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寺院中香爐在香道文化中的意義
2014/12/09 11:08
瀏覽239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寺院中香爐在香道文化中的意義
作者:  發佈時間:2014-12-09


  香爐在香道文化中的作用,是盛載香支,以作日常供奉神明之用。香爐亦分兩大類,一是瓷器造的香爐,另一種是銅造的香爐,兩者作用略有不同。瓷器的香妒,因為是土器製品,較適宜與地界作溝通可供奉地界神明之用,譬如供奉祖先或土地、地主財神等、宜用瓷器製的香爐,這一種爐卻不宜用於供奉天界的神祗。天界與地界宜分清楚,因為天界上的是天神,佛菩薩,是具有無上的威力。而地界所供奉的卻是陰靈,不可與天界的神祗混而為一,兩者要有區別。天界供奉時所用的香爐,卻宜用銅製的那一種,自古代以來,歷代帝皇向天祭祀時所用的爐,都是青銅製造,銅香爐卻就不宜用於供土地,禱告祖先等地界神祗。至於香爐和形狀。金屬的香爐,因為是供奉天界,在八封而言,乾為天,乾卦的形狀,以圓為主。供奉地界的時所用的香爐,以瓷器為主,屬士,在八卦而青,屬於八卦,坤為地,形狀應以方形為主,所以供奉祖先地主的香,應以方形的瓷器香爐為主。天圓地方,這是古代人對宇宙看法,傳統風水學,亦套用了這一種看法。香爐上面的門主要作用是起到空氣流通和清理香灰的作用。開六個門主要是怕刮風,這樣就是有風,煙也會隨風飄走。
  香爐,佛教中稱它寶鼎,除了方形的香爐外;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寶,缺一不可。中華民族文化開發得很早,古時候的人,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穢,所以古人讀書彈琴,喜歡先焚一爐香,可以淨雜念而使精神集中。重視欽水思源,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美德,所以自古以來,華人都拜天地神祗,祭祖先;上香表示敬意,是祭拜儀式中的一個主要項目,香爐就派上用場了。


  印度民族也流行熏香,娑羅門教也有燒香的習慣,佛教傳到中國,很快就能溶入華人社會,中國的香爐,就進入佛教的殿堂了。香爐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圓、長,短不一;質料也有銅、鐵、錫、石、陶瓷之別,以示身價有異;刻著不同的花紋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別不同。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著一個香爐。如果佛教徒在家裡供了佛象,也不忘放一個香爐;道教徒拜神明也用香爐,都作焚香之用,香爐種類繁多,不同形狀的香爐,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燒不同的香。如大雄寶殿中央或門外丹墀的大香爐,多是銅鐵等金屬鑄造或石雕的,爐身刻有該寺寺名,供信徒插線香之用。
  大殿供桌上的香爐,有銅、石或瓷質的,用以焚燒檀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個長方形的爐盤,放著一個焚燒檀香的精緻小香爐,盤子前垂著刺繡的爐圍,很莊嚴美觀,是住持和尚上香專用的;大殿的佛事完畢,如要到其他配殿禮拜,侍者師就捧著爐盤前行,和尚便隨後到配殿上香。臥香爐則較適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銅、瓷兩種,把線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斷,平放在臥香爐裡燃燒,使灰爐不致飛揚而弄髒供桌。小型木質刻著蓮花形的香爐,有著長長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進行佛事儀式時,讓主法和尚及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爐。還有專焚香末,形狀象盒子般的香爐,大多為銅鑄,分三層,下層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層盛放香末,上層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體的“壽”或“喜”字,鑄成連續不斷的回形岡狀圖案,厚約0.40公分;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麗的圖案;在起點燃著,蓋上爐蓋讓它順序燃燒,非常典雅;這種香爐,很少用來供佛或祭祖,多用在書齊焚香。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