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3
旅遊波蘭來到華沙,不免要探觸她沉重的歷史,揮去昨天在華沙起義博物館的戾氣和悲涼,欣喜華沙還有許多美好的事物等著我們今天去探訪!
帶團的Emilia老師曾經負笈波蘭在華沙大學深造8年,華沙於她可以如數家珍,而波蘭也似她的第二故鄉。她曾經居住多年的華沙大學學生宿舍,就位於瓦津基公園附近,進入公園之前,正好有緣陪著Emilia回味她的留學歲月,她說宿舍環境很好,每天還有清潔人員協助整理環境,波蘭政府對於外國留學生的照顧著實令人欣羨!然而,隻身來到人生地不熟的異國求學,忍受孤單寂寞和鄉愁,聽著也讓人十分心疼!
華麗森林 瓦津基公園
瓦津基皇家花園(azienki Królewskie),是華沙最大的公園。林木蔥蘢,花草嫣然,宮殿聳立,亭臺錯落,與其說是花園,其實更像是城市中一座珠玉點綴的華麗森林。
步入瓦津基公園,迎面的林間小徑綠蔭遮天、花草繽紛,令人頓感心曠神怡,不禁羨慕起華沙市民,擁有這片猶如桃花源般的美麗園地。
盛夏的森林蓊鬱蒼翠,陽光灑落林間,樹影在草地上織起另一幅圖畫。鬱鬱蔥蔥的栗子樹(歐洲七葉樹)葉片透著光,那種生意盎然的翠綠彷彿可以將人融化!
一片翠綠中,已有幾片栗子樹葉迫不及待悄悄換上秋裝。
林間草地上不時可以遇見可愛的松鼠,Emilia順機說起我們聞所未聞的關於松鼠的有趣故事:
波蘭松鼠有自己的專屬名字,大家都叫牠們Basia(音同巴夏)。 Basia是Barbara的小名,而「松鼠」的波蘭文其實是wiewiórka。不知從何時開始,波蘭人給了松鼠Basia這個暱稱,奇妙的是,被喊久了,松鼠似乎也就知道自己名叫Basia了!
Emilia有一次在冬日的公園散步,習慣地呼喚著Basia過來享用手上的食物,不料當她伸出手碰到松鼠的剎那,「啪」的一聲松鼠竟然一個後空翻倒地不起,周圍的人聞聲圍觀過來,議論紛紛以為松鼠被靜電電死了,所幸過了不久Basia就活跳跳翻身起來了。乾燥的冬天,靜電威力驚人!
17世紀的瓦津基是皇家大元帥斯坦尼斯瓦夫(Stanisław Herakliusz Lubomirski)的私人浴場公園。18世紀,波蘭末代國王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Stanisław August) 將其改造成夏宮。1918年,瓦津基皇家花園被正式規劃成公眾公園。
瓦津基皇家花園是奧古斯特國王的象徵性傑作。他在位時期(1764至1795年)致力於將王國轉變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最終,在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第三次瓜分國家下,功敗垂成,但他的「夢想共和國」烏托邦願景以華沙瓦津基為象徵。阿波羅之王統治著一個正義、和平、繁榮和簡單生活的世界,瓦津基公園則是奧古斯特政治願景和觀點的寓言。
目前的瓦津基公園佔地74.4公頃,由三個不同年代、風格各異的花園組成,分別是18 世紀皇家花園、19 世紀浪漫主義花園及20世紀現代主義花園。與之相伴的是多座18、19世紀的宮殿建築和花園亭閣以及室外的雕塑。古典主義建築與風格各異的花園和諧融為一體,在此人們不僅可以徜徉於美麗的大自然,同時還可以沉浸於瑰麗的人文之中。
不過,佔地70餘公頃的瓦津基公園範圍遼闊,認真走訪一整天的時間都嫌不夠,以我們半天的時間,只能蜻蜓點水幾個景點。路過林間的咖啡廳,對著坐在綠蔭下的悠閒人們投以羨慕的眼光!
島上宮殿 Pałac na Wyspie
島上宮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紀末。當時的浴場是由集政治家、作家和哲學家身分於一身的斯坦尼斯瓦夫親王所建造。宮殿四周綠水圍繞、花木掩映,湖心小舟輕盪,草地上孔雀悠哉漫步,華美的水上宮殿在旖旎自然的襯托下,更彰顯出皇家高貴奢華的風情。
這座巴洛克風格的花園涼亭由荷蘭建築師 Tylman van Gameren 設計,作為休憩和沈思的場所。浴場的內部風格是一個帶有泉水的石窟,象徵著古希臘赫利孔(Helicon)山上的希波克林(Hippocrene)噴泉,它是繆斯女神詩歌靈感的來源。
1764年,國王奧古斯特在尋找建造避暑別墅的地方時,購買了這座浴場和烏亞茲多夫斯基(Ujazdowski)莊園。委由義大利和德勒斯登的建築師將巴洛克式浴場改造成島上的新古典主義宮殿。
瓦津基圓形劇場
瓦津基圓形劇場,結合了古代遺址的主題和露天劇院的功能,以古羅馬劇院為藍本,是一座近代的夏季露天花園劇院。圓形劇場靠近南池塘,舞台位於一座小島上,它是由德勒斯登的皇家建築師Johann Chrystian Kammsetzer所設計,劇場可為近千名觀眾舉辦大型表演。它在1791年奧古斯特國王當選週年紀念日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儀式。
露天劇場是一個半圓形的石造禮堂,透過水道與場景相連,乘船到達劇院的演員從左側的大門進入舞台。場景從三個側面被由羅馬建築的典型元素組成的構圖所包圍,為劇場表演構成了美麗的背景。劇場遵循了當代歐洲在建築中使用古代遺址元素的趨勢,讓觀眾彷彿置身於希臘或義大利的場景中。
在奧古斯特國王時代,圓形劇場上方原來裝飾著16尊著名劇作家的雕像。然而,它們的材料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質。如今取而代之的是8尊16至17世紀的著名詩人與思想家雕像,他們看起來就像是在最後一排與觀眾一起觀賞表演。
下圖載自官網
蕭邦紀念碑 與 夏日音樂會
弗里德里克·蕭邦(Fryderyk Chopin)的紀念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波蘭雕塑,也是華沙的重大精神象徵。紀念碑的興建是為了紀念鋼琴詩人蕭邦誕辰100週年(1910年),然而過程中因為戰爭因素一再耽擱,直到1926年,這座紀念碑才被安置於一座現代主義的花園中。1940年,紀念碑被納粹摧毀,重建後於1958年揭幕。
青銅紀念碑由著名藝術家、雕塑家和音樂家 Wacław Szymanowski 所設計。柳樹枝隨風傾斜,作曲家衣袂飄飄,半閉著眼睛全神貫注於大自然的聲音,他的右手舉在空中,彷彿放在一架隱形鋼琴的鍵盤上方。整個雕塑讓人想起一架巨大的豎琴,生動刻畫了鋼琴詩人蕭邦坐在垂柳下構思音樂的情景。
來到瓦津基公園的遊客,除了欣賞宮殿建築與各式花園的美景,還可以融入眾多的文化活動。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蕭邦紀念碑附近的夏季音樂會,從5月初到9月底的每個星期日都會舉行。演奏會在瓦津基公園有著悠久的傳統,深受遊客和華沙居民的喜愛。
鋼琴家在紀念碑下方彈奏著蕭邦名曲,當地人攜家帶眷,觀光客成群結隊,散坐草地上聆賞珠玉般的鋼琴樂音,同時享受夏日的美好時光。一首一首優美的旋律、一串一串動人的音符自演奏家的指尖緩緩流瀉,一曲奏罷,雷鳴般的掌聲熱烈響起,掌聲停歇琴聲再起,人們又墜入心醉神迷的情境!
揮去昨日在華沙起義博物館的戾氣和悲涼,此刻時而深情款款、時而意氣昂揚的琴聲,以及瓦津基公園悠閒的夏日時光,終令低回思緒得到舒展。穿越時空在此與蕭邦相遇,慶幸在華沙得有這段美好救贖!
浴火鳳凰 華沙老城
儘管與歐洲其他國家的首都相比,華沙的歷史相對年輕,但城市中擁有許多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的建築與紀念碑。城中的每個區域都存留了不少昔日的遺跡,尤其是二戰後得以系統性重建的華沙老城。
華沙老城區(Stare Miasto),顧名思義就是華沙這座城市中最古老的部分,擁有大量建於17至18世紀的歷史建築,如皇家城堡、城牆及聖約翰大教堂等。老城區原本只是古代波蘭人部落的一個定居點,最早的建築歷史可追溯到13~14世紀之間,在1300年左右正式被波蘭王國建設成一個真正的城市。15世紀,城市人口開始向北遷徙,逐漸形成了新城,而既有的城區則被稱為老城。今日的華沙市就是以老城區為中心往外擴建形成的。
19世紀,華沙迅速發展,老城失去商業和行政中心的地位。直到1918年,皇家城堡再次成為波蘭最高權力機構的所在地:波蘭總統及其總理府。在1930年代,在市長斯特凡·斯塔金斯基(Stefan Starzyński)的執政下,當局開始翻新老城區恢復其昔日的輝煌,然而,這些努力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告終。
華沙曾被認為是波蘭抵抗運動的中心,從二戰一開始,摧毀波蘭首都的計畫就是德國領導階層的共同意志。在紐倫堡審判期間,華沙起義時的德國軍隊指揮官Erich von dem Bach-Zelewski承認他收到了命令:「每個居民都必須被殺死,不允許有任何囚犯,華沙將被夷為平地,這樣就會為整個歐洲樹立一個令人生畏的榜樣。」華沙因此遭到納粹系統性的破壞,甚且野蠻地摧毀具有珍貴價值的歷史建築及文化史料。
今天的老城建築精心重建於1948至1953年間,當時儘可能使用原來的磚瓦於原地重建,保持了17世紀富裕商人最初興建時的模樣。看著「簇新的華沙老城」,不由得令人想起浴火鳳凰,同時對波蘭人頑強堅毅的民族性格肅然起敬!
1980年,華沙老城以「近乎完全復原13至20世紀歷史景象的傑出範例」為由,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皇家城堡 Zamek Królewski
皇家城堡坐落於華沙老城入口處的廣場東側,是波蘭的舊王宮,整座宮殿呈現巴洛克風格,自16世紀末到18世紀都是國王的住所。
在歷史上,皇家城堡曾一再受到瑞典、布蘭登堡、德國、俄國軍隊的破壞和掠奪。1791年,歐洲第一部現代憲法與世界上第二古老的國家憲法——五三憲法在此起草。1830年11月的起義失敗後,皇家城堡被沙皇作為行政中心。自1926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座宮殿作為波蘭的總統府。
二戰時期皇家城堡被納粹蓄意摧毀,戰後經過重建恢復至17世紀時的樣貌。目前作為博物館展示波蘭王室的華麗廳室與收藏。
城堡廣場 Plac Zamkowy
城堡廣場顧名思義就是在皇家城堡前的一座廣場,三角形的廣場宏偉壯麗,是現代的華沙市中心通往華沙老城的入口。
城堡廣場的正中央,矗立著一支22公尺高的西吉斯蒙德圓柱(Kolumna Zygmunta),圓柱頂端是齊格蒙特三世(瑞典稱西吉斯蒙德Sigismund)的雕像,紀念他在1596年將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首都由克拉科夫遷至華沙。
西吉斯蒙德圓柱興建於1644年,由齊格蒙特三世的兒子瓦迪斯瓦夫四世委託義大利的建築師和雕塑家設計建造。圓柱上銘記著當時身為波蘭立陶宛大公、以及瑞典國王的齊格蒙特三世的戰績。1945年石柱被攔腰炸斷,銅像雖有受損但仍保持完整,經過修復後重新豎立於新的柱子上。
紅色的皇家城堡與粉彩色系的歷史建築群圍繞著偌大的廣場,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建構出不一樣的風景,但都同樣的美麗絕倫!接連兩天進出城堡廣場,不論何時,廣場上總是遊人如織人聲鼎沸,輕易就能看出華沙老城受到遊客喜愛的程度。
聖若翰洗者聖殿總主教座堂(Bazylika archikatedralna św. Jana Chrzciciela w Warszawie),是天主教華沙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磚造哥德式風格的教堂始建於14世紀,是華沙最古老的教堂。在歷史上曾經多次重建。華沙起義時教堂被德軍摧毀,戰後按14世紀的外觀重建。
教堂裡面埋葬了許多名人,包含數任波蘭總統、馬索維亞公爵,以及波蘭最後一位國王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
老城集市廣場 Rynek Starego Miasta
老城集市廣場是華沙最古老的城市中心,也是最精華的地帶。集市廣場於華沙初創的13世紀末開始發展,直到18世紀末,此處都是整個華沙的核心。早期這裡也是華沙市政廳的所在,行會代表和商人們在此從事商業活動,長方形的廣場主要用作集市與不定期的刑場。
廣場周圍都是富有商人的住所,原來是哥德式建築,1607年大火之後改建為文藝復興風格。19世紀,華沙迅速發展,市政廳於1817年拆除,老城失去商業和行政中心的地位。二戰期間,老城集市廣場被德國軍隊有系統地摧毀。目前所見是1948至1953年間原地重建,保持了17世紀富裕商人最初興建時的模樣。
美人魚傳說與雕像
美人魚(syrenka)是華沙的象徵。無論是在代表城市的市徽中,還是在華沙的街頭巷尾,都可以找到美人魚的形象。自14世紀起,華沙就開始使用這一形象,華沙現存最古老的市徽可以追溯到1390年。1609年,城市記錄提及了一種上身是女性、手持寶劍的海怪形象。
手持寶劍與盾牌的美人魚雕像,坐落於老城集市廣場的正中央。原為銅製雕像,由康斯坦蒂·黑格爾創作於1855年。由於蓄意破壞,原雕像已被移至華沙博物館內,目前廣場上的雕像為現代鋅製複製品。此外,維斯瓦河聖十字橋附近以及卡羅街也有美人魚雕像。
華沙美人魚傳說的確切來歷不可考。最著名的一種傳說:很久以前,希臘神話中海之信使特里頓(Triton)的兩個女兒踏上了穿越海洋深處的旅程,其中一位決定留在丹麥海岸,也就是哥本哈根的港口,即現在著名的美人魚雕像;另外一位則在到達維斯瓦河口後跳入水中,後來在華沙村旁的沙灘上停下來休息,漁民們紛紛前來欣賞她的美貌,聆聽她優美的歌聲。然而,一個貪婪的商人抓住了美人魚。
另一傳說則是:有一條美人魚因為愛上華沙這座城市的守護者格里芬(Griffin),於是決定從波羅的海游到華沙,但格里芬已在抵抗瑞典入侵的戰鬥中壯烈犧牲。為了報仇雪恨,美人魚接替格里芬成為華沙的守護神以及城市的象徵。手持寶劍與盾牌的美人魚,於是演變成為華沙的市徽與象徵。
下圖載自Wikipedia
除了美人魚雕像,老城集市廣場四周圍繞著粉彩色系的美麗建築,波蘭傳統餐廳、咖啡館和商店林立。徜徉其中的當地居民與觀光客,共同營造出既熱絡又悠閒的氛圍。一座擁有傳說的城市,似乎更富於神話與詩意內涵!
華沙甕城 barbakan warszawski
華沙甕城位,是華沙歷史悠久且複雜的防禦工事中為數不多的遺跡之一。甕城始建於1540年,二戰期間大部分被毀,戰後按照17世紀版畫資料重建。華沙甕城是波蘭第二大甕城,最大的是克拉科夫甕城。銜接新城區與老城區的華沙甕城,在昔日是防禦崗哨,現今則作為華沙博物館的一部分。
下圖載自 Wikipedia
華沙甕城屬於防禦城牆的一部分。城牆一共有兩道防線,第一道大約建於13世紀,15世紀時建立第二道防線,但這些都在二戰時被摧毀。目前所見的城牆都是1950年後重建的,可供行人通行。
華沙老城區的街道兩側櫛比鱗次都是中世紀建築,喜歡中世紀風貌,喜歡走在鵝卵石街道,喜歡古老的時空氛圍...,美麗的華沙老城區,是整個華沙市區中最令我喜歡的地方!
瑪麗·居禮博物館 Maria Skłodowska-Curie Museum
瑪麗·居禮即是我們所熟知的居禮夫人。她1867年出生於波蘭華沙,1891年起至法國巴黎求學並從事科學研究。其成就包括發明了分離放射性同位素的技術,以及發現釙(Po,以故鄉Polska命名)和鐳(Ra)兩種新元素。1903年她和丈夫皮耶·居禮及亨利·貝克勒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又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並且是在兩個不同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人。
1967年,位於華沙新城區的瑪麗·居禮故居被改建為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居里夫人出生且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展出她的生平、個人用品及工作環境。
波蘭國會 眾議院參訪
2024/08/14
帶團的Emilia老師擁有深厚的波蘭語文造詣,除了在大學擔任教職,同時負責總統府及政府部門的波蘭語即席翻譯工作。因此之故,結識了波蘭國會議員,造福我們在這趟波蘭旅遊行程中有機會參訪波蘭國會,完全是不同於一般旅遊團的特別經歷。
波蘭共和國眾議院(Sejm Rzeczypospolitej Polskiej),通稱為「Sejm」,是波蘭議會的下議院。在20世紀前,「Sejm」指的是由三大議院組成的整個波蘭議會,包括下院、上院及國王。隨著波蘭第二共和國(1918年-1939年)的建立,「Sejm」一詞開始被用於專指國會下院;而上院則被稱為「Senat」。
手持參訪證的Emilia老師
進入國會內部,首先須通過安檢。
陳列歷史文物的廳室中,這些呈現磅礡歷史場景的大型畫作,吸引Bianca從右邊看過去又從左邊看回來!
在宏偉莊嚴的波蘭眾議院聆聽專人導覽
眾議院中專屬於波蘭總統的寶座
460個席位的眾議院宏偉而壯觀
古典而潔淨的洗手間
典雅而堂皇的大廳
感謝波蘭國會安排專人為我們導覽,但說實話,Bianca聽一半、漏一半又忘了一半,心想有些知識可以事後查閱補強,當下只專注於感興趣的事物,徹底放任自己扮演闖入大觀園的劉姥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