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檀弓下【文伯之喪,敬姜不哭】
【原文】
文伯之喪,敬姜據其床而不哭,曰:「昔者吾有斯子也,吾以將為賢人也,吾未嘗以就公室。今及其死也,朋友諸臣未有出涕者,而內人皆行哭失聲。斯子也,必多曠於禮矣夫。」
【注釋】
○文伯:即公父文伯,魯國大夫,敬姜之子。
○喪:ㄙㄤ有關死者的事宜。
○敬姜:公父文伯的母親,是季康子的叔祖母。
○據:ㄐㄩˋ倚靠。
詩經˙邶風˙柏舟:「亦有兄弟,不可以據。」
戰國策˙燕策一:「馮几據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
○昔者:過去、從前。
○賢人:志行崇高,才德兼修的人。亦作「賢者」。
北周˙庾信˙道士步虛詞十首之十:「無妨隱士去,即是賢人逃。」
○吾未嘗以就公室:未嘗,不曾。公室,王室、諸侯。
○出涕:ㄔㄨ ㄊㄧˋ流淚。
左傳˙昭公二十年:「及子產卒,仲尼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
唐˙杜甫˙與嚴二郎奉禮別詩:「出涕同斜日,臨風看去塵。」
○內人:後世對人稱己妻為內人。鄭玄注:「內人,妻妾。」
○行哭:哭泣。
禮記˙檀弓下:「今及其死也,朋友諸臣未有出涕者,而內人皆行哭失聲。」
文選˙王儉˙褚淵碑文:「晏嬰既往,
○失聲:因悲傷過度以至泣不成聲。
孟子˙滕文公上:「相嚮而哭,皆失聲。」
○曠:ㄎㄨㄤˋ空缺、荒廢。如:「曠課」、「曠職」、「曠日廢時」。
孟子˙離婁上:「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唐˙韓愈˙爭臣論:「蓋孔子嘗為委吏矣,嘗為乘田矣,亦不敢曠其職。」
【翻譯】公父文伯死後辦理喪事,母親敬姜靠在床邊沒有哭,說了一段話:「當初我生了這個兒子,認為她長大將會成為一位賢人,所以我平日從來不曾隨他進出王室、諸侯的家門。等到他現在去世了,才發現他的朋友,還有朝中的臣子們都沒人為他難過流淚;但是他的妻妾卻悲傷哭泣到泣不成聲。看來我這兒子平常一定是在禮節方面多所缺失吧!」
【補充說明】
○知禮的敬姜可以要求媳婦們守禮,卻無法控制她們真能依禮而行,她們在丈夫文伯的喪禮中嚎啕;這讓敬姜發現,自己教養的兒子其實仍是「曠於禮」的。
○就春秋時代禮的要求而言,妻子死了丈夫,不但不能夜哭,更不能在人前哭得呼天搶地,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形容憔悴,憂戚滿面。因為夜哭有「思情性」(性慾)的嫌疑,而妻子為丈夫的過世哀哭,則會引人猜想死者生前不曾為在外奮鬥打拼,成天留在家中與妻子親暱,夫妻感情才會如此之好。
○敬姜以為賢人必知禮,故凡我平日出入公室,未嘗與俱,而觀其所行,蓋信其賢而知禮也。至死,而覺其曠禮,故嘆恨之。此等見識。遠在男子之上。
請參看:敬姜論勞逸《古文觀止》
http://www.sidneyluo.net/f/f03/07.htm
魯季敬姜《列女傳•母儀第一》
http://www.chungengyuan.cn/gsyz/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