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守護者說白了是一部萬里尋子記,一干主角極容易最後淪為個個涕泗縱橫捶胸頓足恨不得把每一句聖賢經典都刺在背上的劇情在這部電影裡完全看不到,而且也不是一段沿途都是灑著鮮花遇到好人或結尾天使紛紛吹起號角的尋親之旅,我看這部電影曾經有想哭的情緒,但只限於開頭母子分離的一連串場面,之後我的觀影情緒慢慢從激昂到冷靜,然後愈來愈冷靜。
遲來的守護者這部電影的劇本非常優秀,他不停地用一個接一個的轉折推展劇情,讓看似千年老梗的尋子橋段在這些轉折下都令人備感驚奇和感動,其實劇情還不到一半電影就告訴觀眾︰兒子早在多年前就去世了,沒有了前面打倒魔王的冒險反而顯得這個太容易得來的寶藏味如嚼臘,不過也就是從這裡開始遲來的守護者反而跳出尋親片的固有框架,朝向一個仍是溫情發展但不失思考與辯證的過程,還溶入了濃濃的英國式冷調嘲諷。
男主角是一個只寫嚴肅政經史題材且對所謂溫情內容不屑一顧的記者,可見他對個性單純善良簡直濫好人一個的女主角內心委實看不起,而故事也就在一個是高級菁英份子一個是尋常市井老嫗背景與性格極端不同下彼此激盪層層推演,好玩的是滿口譏諷總擺出優越姿態的記者其實骨子裡比尋子五十年的老母親還激昂熱血,而夢幻到稍嫌過度浪漫的老母親卻在某些關鍵時刻比記者更能大破大立,人物特質上的極端差異再加上親情,宗教與人性的複雜糾葛,讓遲來的守護者整部電影的格局瞬間放大,比一再提及的愛爾蘭兒童遠渡大西洋被美國家庭收養這個狀況還要讓人驚心動魄,老母親尋子只是數以萬計案例中的一個,這些數字的被後代表的是︰有多少個母親因領養孩子感到喜悅背後就有多少個失去孩子的母親哭泣,骨肉分離的痛苦遠比數字深沉巨大,感情要如何用數字來衡量?上帝做得到嗎?
最後男主角對修道院擲地有聲的嚴厲譴責看的我熱血沸騰,教士與修女把自身信服的宗教教義抱的死緊那般凜然模樣只讓我覺得憤慨,但這些都比不上電影裡對那些未婚媽媽的一小段描述讓我動容︰當時修道院院方允許母親探望孩子,但每天僅僅只有一個小時……一小時……我完全可以體會這些媽媽當時的心情,希望時間快點到,但時間到了又巴不得秒針可以慢慢走……這種感覺非常美也讓人極度哀痛。許多宗教,歷史記載或學說論述往往都建立在讓人類受苦必須受苦或覺得人類不需要感情的基礎上,但人類就是因為感受到自身的脆弱才更能體會他人的不得已與痛苦,神愛世人的愛字指的是了解與感受,盡力的了解自己與他人的不同,感受在這些處境下他人種種的痛苦和脆弱,我認為這才是身為一個人類最重要的價值與最美之處。
本文使用圖片來源︰http://www.atmovies.com.tw/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