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養男,富養女,不知何時這成為某些人奉為圭臬的養育守則。
一胎化,加上社會結構的轉變,古人的智慧不見得適用於今天的現實社會。
好比當房價從2000年後火箭升空般的成長,社會消費,一線城市有些地方的房價,增長速度遠超人們薪資成長的速度。
簡單來說,你自己算算過去十年自己的薪資成長幅度,是否讓你生活的消費能力更強?是否讓你有更足夠的條件買房?
於是有經濟學家提出「六個口袋」理論,說一個孩子結婚、買房,那就是要兩家人,包括雙方的父母,以及祖父母,六個人共同掏錢,才能完成這項終身大事。
這個招數幾代下來也用不了幾次,畢竟當一棟房子要了兩家六口人的錢,這還不算上教育,以及未來養老等費用。
誰能保證房地產或經濟方面的泡沫不會來襲,到時該怎麼辦?
不管未來,就管現在。
你對自己的生活焦慮嗎?
你對養育孩子這件事焦慮嗎?
收入提高,生活的條件變好,為什麼還是無法安心?
過去談窮養與富養,某種程度是建立在當時的時代背景。
比如引用孟子的話,將窮引伸為「困頓」的成長環境,使一個人屏除奢侈、浪費等習慣,及早學習如何獨立、自主的生活。
但為什麼當時要談這些?從社會發展史的角度,中國有中產階級,那是近現代的事。
直到清代,人口的經濟結構,除少數當官,少數有錢的富人,其他十之八九是以農業為主的市井小民。正是社會的高度不平等,引起了後來的革命。
在那種環境下,多數人不窮養,還能怎麼養?
一家往往有好多個孩子,資源有限下,孩子早早就要獨立。這點到現在也一樣,出身貧窮家庭的孩子,即使身高還構不到桌子,就得幫父母煮飯,甚至照顧更小的孩子。
那麼,困頓的環境真的會讓一個人更獨立自主嗎?
這裡又要問的是,獨立自主是什麼意思?
當孟子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要知道,這是針對君子的養成教育,也就是不以賺多少錢,而是以一個人的道德涵養為成敗的標準。
對某些出身貧寒的人,如果剛好周遭環境賦予的價值觀,都在質疑道德的必要性,鼓勵一個人不擇手段的賺錢牟利。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一個人出身富裕,但他身邊的人同樣鼓勵他不擇手段的賺錢,這些想法會自然而然的在成長中被他吸收,乃至於實踐。
參照現實中對於犯罪率的調查,越是貧窮的地方,相較經濟收入比較富裕的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孩子的輟學率高、未婚懷孕的比率高、犯罪率也高。
有人說,所謂的富養,指的不是金錢多寡,而是父母的用心多寡。
這個說法,相對來說更加客觀一點。有研究顯示,單親家庭的孩子,只要養育他的大人給予充分的關愛,孩子的身心發展和父母俱在的孩子沒有區別。
足夠的關愛,有助於孩子順利成長。即使家境不是十分殷實,依舊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正向、獨立的人格,有勇氣和能力去面對未來的挑戰。
所以窮養與富養實際上是假議題,真正重要的是這麼做的目的。
我們希望孩子好,這個好如果光靠賺錢、換大房子沒辦法達到心靈上的富足,而是和自己一樣年紀越大越焦慮,那麼親子雙方都是貧窮的,沒有人真正富了。
所以,從父母對於孩子的心力投注、關懷與愛的角度,實際上不存在有益的窮養,只有富養。
談了一般對於環境和心理的論點,是否還有新的論點可以更好的詮釋窮養與富養的議題?
在這裡,我想我們或許可以參考一下佛家的修行法門。
佛家有個法門叫做「觀」,這個觀既是行動、思考,也是概念,也是結果。同時具有動詞、形容詞與名詞等意涵。
一般修行談兩種觀,一種是「慈悲觀」,一種是「不淨觀」。
「慈悲觀」,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有點接近「正念」、「積極心理學」的方法,通過對於環境與自我的充分體察,具體如冥想、靜坐,主動和他人連結,服務他人,感恩他人等方式,使一個人建立對於生命更完整的認知。
自我也是生命的一部分,通過這樣的活動,我們更充分的看見生命中的喜樂,避免囿於短暫的人生困頓。
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教養,都是慈悲觀的教養,給予孩子充分的愛與關懷,多讓孩子看那些令人快樂的事物,讓孩子對生活充滿希望與幸福感。
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因此發展出健全的人格,他對面對人生挑戰,有充分的準備,同時成為社會正向的中堅力量。
「不淨觀」,並不是慈悲觀的對立面,而是用另外一個角度看待人生的道路。
人往往受限於感官的刺激,當下的美好,看不見事物更深層的黑暗與消亡。比如試圖通過整形,改變外在的姿態獲取內在的幸福,某些人確實成功了,但有些人卻永遠挑剔,活在始終「有所不足」、「我不夠好」的憂慮中。
有些人一個月賺3、4千塊,他想「等我賺到一個月八千、一萬,我就滿足了」;與此同時,有些人一個月賺3、4萬,想的是「等我賺到年薪百萬,我就滿足了」。
結果我們可能會發現,這兩個人其實是同一個人,就像王國維說的:人的煩惱,就在於人永遠不會滿足。
就像現在的社會,真正刺激房價的,除了節節攀升帶來的投資效益。還有一個,就是社會不斷散布的焦慮。手上如果沒有充分的金錢,好像未來隨時都會掉進一個大黑洞裡。
但這個「足夠」,要多少才叫足夠?
如果一個人對未來總是焦慮,那麼感到足夠的時刻,恐怕永遠都不會來。
不淨觀,就是徹底的去看這些生命的枯葉。
好比有一種修行的方式,是讓修行者面對遺體,當看到容顏如花似玉的少女,剖開肚子,裡面的內臟和旁邊的老人,和豬狗牛羊區別甚少,從中體悟我們對於感官與當下的反應,實際上都不過是內心的執念。
最後,體察到所謂的不淨,其實皆是淨。
譬如美醜,那也不是由人決定。為什麼醫療上拿狗或某些動物當心理療癒的工具,因為狗不像人,不會因為主人身上有了殘疾,他就不愛主人。
某個角度來說,「慈悲觀」的法門接近富養,「不淨觀」的法門接近窮養。
我們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當他看見光明,同時也幫他看見黑暗。
我們告訴孩子未來的方向在哪裡,同時告訴他路上必然充滿荊棘。
我們給孩子十足的關注,但也讓孩子了解有天他必須自己一個人走。
我們讓孩子了解花開的美好,同時也教他欣賞花謝的意義。
兩者不偏不廢,一個人才得以更加完整。
就像一個好人,不等於是一個沒有犯過錯的人。這一點,無論是佛教或基督宗教,同樣認可。
所以對孩子,大人該窮養還是富養?
我想兩者在意義上,應該合一。在教養上,幫助孩子認識更完整的自己,看見更豐富的全貌,幫助他有天能夠獨立自主的生存下去。
學會慈悲,接納不淨。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