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前後有關的詞語】(三)
○退前縮後:ㄊㄨㄟˋ ㄑㄧㄢˊ ㄙㄨㄛ ㄏㄡˋ猶豫不定,遲疑不前的樣子。儒林外史˙第四回:「知縣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後的不舉杯箸,知縣不解其故。」
○跋前疐後:ㄅㄚˊ ㄑㄧㄢˊ ㄓˋ ㄏㄡˋ比喻陷入困境,進退兩難。宋.陳亮《謝羅尚書啟》:「直情徑行,視毀譽如風而不恤;跋前疐後,方進退惟谷以堪驚。」=跋胡疐尾、跋前躓後。《續資治通鑒.宋理宗嘉熙元年》:其稍畏名義者,則包羞閔默而有跋前疐後之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三˙灤陽續錄五:「無事之時,望影藏匿,跋前疐後,日不聊生。」
○跋前踕後:比喻進退兩難。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羅鄴》:「而跋前踕後,絕域無聊,獨奈其命薄何?」=跋前疐後、跋胡疐尾。
=跋胡疐尾、跋前疐後。(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無事之時,望影藏匿,跋前躓後,日不聊生。
○跋前躓後:ㄅㄚˊ ㄑㄧㄢˊ ㄓˋ ㄏㄡˋ指狼向前進就踩住了自己的頸肉,向後退又會被自己的尾巴絆倒。比喻陷入困境,進退兩難。跋:踩;躓:被絆倒。《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唐˙韓愈《昌黎集‧卷十二˙進學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內外交困、左右兩難、屯邅困躓、前跋後疐、跋胡疐尾、跋前疐後、進退兩難、進退維谷、羝羊觸藩。
○狼前虎後:前門趕走狼,後門來了虎。比喻壞人接踵而來。
○遮前掩後:ㄓㄜ ㄑㄧㄢˊ ㄧㄢˇ ㄏㄡˋ有所顧慮,而不直接了當。指說話藏頭露尾,欲言又止。宋˙朱熹˙《答葉正則書》之四:「大家講究到底,大開眼看覷,大開口說話,分明去取,直截剖判,不須得如此遮前掩後,似說不說,做三日新婦子模樣,不亦快哉!」
○趨前退後:ㄑㄩ ㄑㄧㄢˊ ㄊㄨㄟˋ ㄏㄡˋ猶豫恐懼,欲進又退的樣子。元˙曾瑞˙留鞋記˙楔子:「我見他趨前退後,待言語卻又早緊低頭。」明˙無名氏˙吳起敵秦˙第二折:「你著我用意迎敵,殺的他趨前退後。」
○鞍前馬後:馬前馬後。指追隨左右。(王樹元《杜鵑山》第五場):~跟你跑,出生入死為你幹。
○通前至後:從開頭到結尾。全部,整個。=通前徹後。《平妖傳》第十一回:「先從左壁上起,將手捻定,通前至後,凡有字處,次等拂過,共一十三張。」
○通前澈後:從開頭到結尾。全部,整個。=通前徹後。
○通前徹後:從開頭到結尾。全部,整個。
○攙前落後:搶前落後,不整肅。《紅樓夢》第九九回:「賈政便也生氣,說:『往常還好,怎麼今日不齊集至此?』抬頭看那執事,卻是攙前落後。」
○瞻前忽後:ㄓㄢ ㄑㄧㄢˊ ㄏㄨ ㄏㄡˋ兼顧前後。比喻做事謹慎周密。宋˙朱熹˙答廖子晦:「雖以顏子之初,鑽高仰堅,瞻前忽後,亦是未見此物,故不得為實見耳。」
○顧前顧後:ㄍㄨˋ ㄑㄧㄢˊ ㄍㄨˋ ㄏㄡˋ1.前前後後的看。◎他朝鏡子顧前顧後,審視穿著是否得體。2.慮事周全而長遠。文明小史˙第五十回:「勞航芥氣憤頭上,也不顧前顧後,換了衣帽,急匆匆跑到洋老總公館裡。」
○瞻前顧後:ㄓㄢ ㄑㄧㄢˊ ㄍㄨˋ ㄏㄡˋ1.兼顧前後。比喻做事謹慎周密。瞻:向前看;顧:回頭看。戰國楚‧屈原《離騷》:「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漢書˙卷100˙敘傳下:「放誕之徒,緣間而起,瞻前顧後,正其終始。」紅樓夢˙第三十七回:「既開社,便要作東。雖然是個頑意兒,也要瞻前顧後,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後方大家有趣。」=顧後瞻前。2.形容做事猶豫不決,顧慮太多。朱子語類˙卷八˙總論為學之方:「且如項羽救趙,既渡,沉船破釜,持三日糧,示士必死,無還心,故能破秦。若瞻前顧後,便做不成。」=彷徨歧途、徘徊不前、狐疑不決、猶猭不決、猶豫不前、猶豫徘徊、猶疑徬徨、逡巡不前、裹足不前、趑趄不前、遲疑不決、踟躕不前、踟躕徘徊、踟躕猶豫、盤桓徘徊、舉棋不定←→鼓勇直行。◎有些事情看准了就馬上去做,不要總是瞻前顧後,畏首畏尾。
○褪前擦後:ㄊㄨㄣˋ ㄑㄧㄢˊ ㄘㄚ ㄏㄡˋ從前面退下來又碰到後面的。形容人驚恐不安的樣子。明˙馮惟敏˙僧尼共犯˙第三折:「怕的是嚴城夜禁天街淨,響噹噹喝號提鈴,諕的我褪前擦後不敢行。」
○攔前斷後:ㄌㄢˊ ㄑㄧㄢˊ ㄉㄨㄢˋ ㄏㄡˋ原指宋代皇帝御駕出巡時,攔前斷後的使者。見元˙周密˙武林舊事˙卷一˙四孟駕出。後形容人言語果斷明白,詳細周備。◎這人說話攔前斷後,讓你沒有轉圜餘地。
○驢前馬後:ㄌㄩˊ ㄑㄧㄢˊ ㄇㄚˇ ㄏㄡˋ官員出行時跟隨在前後的衙役差卒。亦可指身分卑下,聽人使喚的人。比喻一切受人支配。宋‧釋道元《景德傳燈錄》:「今時人例皆如此,只是認驢前馬後,將為自己,佛法平沈此之是也。」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二折:「小人是個驢前馬後之人,怎敢認義那壁秀才也。」
○懲前毖後:ㄔㄥˊ ㄑㄧㄢˊ ㄅㄧˋ ㄏㄡˋ語本詩經˙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以從前的過失為教訓,戒慎不再犯錯。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錯誤,吸取教訓,使以後謹慎些,不致再犯。懲:警戒;毖:謹慎。《詩經‧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清史稿˙卷一三一˙兵志二:「同治中興以後,疆臣列帥,懲前毖後,漸改練勇巡防之制。」(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十回):唐總理懲前毖後,實不欲再當此任,只是需款甚急,又不好不硬著頭皮,出去商辦。
○鑒前毖後:指把過去的錯誤引為借鑒,以後謹慎行事,避免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