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我們的文學夢 9》
2025/08/10 12:32
瀏覽108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Excerpt:《我們的文學夢 9》
本書集結了12位作家的講座內容,暢談如何實現他們的的文學夢。
以下挑選童偉格的講稿摘要分享。
https://kishuan.org.tw/activity_detail1634.htm
紀州庵文學森林
「我們的文學夢」是一種邀請──邀請讀者進入十二位作家的夢與理想;聽作家鍾愛文學的理由,在文字以及語言的激盪中,彼此思索生命價值並且自我的實踐。自2012年起,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文教基金會以創新、服務、專業推進發展,同時履行社會責任,贊助由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統籌規劃,紀州庵文學森林執行的「我們的文學夢」系列講座,在2025年邁進第14年,舉辦了156場的精采講座。
書名:我們的文學夢 9
作者:邱坤良、傅月庵、鍾永豐、高翊峰、廖仁義、王安祈、夏祖麗、張貴興、胡台麗、廖鴻基、郭箏、童偉格
出版社:上海銀行文教基金會
出版日期:2021/06
【Excerpt】
〈謎與明友:關於文學創作的一些陳述〉/ 童偉格
今天要分享的題目叫「謎與朋友:關於文學創作的一些陳述」,我會分為四個議題,第一個部分是青春之死,這是現代文學當中非常重大的主題,尤其是在一九九〇年代後的台灣文學場域,邱妙津、黃國峻等人的離去,對我這一輩的創作者有很深的影響,因此形成了一個必須與他們對話的母題。第二個主題,即在辨識到死亡的主題後,探討新生代的作者在認識到自己作為遲到的作者後,如何展開對前行世代的思考。到了第三個議題,我們將討論跟存在有關的謎團。最後一個命題,就是討論所謂的「友誼」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是一個重新建立的文學共同體的問題。
青春之死
關於死亡,由於我沒有立場與資格去描述任何單一個體之死,所以我想從一個世代的共同特徵談起。邱妙津選擇離開人世的一九九五年,我剛好進入大學,也是在大學的期間,我開始認真閱讀文學作品以及慢慢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可以寫作的人。在那個時間點上,我其實讀了許多關於死亡的書,讓我至今難忘的是由記者克拉庫爾所寫的報導文學——《阿拉斯加之死》。這本書在一九九八年出版,它描述的主題就是青春之死,內容是關於一個叫克里斯的青年從一九九〇年夏天開始的遊歷。克里斯在大學畢業後,從故鄉亞特蘭大出發,展開全美漫遊。他在這個路上慢慢卸下自己作為一個前途光明的文明人的身分,並嘗試消失在荒野當中。這場漫遊來到一九九二年的四月二十八日,他已跨過了整個美國,來到了阿拉斯加,進入茫茫的樹海中。隨後,他在八月過世,待數月後,屍體才被找到。這個青春之死之所以讓人暈眩,是因為後來的人想遍了各種理由,都想不透克里斯何以要用這樣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因為作為前途光明的青年,他其實沒有任何顯在的困難。
一部分的人認為克里斯的死亡原因是因為無知與冒險。然而,勇敢與無知這兩件事,就是一個青春的特質。從哪裡可以看出克里斯的無知?他死的時候身上帶著兩本書,一本是梭羅所著的《湖濱散記》,另一本是托爾斯泰的回憶錄。這兩個人對青年克里斯來說都代表了某種隱居的典型,但克里斯卻不知曉二人的隱居中的表演成分。先說梭羅,他於一八四五年到一八四七年在瓦登湖隱居,但瓦登湖是他成長的地方,所以可以說他其實從未真正離開故鄉,他的隱居就是一個展示。這一切展示了梭羅憑藉著自由意志,還是可以成為一個不受國家控制的人。而克里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貿然走入一個自己從來沒有去過的阿拉斯加荒野。他就像所有青春的讀者一樣,在感情狀態中要求一個極致而絕對的經驗,並且不去審酌梭羅在多大的意義上完成了自己的理想。這個無知,以及無知所帶來的勇敢,背後都是因為青春,只有青春的人才會這樣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生命押注上去。
再說托爾斯泰,他的一生都在追求連自己都達不到的托爾斯泰主義。他的死亡是因自己不節制的生活所帶來的後果,其一生都在慾望和理想當中不斷地痛苦掙扎。任何成熟的讀者,在審視托爾斯泰之作時,都會把作者的宣稱和實際實踐上的落差作一個對比。但青春讀者卻永遠善良,只採搬這些話語中最絕對、光明、熱情的一面,讓人敬畏。
克里斯熱切地相信著梭羅和托爾斯泰的主張,以為最後自己會找到安然隱居的地方,但他不知道,即使連梭羅,都無法在曠野中重新尋回自己。這是一個文學上詩意的想像。但克里斯讓人動容的地方在於他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面臨的危險,卻勇敢地仿製了冒險。他雖然嚮往曠野,但其實並沒有太多曠野謀生的經驗,最後在森林中誤食了有毒的植物而死去。人們發現在他漫長的死亡過程中,其實是有得救的機會,若想得救,他只需拿起身邊的燃料,放火燃燒森林,就可以引起注意。克里斯也意識到自己可以這麼做,但他終究選擇不做,因為他不想摧毀自己深愛的這片森林,而這一個犧牲本身是整個死亡事件裡面最讓人動容的地方。克里斯讓人感動,是因為他基於愛的無所作為。而為我們翻譯出這一切的人,到底是誰?我們從這裡進入到下個議題。
遲到的作者
我們需要一個翻譯者、一個追蹤者,才能幫我們把克里斯的無所作為轉譯出來,這個「翻譯者」是非常特別的寫作的姿態。這個寫作者就是前面所說的克拉庫爾。克拉庫爾是一九五四年生的,克里斯則出生於一九六八年,二人其實相差了十四歲。克里斯這件事之所以吸引著克拉庫爾,是因為二人有相似的成長情境。在宏觀的尺度上,他認識到自己和克里斯是同時代的人。因此,他承擔起一個任務,即在沒有人知道的死亡場景中,幫我們界定了克里斯的發現以及無為。
在深入討論「遲到的作者」之前,我們得先討論「同代人」的概念。哲學家阿甘本在〈何謂同代人?〉一文中對「同代人」有非常詩意的界定。他說,黑暗不是光的缺席,而是視網膜細胞的積極運作使人看見了黑暗。所以黑暗自身是可以被看見的狀態,黑暗是實存的。同時代人是感知時代之黑暗的人,共同看見那樣一種黑暗的人。他將這種共同的黑暗視為永遠吸引自己,與己相關之物。同代人是指彼此以共同的感性,感知了共同黑暗的那些人。克拉庫爾之所以認定克里斯是「同代人」,不是以年紀而斷,而是因為他主觀意識上認為自己和克里斯凝視過同一片黑暗。由此,我們得知了同代人就是自我選擇的精神定位。掌握了「同代人」的概念後,回頭來看台灣文學場域。台灣文學評論從九〇年代開始,很喜歡談論世代論。我們都知道以出生年代作為分野,只有分類上的方便,並沒有實質的意義。即使是同一年出生的人,他們的內在差異也會非常大。有意義的同代人,是指共享了同一片黑暗的人。這是自我精神的所擇,正因如此,才會彼此在乎並產生有意義的「代言」問題。在「同代人」的基礎上,「遲到的作者」發揮了其意義,就像克拉庫爾帶我們去界定克里斯的發現一樣,也會有一些作者讓我們看見那些還沒有被陳述過的黑暗。
……
生命之謎
承接上述所說的,文學創作者以「遲到的作者」的身分跨過時間的限制,與能夠面對同樣黑暗的「同代人」相聚。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阿拉斯加之死》,一九五四年出生的克拉庫爾,其實代為研究了一九六八年的克里斯的存在之謎。按照前面一路所說,這個存在之謎就是一切已知中未知的部分。比方說,你知道克里斯已經死掉了,你知道所有已知中可以查證的部分,但在新的維度中,驗證、檢查克里斯的行蹤成謎的部分,以及還沒透露的思維,都是可以被描述的。所以到底什麼是存在之謎?我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定義,所以只能用悖論來討論。……
……
所謂「友誼」重建的文學共同體
關於友誼,我們可來看阿甘本的《論友誼》。阿甘本認為友誼之愛是「我」這個主體,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被一種溫暖的共感所穿越。所謂友誼,就是這種自我現實感覺核心中的去主體化作用。友情就是我們在最親密的感覺裡面,體會到一種去主體化的作用,即我所關愛的朋友不用同化於我。這是一種文明的寬度。
我最後想給大家介紹波拉尼奧所寫的《護身符》,這本書非常具體地講述了友誼。小說描述在一九六八年九月十八日,墨西哥的軍警闖入墨西哥大學進行大逮捕和大屠殺。有個女生以打工仔的身分在大學聽課,她在那天面臨了大逮捕,躲進了廁所,成為少數的僥倖者。她在廁所的一個禮拜內,像魔幻寫實的寫法那樣,穿越了時間,看到一個又一個墨西哥文明史中所發生的大逮捕和大屠殺。整部小說就在描述她所看過的一代又一代的幽靈,他們所共同跨過的同樣深淵以及無法改變的黑暗狀態,並一再地描述了滅絕。這一切讓我想起拉波德式變色龍,在十一月到四月的雨季中,它們快速成長、留下卵,並在旱季死去。新一代的變色龍,從未見過自己的父母,卻神奇地被規範要追趕時間,每一隻變色龍都知道要在自己親身滅絕前把記憶埋存在土裡。即便每一個世代之間都存在著巨大的隔閡,但每個世代都會以特殊的方式留下重複的記憶。《護身符》所描述的黑暗和深淵就像必然到來的旱季,在墨西哥充滿暴亂的歷史當中,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重複著一樣的拉波德式的命運。雖然我看到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在粗暴的歷史面前挫敗,並被滅絕,但我發現他們仍然沒有放棄談論人的基本需要和情感。他們在黑暗中取得了朋友的認證,這就是所謂的「同代人」的形成。
一九六八年,也就是青年死者克里斯的出生之年。克里斯像任何人,會出生,會死去。而真正讓他一再重生的,正是如克拉庫爾這樣的「同代人」。
也就是說,文學有必要指認這些重複消失的事物,變成一個必要的見證。所有創作者不斷重複做的一件事,就是去保存他者的存在之謎。他們認知到他者的存在與我相關,而且必然感到好奇,也願意形同朋友那樣去靠近。如果對於我們正在研究的虛構有這樣的情感的話,我們也許可以非常謙虛地說:「我們現在準備好要去創作了!」
(張嘉珊記錄整理)
本書集結了12位作家的講座內容,暢談如何實現他們的的文學夢。
以下挑選童偉格的講稿摘要分享。
https://kishuan.org.tw/activity_detail1634.htm
紀州庵文學森林
「我們的文學夢」是一種邀請──邀請讀者進入十二位作家的夢與理想;聽作家鍾愛文學的理由,在文字以及語言的激盪中,彼此思索生命價值並且自我的實踐。自2012年起,上海商業儲蓄銀行文教基金會以創新、服務、專業推進發展,同時履行社會責任,贊助由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統籌規劃,紀州庵文學森林執行的「我們的文學夢」系列講座,在2025年邁進第14年,舉辦了156場的精采講座。
書名:我們的文學夢 9
作者:邱坤良、傅月庵、鍾永豐、高翊峰、廖仁義、王安祈、夏祖麗、張貴興、胡台麗、廖鴻基、郭箏、童偉格
出版社:上海銀行文教基金會
出版日期:2021/06
【Excerpt】
〈謎與明友:關於文學創作的一些陳述〉/ 童偉格
今天要分享的題目叫「謎與朋友:關於文學創作的一些陳述」,我會分為四個議題,第一個部分是青春之死,這是現代文學當中非常重大的主題,尤其是在一九九〇年代後的台灣文學場域,邱妙津、黃國峻等人的離去,對我這一輩的創作者有很深的影響,因此形成了一個必須與他們對話的母題。第二個主題,即在辨識到死亡的主題後,探討新生代的作者在認識到自己作為遲到的作者後,如何展開對前行世代的思考。到了第三個議題,我們將討論跟存在有關的謎團。最後一個命題,就是討論所謂的「友誼」到底是怎麼回事,這是一個重新建立的文學共同體的問題。
青春之死
關於死亡,由於我沒有立場與資格去描述任何單一個體之死,所以我想從一個世代的共同特徵談起。邱妙津選擇離開人世的一九九五年,我剛好進入大學,也是在大學的期間,我開始認真閱讀文學作品以及慢慢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可以寫作的人。在那個時間點上,我其實讀了許多關於死亡的書,讓我至今難忘的是由記者克拉庫爾所寫的報導文學——《阿拉斯加之死》。這本書在一九九八年出版,它描述的主題就是青春之死,內容是關於一個叫克里斯的青年從一九九〇年夏天開始的遊歷。克里斯在大學畢業後,從故鄉亞特蘭大出發,展開全美漫遊。他在這個路上慢慢卸下自己作為一個前途光明的文明人的身分,並嘗試消失在荒野當中。這場漫遊來到一九九二年的四月二十八日,他已跨過了整個美國,來到了阿拉斯加,進入茫茫的樹海中。隨後,他在八月過世,待數月後,屍體才被找到。這個青春之死之所以讓人暈眩,是因為後來的人想遍了各種理由,都想不透克里斯何以要用這樣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因為作為前途光明的青年,他其實沒有任何顯在的困難。
一部分的人認為克里斯的死亡原因是因為無知與冒險。然而,勇敢與無知這兩件事,就是一個青春的特質。從哪裡可以看出克里斯的無知?他死的時候身上帶著兩本書,一本是梭羅所著的《湖濱散記》,另一本是托爾斯泰的回憶錄。這兩個人對青年克里斯來說都代表了某種隱居的典型,但克里斯卻不知曉二人的隱居中的表演成分。先說梭羅,他於一八四五年到一八四七年在瓦登湖隱居,但瓦登湖是他成長的地方,所以可以說他其實從未真正離開故鄉,他的隱居就是一個展示。這一切展示了梭羅憑藉著自由意志,還是可以成為一個不受國家控制的人。而克里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貿然走入一個自己從來沒有去過的阿拉斯加荒野。他就像所有青春的讀者一樣,在感情狀態中要求一個極致而絕對的經驗,並且不去審酌梭羅在多大的意義上完成了自己的理想。這個無知,以及無知所帶來的勇敢,背後都是因為青春,只有青春的人才會這樣義無反顧地將自己的生命押注上去。
再說托爾斯泰,他的一生都在追求連自己都達不到的托爾斯泰主義。他的死亡是因自己不節制的生活所帶來的後果,其一生都在慾望和理想當中不斷地痛苦掙扎。任何成熟的讀者,在審視托爾斯泰之作時,都會把作者的宣稱和實際實踐上的落差作一個對比。但青春讀者卻永遠善良,只採搬這些話語中最絕對、光明、熱情的一面,讓人敬畏。
克里斯熱切地相信著梭羅和托爾斯泰的主張,以為最後自己會找到安然隱居的地方,但他不知道,即使連梭羅,都無法在曠野中重新尋回自己。這是一個文學上詩意的想像。但克里斯讓人動容的地方在於他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可能面臨的危險,卻勇敢地仿製了冒險。他雖然嚮往曠野,但其實並沒有太多曠野謀生的經驗,最後在森林中誤食了有毒的植物而死去。人們發現在他漫長的死亡過程中,其實是有得救的機會,若想得救,他只需拿起身邊的燃料,放火燃燒森林,就可以引起注意。克里斯也意識到自己可以這麼做,但他終究選擇不做,因為他不想摧毀自己深愛的這片森林,而這一個犧牲本身是整個死亡事件裡面最讓人動容的地方。克里斯讓人感動,是因為他基於愛的無所作為。而為我們翻譯出這一切的人,到底是誰?我們從這裡進入到下個議題。
遲到的作者
我們需要一個翻譯者、一個追蹤者,才能幫我們把克里斯的無所作為轉譯出來,這個「翻譯者」是非常特別的寫作的姿態。這個寫作者就是前面所說的克拉庫爾。克拉庫爾是一九五四年生的,克里斯則出生於一九六八年,二人其實相差了十四歲。克里斯這件事之所以吸引著克拉庫爾,是因為二人有相似的成長情境。在宏觀的尺度上,他認識到自己和克里斯是同時代的人。因此,他承擔起一個任務,即在沒有人知道的死亡場景中,幫我們界定了克里斯的發現以及無為。
在深入討論「遲到的作者」之前,我們得先討論「同代人」的概念。哲學家阿甘本在〈何謂同代人?〉一文中對「同代人」有非常詩意的界定。他說,黑暗不是光的缺席,而是視網膜細胞的積極運作使人看見了黑暗。所以黑暗自身是可以被看見的狀態,黑暗是實存的。同時代人是感知時代之黑暗的人,共同看見那樣一種黑暗的人。他將這種共同的黑暗視為永遠吸引自己,與己相關之物。同代人是指彼此以共同的感性,感知了共同黑暗的那些人。克拉庫爾之所以認定克里斯是「同代人」,不是以年紀而斷,而是因為他主觀意識上認為自己和克里斯凝視過同一片黑暗。由此,我們得知了同代人就是自我選擇的精神定位。掌握了「同代人」的概念後,回頭來看台灣文學場域。台灣文學評論從九〇年代開始,很喜歡談論世代論。我們都知道以出生年代作為分野,只有分類上的方便,並沒有實質的意義。即使是同一年出生的人,他們的內在差異也會非常大。有意義的同代人,是指共享了同一片黑暗的人。這是自我精神的所擇,正因如此,才會彼此在乎並產生有意義的「代言」問題。在「同代人」的基礎上,「遲到的作者」發揮了其意義,就像克拉庫爾帶我們去界定克里斯的發現一樣,也會有一些作者讓我們看見那些還沒有被陳述過的黑暗。
……
生命之謎
承接上述所說的,文學創作者以「遲到的作者」的身分跨過時間的限制,與能夠面對同樣黑暗的「同代人」相聚。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阿拉斯加之死》,一九五四年出生的克拉庫爾,其實代為研究了一九六八年的克里斯的存在之謎。按照前面一路所說,這個存在之謎就是一切已知中未知的部分。比方說,你知道克里斯已經死掉了,你知道所有已知中可以查證的部分,但在新的維度中,驗證、檢查克里斯的行蹤成謎的部分,以及還沒透露的思維,都是可以被描述的。所以到底什麼是存在之謎?我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定義,所以只能用悖論來討論。……
……
所謂「友誼」重建的文學共同體
關於友誼,我們可來看阿甘本的《論友誼》。阿甘本認為友誼之愛是「我」這個主體,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被一種溫暖的共感所穿越。所謂友誼,就是這種自我現實感覺核心中的去主體化作用。友情就是我們在最親密的感覺裡面,體會到一種去主體化的作用,即我所關愛的朋友不用同化於我。這是一種文明的寬度。
我最後想給大家介紹波拉尼奧所寫的《護身符》,這本書非常具體地講述了友誼。小說描述在一九六八年九月十八日,墨西哥的軍警闖入墨西哥大學進行大逮捕和大屠殺。有個女生以打工仔的身分在大學聽課,她在那天面臨了大逮捕,躲進了廁所,成為少數的僥倖者。她在廁所的一個禮拜內,像魔幻寫實的寫法那樣,穿越了時間,看到一個又一個墨西哥文明史中所發生的大逮捕和大屠殺。整部小說就在描述她所看過的一代又一代的幽靈,他們所共同跨過的同樣深淵以及無法改變的黑暗狀態,並一再地描述了滅絕。這一切讓我想起拉波德式變色龍,在十一月到四月的雨季中,它們快速成長、留下卵,並在旱季死去。新一代的變色龍,從未見過自己的父母,卻神奇地被規範要追趕時間,每一隻變色龍都知道要在自己親身滅絕前把記憶埋存在土裡。即便每一個世代之間都存在著巨大的隔閡,但每個世代都會以特殊的方式留下重複的記憶。《護身符》所描述的黑暗和深淵就像必然到來的旱季,在墨西哥充滿暴亂的歷史當中,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重複著一樣的拉波德式的命運。雖然我看到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在粗暴的歷史面前挫敗,並被滅絕,但我發現他們仍然沒有放棄談論人的基本需要和情感。他們在黑暗中取得了朋友的認證,這就是所謂的「同代人」的形成。
一九六八年,也就是青年死者克里斯的出生之年。克里斯像任何人,會出生,會死去。而真正讓他一再重生的,正是如克拉庫爾這樣的「同代人」。
也就是說,文學有必要指認這些重複消失的事物,變成一個必要的見證。所有創作者不斷重複做的一件事,就是去保存他者的存在之謎。他們認知到他者的存在與我相關,而且必然感到好奇,也願意形同朋友那樣去靠近。如果對於我們正在研究的虛構有這樣的情感的話,我們也許可以非常謙虛地說:「我們現在準備好要去創作了!」
(張嘉珊記錄整理)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