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電影《巴黎我愛你》)
[心結] 分手了還想他,怎麼辦?
台灣女團SHE成員Selina和阿中離婚了,名人也好,普羅大眾生活也罷。離婚對於現代社會已經不是新鮮名詞,類似新聞引人關注的更多原因,早不是離婚這件事本身,而是離婚的原因,以及離婚成員的社會知名度。
愛情的價值隨著人們更多的將生活的追求放在自己身上,更多「愛自己」的呼喊變得擁有更多的彈性。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人,通過不同的關係去驗證自己的面目,以及對於關係的想像。
不變的是,分離讓我們心痛,讓我們變得優柔寡斷。我們會因為相處時的美好回憶,推翻那個人對我們造成的傷害,反覆給對方第二次機會,或是老死不相往來的選項之間像個失去主見的傻子。
愛情使我們卑微,偶爾降低我們的智商,讓我們失去思考的能力。但我們要怎麼在脆弱的當口,做出一個不讓曾經有過的傷害繼續擴大,或是讓自己陷入更深糾結的決定,就成了一個難解的課題。
在眾多心理諮商的理論中,也許我們可以從「人際界線」(Personal Boundaries)的角度反思這個問題。
(摘自:電影《花樣年華》)
§ 人際界線:源於自愛(self-love)的保護罩
首先、聖地牙哥心理衛生中心的麥當勞醫師(Dr. Cheryl A. MacDonald)描述道:人際界線是一層看不見的保護罩,就像泡泡。每個人內在都有這層保護罩,保護我們不受外人干擾我們的情緒,傷害我們的心。
人際界線的設置來自兩方面:一方面來自自我內在的「自我價值感」,也就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愛自己。但自我價值感同樣受到外人的影響,我們同樣關心別人如何看待我們,及如何對待我們。
另一方面來自人與人之間彼此的「關心」(care),無論家人、愛人或朋友等關係,彼此之間的關心會讓人際界線變得硬如岩石,或是撤除防衛,彼此接納。所以人際界線具有可變動性,隨著我們怎麼看待自己,與他人相處的互動中轉變型態。[1]
其次、參考諮商師蘭塞(Darlene Lancer)的看法,人際界線基本可以分成六種[2],和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息息相關,任何一種都攸關於我們生活的幸福感:
1. 物質的:體現於於我們如何處理我們和外在事物的關係,好比金錢。拿捏不好就會讓自己被外在事物奴役,好比一個無法抗拒賄賂的官員。
2. 生理的:每個人和外界事物接觸的種種行為與反應都不同,有人喜歡擁抱,有人不喜歡;有些人喜歡重金屬音樂,有些人則無法接受它的音響效果。當我們對這些生理的接觸有所不快,我們就會啟動我們的防護罩。
3. 心理的:有些人在人際之間豎起高牆,不願意聆聽別人的聲音。有些人則善於理性思考,但過份的理性會讓人際之間的情感交流無法順利流動。
4. 情感的:健康的情感界線,能夠讓我們清晰分辨我們今天對一個人的反應,是出於情緒,還是我們的責任心。就像我們今天選擇去接受一個人對我們的指責,或者我們反過來去幫助一位朋友,我們做這些事情的當下是否自在,都是我們樹立的情感界線在作用。
5. 性的:首要在於保護自己能按照自己的意志享受性。
6. 精神的:牽涉到宗教的,以及與神之間的關係。某種程度來說,一個人是否迷信,就看他精神的界線中是否能夠保有自我。
(摘自:電影《花樣年華》)
第三、人際界線是一種天賦,更是一種能力。就像探討人生議題的知名作家黛文波特(Barrie Davenport)在她的著作中所提到,人際界線做為一種能力,能夠保護我們的身、心、靈不受侵犯,使得我們能夠活出我們自己,以及我們渴望的生活方式。她還強調,如果沒有建立起「健康的」人際界線,我們不可能擁有健康的人際關係。[3]
換言之,要確保一段關係能健康發展,而不是演變成互相傷害、消耗心力、自虐或互虐的悲劇,我們必須妥善利用我們保護自身的盔甲。
過份的自我保護,會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沒有辦法跟任何人交心。沒有人能瞭解我們,無法進入我們的生命;我們也無法富於同理心的瞭解他人,走進他人的生命。
§ 進退維穀的人際處理
所謂「不健康」的人際界線,就是我們無法妥善的拿捏好開啟與關閉、強化或弱化我們的人際界線,把握好我們對待他人的態度。
之所以人際界線很難把握,蘭塞認為有在於某些人犯了以下幾個錯誤:
1. 總是以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為首要考量。
2. 不瞭解自己。
3. 總認為自己的想法是錯的。
4. 認為人際界線會危害關係,因而從未試著學習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際界線。
聽起來,我們好像永遠都得為我們如何處理人際界線而煩惱,這也是事實。可是正如蘭塞提示的,人際界線的拿捏需要學習,學習瞭解我們自己,瞭解我們自己在人際界線上,有著對他人清楚表達「是」或「不是」, “yes” or “no”的權力。
學習何謂健康的人際界線,即是學習如何創造一個建構在「自愛」,以及「自信」的基礎。從善待自己出發,通過同理心,進而學會尊重他人,友愛他人的互動關係。從消極的層面完善自我保護,從積極的層面增進雙方更愛自己、更愛彼此,互敬互重的關係。
(摘自:電影《花樣年華》)
§ 建立健康的人際界線
要怎麼樣才能建立並瞭解我們的人際界線是否妥當?綜合學者和諮商師的看法,有以下幾個重點:
1. 「瞭解」自己自我價值,確認自己是否按照自己的心意在生活。
2. 「界定」清楚自己的價值觀。有必要的話,列出一張清單!
3. 「溝通」管道要暢通,讓別人知道你的界線在哪裡。
4. 「預期」不同情況可能帶來的不同壓力,無論如何別輕易妥協,使自己受傷害。
5. 學會說「不」。
6. 「獎勵」那些願意跟你保持健康人際界線的人,讓他們更願意保持這樣的互動。
7. 建立「互惠」的人際相處,彼此瞭解,彼此支持。
8. 保持「彈性」,面對不同關係的對象,調整人際界線的因應之道,好讓雙方都能盡可能做自己。
9. 拿出「耐心」,堅守自己的人際界線,並願意花時間瞭解彼此,做出互相尊重的相處模式。
10. 堅守自我的「信念」,通過掌握人際界線,學習讓自己活得更有自信,以及如何好好愛自己。
簡言之,測試人際界線掌握的好不好,當下在關係中是否發自內心的快樂、自在,沒有絲毫勉強再直接不過。
(摘自:電影《花樣年華》)
§ 所以,該不該繼續……
在諮商過程中,我發現華人社會往往注重對方的感受,勝過自己的感受。尤其對於女性,三從四德,順從丈夫的觀念還是糾纏著我們,讓女性門有辦法真正做他們自己,在婚姻中得不到幸福。關係失衡,一個人不快樂,另一個人也會受影響,其結果導致關係的毀滅。
另一方面,男性也在這種傳統保守的價值體系中,過份的通過張揚自己應該扮演的男性角色,不斷失去自己存在的價值,好像存在的價值都在那些外在的社會要求之中,男性在提供房、車等物質中,被物質侵犯了他們的人際界線。從這個層面來說,草食男的增加,或許正是男性渴望從過去社會舊有要求中掙脫的一種抗議。
最後,回到開頭我們討論的議題,「分手後還能不能當朋友」,從人際界線的角度來說,如果分手的雙方皆把握「健康的」人際界線,繼續維持或建立新的關係都無妨。反之,若雙方的人際界線是病態的、脆弱的,那麼在這個情況下重新建立關係恐怕只會對雙方造成更多不必要的傷害。
舉例來說,如果今天分手是因為前任無視責任感而劈腿,在他還有可能繼續劈腿的情況下,就不應該重新建立關係,因為潛在的二次傷害隨時可能發生。反觀如果今天分手的問題是因為自己對前任使用暴力,在自己懂得尊重他人的身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為,也別想著要去找對方回來,因為你根本沒拿人際界線當回事。
我建議,「只要有一絲勉強(無論對自己或他人),就別回頭。」
進而做出真正能夠做自己,即「愛自己」,保有自己價值感與存在感的選擇。即使日後真要復合,或拓展其他關係,也得在雙方共同將過去沒有說清楚的人際界線、相處原則開誠布公,並堅守原則。倘若再犯,切莫回頭。
[解語] 真愛只有一種:「愛真實的我,愛真實的你。」
[1] Dr. Cheryl A. MacDonald, How Self Love and Boundaries Mix. http://healthpsychology.org/how-self-love-and-boundaries-mix/
[2] Darlene Lancer, What Are Personal Boundaries? How Do I Get Some? http://psychcentral.com/lib/what-are-personal-boundaries-how-do-i-get-some/
[3] Barrie Davenport, 10 Ways to Establish Personal Boundaries. http://liveboldandbloom.com/08/life-coaching/want-to-boost-your-self-esteem-10-ways-to-establish-personal-boundarie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