,又六度退轉,
可見「阿羅漢」是會退轉的。

然而,這種見解,其實因為誤解了「心解脫」這個字詞所致。

根據《雜阿含經‧1》: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觀色無常。
 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
 厭離者。喜貪盡。
 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
 如是觀者。則為正觀。
 正觀者。則生厭離。
 厭離者。喜貪盡。
 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由是可知,所謂「心解脫」,乃指「厭離五蘊,進而斷除喜貪者」。

「心解脫」(或稱意解脫)是一種概念,
而「慧解脫」是另一種概念。

佛典上提及阿羅漢時,
多半是稱為「心解脫‧慧解脫」,或是「無漏‧心解脫」;
表示阿羅漢是同時證得這兩種境界。

《大乘義章‧卷18》:
「斷除四住。世諦心淨。名心解脫。
 於世諦中。一切德脫。用心為體。故偏說心。

 斷絕無明。真諦慧明。名慧解脫。
 於真諦中。一切德脫。用慧為主。故偏說慧。」


個人的見解以為:

心解脫是描述:
心或意,不與五蘊相應,使得意或識不起、不生。
單就心解脫而言,
如果人進入深度昏厥、催眠、禪定狀態,
完全感受不到任何五蘊的感官刺激,或至少無從興起相對應的意識,
則這種狀態,便可以稱為心解脫。

只是,一般狀況下的“心解脫”都只是暫時性的,都是可能脫離的。
因此,單憑心解脫,並不足以成就阿羅漢。

阿羅漢的心解脫,是完全不受五蘊干擾、相應的狀態,
阿羅漢不起任何煩惱,無論其意識是否清醒。

慧解脫,才是真正成就阿羅漢的條件。
而印象中,佛典從未出現過有任何慧解脫者「退轉」的事例。

照佛典的描述:
瞿低迦尊者,在自殺前應該已證三果阿那含。

阿那含三果聖人,此生肉身一死,
立即進入中陰界、色界或無色界,進而入涅盤。

因此,瞿低迦尊者自殺之後,
或許立即就在中陰界入涅盤了;
所以魔王波旬才會遍尋不著尊者的神識。

「禪定」與「證果」,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很多修行人是靠著修持禪定而證果,這是事實;
但那並不是說:證果一定需要靠禪定。

佛典上明白記載:
有些阿羅漢,完全沒有禪定的功力。
正因為沒有禪定功力,
所以這些阿羅漢往往沒有其它五神通,而只有漏盡神通。

這種阿羅漢,一般稱為「慧解脫阿羅漢」;

而那些修持禪定而得成就者,
因為通常都會修得五神通(或至少修得三明神通),
所以稱為「三明達阿羅漢」;

在三明達阿羅漢中,有些的禪定功夫更深,
不僅能入四禪定,更能入「滅盡定」,
這些證得八解脫的阿羅漢,就被稱為是「俱解脫阿羅漢」。

禪定也好,神通也好,這些都不是成就阿羅漢的充要條件。

總之,瞿低迦尊者自殺以求不退轉的故事,
並不能解讀成「阿羅漢會退轉」。

四果阿羅漢,一證之後,就不再受後有。

無論臨終時,是進入九次第定而入滅,或是單純的肉身死亡;
阿羅漢此生的肉身一死,就入涅盤。

至於入涅盤後的狀態為何,佛曰無記;
吾人佛子也就不必多加介意。

但可以確認的一點是:

佛教所謂的涅盤,並非虛無、虛空、絕對無。
因此,大乘所謂「乘願再來」,很可能發生在「涅盤之後」的之後。

我個人以為:
大乘或小乘,只是著眼面向不同、描述內容不同的兩套語言;
但其實兩者並沒有衝突之處。
迴響(2) :
2樓. kc
2014/05/22 21:27
这篇经文也许已经流变。阿罗汉不会以刀自杀。(lkc368@yahoo.com.sg)
1樓. 安心
2013/05/20 19:46
僅述個人見解,不是絕對!!有些個案會有特殊狀況!!

http://tw-buddha.com/forum3/index.php?showtopic=10607&st=80

"不住心"不能就是證明已經退轉失去阿羅漢果位,阿羅漢有九種!!
不住心自殺,只是說明自殺當時心散亂而已!!因為阿羅漢也還有習氣在,這也是說明"尊者瞿低迦"為何會"數數退轉"的原因!!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八
時,有異比丘以不住心,其心惑亂,不攝諸根,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木*奈]城乞食。是比丘遙見世尊,見已,攝持諸根,端視而行。世尊見是比丘攝持諸根,端視而行,見已入城。乞食畢,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入室坐禪。晡時從禪覺,入僧中,敷坐具,於大眾前坐,告諸比丘:「我今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木*奈]城乞食,見有比丘!以不住心、惑亂心,諸根放散,亦持衣鉢入城乞食,彼遙見我,即自斂攝竟,為是誰?」

如果"尊者[2]瞿低迦"已退轉失去阿羅漢果位!
佛就不會說:"見三有可畏,斷除彼愛欲。已摧伏魔軍,瞿低般涅槃",
及"如是堅固士,一切無所求,拔恩愛根本,瞿低般涅槃。"

先說"見三有可畏,斷除彼愛欲。已摧伏魔軍"再說"瞿低般涅槃"
先說"如是堅固士,一切無所求,拔恩愛根本"再說"瞿低般涅槃"

九種羅漢,又稱九無學。
  一、退相 俱舍九無學之第一退法也,謂一旦得羅漢果,遇些惡緣,便退失所得者。
  二、守相 九無學中之第三護法也,謂於所得之證果,能自防護者。
  三、死相 九無學中之第二思法也,謂懼將退失所得之證果,恒思自害而入無餘涅槃者。
  四、住相 九無學中第四安住法也,謂不退不進,安住於當位者。
  五、可進相 九無學中第五堪達法也,謂能修練根而達于不動羅漢之性者。
  六、不壞相 九無學中第七不退也,謂生就不動根性,遇無論如何逆緣,亦不動轉所得之法者。
  七、不退相 九無學中第六不動也,謂原為劣之五種,更加修練,而成不動種性者。
  八、慧解脫 九無學中同名,為但依慧力而離煩惱障者。
  九、俱解脫 九無學中同名,為兼離定障而得滅盡定者。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七
[0268b16] 佛告比丘:「如是,如是。汝正應為離貪欲故,於我所修梵行;離瞋恚、愚癡故,於我所修梵行。比丘!貪欲纏故,不得離欲;無明纏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於[6]欲離欲心解脫,離無明故慧解脫。若比丘於欲離欲心解脫身作證,離無明故慧解脫,是名比丘斷諸愛欲,[7]轉結縛,[8]止慢無間等,究竟苦邊。是故,比丘!於此法善思惟……」如前廣說,乃至「[*]受第一記。」


由上述經文,個人認為"尊者瞿低迦"最後再次證得慧解脫後,因為慧解脫就是定力較俱解脫差,因此在"不住心(散亂習氣現前)"狀況下自殺而已,並沒有退失阿羅漢果後再自殺!!
因為經文沒有再說到"復退轉"的事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