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寸』為字根衍生的字
|
疛、葤、守、辱 |
|
吋、籿、村、 忖、肘、 紂、酎、狩、垨、 付、討 |
寸 |
刌 |
|
过 |
|
※寸:ㄘㄨㄣˋ(名詞)
1.量詞。計算長度的單位。公制一寸等於十公分。亦稱為「公寸」。
2.寸口的簡稱。中醫上稱距人手一寸的經脈部位。
紅樓夢˙第十回:「看得尊夫人這脈息:左寸沉數,左關沉伏,右寸細而無力,右關虛而無神。」
3.姓。如明代有寸居敬。
4.二一四部首之一。
(形容詞)
5.形容極小、極短、極少。如:「寸步不離」、「鼠目寸光」、「寸金難買寸光陰」。
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傳:「無有分寸之功,而王親拜之於廟,而禮之於廷。」
※吋:ㄘㄨㄣˋ(名詞)量詞。英寸的舊稱。一吋等於十二分之一英尺。
※籿:ㄘㄨㄣˋ量詞。計算長度的單位。為公寸(decimetre)的簡稱,即一公尺的十分之一。
※村:ㄘㄨㄣ(名詞)
1.鄉民聚居的地方。如:「鄉村」、「農村」。
宋˙陸游˙遊山西村詩:「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形容詞)
2.粗俗、愚蠢。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沒顛沒倒,勝似鬧元宵。」
(動詞)
3.頂撞,以言語羞辱人。
水滸傳˙第二回:「小官人若是不當村時,較量一棒耍子。」
※忖:ㄘㄨㄣˇ(動詞)
1.思量、揣度。如:「自忖」、「暗忖」。
詩經˙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名詞)
2.姓。如春秋時有忖乙。
○忖度:ㄘㄨㄣˇ ㄉㄨㄛˋ(1)揣測。或作「忖摸」、「忖量」。=忖測、揣測、測度。
詩經˙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2)思量、考慮。或作「忖摸」、「忖量」。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仔細忖度,不覺心痛神馳,眼中落淚。」
○忖量:ㄘㄨㄣˇ ㄌㄧㄤˋ(1)思考、考慮。或作「忖摸」、「忖量」。=思量。
如:「忖量他言外之意。」
(2)揣測、猜度。或作「忖摸」、「忖度」。
○忖測:ㄘㄨㄣˇ ㄘㄜˋ猜想、推測。=忖度。
如:「他話中有話,讓人聽後平添忖測,不知到底是何居心?」
○自忖:ㄗˋ ㄘㄨㄣˇ自我忖量、思考。
紅樓夢˙第一回:「士隱心中此時自忖,這兩個人必有來歷。」
○思忖:ㄙ ㄘㄨㄣˇ考慮、思索。
五代史平話˙晉史˙卷上:「您且安心,待咱思忖則個。」
紅樓夢˙第三十三回:「賈政聽了,心下疑惑,暗暗思忖道:『素日並不與忠順府來往,為什麼今日打發人來?』」
○暗忖:ㄢˋ ㄘㄨㄣˇ暗中思量。
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周瑜謝出,暗忖曰:『孔明早已料著吳侯之心,其計畫又高我一頭。』」
紅樓夢˙第十一回:「鳳姐兒故意的把腳步放遲了些,見他去遠了,心裡暗忖道:『這纔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呢!』」
○忖前思後:ㄘㄨㄣˇ ㄑㄧㄢˊ ㄙ ㄏㄡˋ對前因後果仔細的思考斟酌。=前思後想。
如:「昨兒夜裡我忖前思後,再三斟酌,覺得只有這個辦法可行。」
○忖著勁兒:ㄘㄨㄣˇ ˙ㄓㄜ ㄐㄧㄥˋㄦ算計著力氣使用。
如:「大家別急著趕路,忖著勁兒走,免得體力透支,後繼無力。」
※刌:ㄘㄨㄣˇ割斷、切斷。
儀禮.特牲饋食禮:「離肺一,刌肺三。」
※寺:ㄙˋ(名詞)
1.古代的官舍、官署。說文解字:「寺,廷也。」如:「大理寺」、「太常寺」。
新唐書˙卷四十六˙百官志一:「其官司之別,曰省、曰臺、曰寺、曰監、曰衛、曰府,各統其屬,以分職定位。」
2.佛教的廟宇,僧人所居住的地方。如:「少林寺」、「善導寺」。
唐˙張籍˙野寺後池寄友詩:「佛寺連野水,池幽夏景清。」
3.宦官。如:「寺人」、「閹寺」。
洛陽伽藍記˙卷一˙昭儀尼寺:「太后臨朝,閽寺專寵。」
※肘:ㄓㄡˇ(名詞)
1.上下臂關節相接處可以彎曲的部位。如:「胳臂肘兒」。
左傳˙成公二年:「自始合,而矢貫余手及肘,余折以御。」
(動詞)
2.拉住肘部。
唐˙杜甫˙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詩:「高聲索果栗,欲起時被肘。」
3.以肘碰觸。
左傳˙成公二年:「從左右,皆肘之,使立於後。」
※疛:ㄓㄡˇ(又音)ㄓㄡˋ心腹病。見玉篇.疒部。
※紂:ㄓㄡˋ(名詞)
1.勒在馬臀上的皮帶。說文解字:「紂,馬緧也。」
2.人名。商朝最後一位君主,相傳是個暴君。
○紂棍:ㄓㄡˋ ㄍㄨㄣˋ繫在驢馬等尾下的橫木,兩端以繩與鞍相連,防止鞍子往前滑動。
○村紂:ㄘㄨㄣ ㄓㄡˋ粗陋。或作「村濁」、「村俗」。
元˙周文質˙鬥鵪鶉˙釋卷挑燈套紫花兒曲:「改正那村紂的馮魁,疏駁那俊雅的通叔。」
○商紂:ㄕㄤ ㄓㄡˋ商朝最後一任君王。名辛,為帝乙的兒子,史稱為「紂王」。曾平定東夷,使中原文化逐漸傳播到長江、淮河流域,奠定中國統一的規模。雖材力過人,然拒諫飾非、耽於酒色、暴斂重刑,遂導致民怨四起。周武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商者八百;戰於牧野,紂軍敗,自焚於鹿臺。
○桀紂:ㄐㄧㄝˊ ㄓㄡˋ夏桀與商紂的合稱。二人皆因無道,為商湯與周武王所滅。後用以為殘暴之君的代稱。
孟子˙離婁上:「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文選˙朱浮˙為幽州牧與彭寵書:「高論堯舜之道,不忍桀紂之性,生為世笑,死為愚鬼,不亦哀乎。」
○助紂為虐:ㄓㄨˋ ㄓㄡˋ ㄨㄟˊ ㄋㄩㄝˋ比喻協助壞人做壞事。紂,商代的暴君。亦作「助桀為虐」。=為虎作倀、為虎添翼、為虎傅翼←→疾惡如仇、為民除害。
隋˙祖君彥˙為李密檄洛州文:「達等助紂為虐,嬰城自固。」
紅樓夢˙第九回:「後又附助著薛蟠,圖些銀錢酒肉,一任薛蟠橫行霸道,他不但不去管約,反助紂為虐討好兒。」
【附】※葤:ㄓㄡˋ1.草名。見玉篇.艸部。
2.以草包物。見集韻.上聲.有韻。
3.量詞。稱以草繩綑綁器皿一束為一葤。
※酎:ㄓㄡˋ(名詞)多重加工而釀成的醇酒。說文解字:「酎,三重醇酒也。」
禮記˙月令:「天子飲酎,用禮樂。」鄭玄˙注:「酎之言醇也,謂重釀之酒也。」
○酎金:ㄓㄡˋ ㄐㄧㄣ漢時諸侯貢納朝廷,以助祭祀的錢財。
史記˙卷三十˙平準書:「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餘人。」
三國演義˙第一回:「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
○醇酎:ㄔㄨㄣˊ ㄓㄡˋ一種上等酒名,酒性濃烈。
文選˙左思˙魏都賦:「醇酎中山,流湎千日。」
宋˙辛棄疾˙粉蝶兒˙昨日春如詞:「記前時送春歸後,把春波都釀作一江醇酎。」
※守:(一)ㄕㄡˇ (二)ㄕㄡˋ
(一)ㄕㄡˇ(名詞)
1.官職、職責。
漢書˙卷三十˙藝文志:「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
元˙關漢卿˙謝天香˙第四折:「官守所拘,功名在念,豈飲酒。」
2.職官名。古代一郡的行政長官。如:「郡守」、「太守」。
3.節操、品性。如:「操守」。
禮記˙儒行:「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
4.姓。如宋代有守恭。
(動詞)
5.防衛、保護。如:「防守」、「堅守」、「駐守」。
6.保持、堅持。如:「守信」、「守節」、「守身如玉」、「墨守成規」。
7.遵行。如:「守法」、「恪守」、「遵守」、「守規律」。
8.等待。如:「守候」、「守歲」、「獨守」、「空守一夜」。
9.依賴、依傍。
水滸傳˙第十八回:「自和他父親宋太公在村中務農,守些田園過活。」
(二)ㄕㄡˋ通「狩」。
【附】※垨:(一)ㄕㄡˇ (二)ㄕㄡˋ【守】之異體。
(三)ㄓㄨˋ「坾」之異體。
1.器。見龍龕手鑑.土部。
2.塵。見玉篇.土部。
【補充】※狩:ㄕㄡˋ(動詞)1.打獵。
詩經˙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列子˙黃帝:「趙襄子率徒十萬,狩於中山。」
2.見「巡狩」條。
○巡狩:ㄒㄩㄣˊ ㄕㄡˋ舊稱天子巡行諸國。」亦作「巡守」。
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文選˙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若立辟雍封禪巡狩之儀,則幽冥而莫知其原。
○田狩:ㄊㄧㄢˊ ㄕㄡˋ冬天的圍獵。
公羊傳˙桓公四年:「公狩於郎,狩者何?田狩也。」
○冬狩:ㄉㄨㄥ ㄕㄡˋ古代帝王於冬季時舉行的狩獵。
左傳˙隱公五年:「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
三國演義˙第二十回:「古之帝王,春蒐夏苗,秋獮冬狩,四時出郊,以示武於天下。」
○狩獵:ㄕㄡˋ ㄌㄧㄝˋ利用獵具或鷹犬捕捉野生鳥獸。
如:「任意狩獵是違法的。」
○狩獵法:ㄕㄡˋ ㄌㄧㄝˋ ㄈㄚˇ利用獵具或鷹犬等捕捉野生鳥獸的相關法律。主要規定行獵人資格、行獵時間、行獵地區、處罰辦法等。
○代天巡狩:ㄉㄞˋ ㄊㄧㄢ ㄒㄩㄣˊ ㄕㄡˋ舊時巡按代替天子至各諸侯國察其政事,稱為「代天巡狩」。幼學瓊林˙卷一˙文臣類:「代天巡狩,贊稱巡按。」
※付:ㄈㄨˋ(動詞)1.授予、交給。如:「交付」、「託付」。
漢書˙卷九十二˙游俠傳˙原涉傳:「具記衣被棺木,下至飯含之物,分付諸客。」
2.支出錢財。如:「付款」、「付帳」、「繳付」。
(名詞)
3.量詞。計算成組成套物品的單位。通「副」。如:「一付眼鏡」、「兩付碗筷」。
參看:以「付」為字根衍生的字(另見)
※討:ㄊㄠˇ(動詞)
1.征伐。如:「討賊」、「東征西討」。
2.索取。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滿天討價,就地還錢。」
3.請求。如:「討教」、「討飯」、「討饒」。
4.招惹。如:「討厭」、「討人憐」、「自討苦吃」。
5.娶。如:「討老婆」。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六:「我又不是你師父討的,我怕他做甚!」
6.找。
喻世明言˙卷十五˙史弘肇龍虎君臣會:「不則一日,到西京河南府,討了個下處。」
7.研究。如:「討論」、「商討」。
※过:(一)ㄍㄨㄛˋ (二)ㄍㄨㄛ【過】之異體。
(一)ㄍㄨㄛˋ(動詞)
1.經、歷。
論語˙憲問:「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
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2.度。如:「過節」、「過生日」。
唐˙杜荀鶴˙亂後宿南陵廢寺寄沈明府詩:「男兒仗劍酬恩在,未肯徒然過一生。」
3.超出、超越。如:「過分」、「過期」。
論語˙公冶長:「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文選˙曹植˙白馬篇:「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
4.去。
漢˙曹操˙精列詩:「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
唐˙杜甫˙阻雨不得歸瀼西甘林詩:「三伏適已過,驕陽化為霖。」
5.死亡、逝世。如:「過世」。
文選˙曹植˙贈白馬王彪詩:「存者忽復過,亡沒身自衰。」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說是劉老爺子接了家報,老太太過了。」
6.轉移。如:「過戶」、「過帳」。
7.忍受、領受。如:「難過」、「心裡不好過。」
8.拜訪。
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傳:「臣有客在市屠中,願枉車騎過之。」
清˙魏禧˙大鐵椎傳:「(高信之)長子燦七歲,少同學,故嘗與過宋將軍。」
(副詞)
9.太、甚。如:「過獎」。
唐˙韓愈˙圬者王承福傳:「然吾有饑焉,謂其自為也過多,其為人也過少。」
紅樓夢˙第五十六回:「這是老太太過謙了!」
(名詞)
10.錯誤。如:「不貳過」、「知過能改」、「勇於改過」。
商君書˙開塞:「夫過有厚薄,則刑有輕重。」
孟子˙公孫丑下:「然則盛人且有過與?」
11.量詞。計算動作次數的單位。
晉˙陸雲˙與兄平原書:「前後讀兄文,一再過,便上口語。」
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傳˙何紹基傳:「初學顏真卿,遍臨漢、魏各碑至千百過。」
(助詞)
12.與「來」、「去」等連用,表示動作的趨向。如:「走過來」、「跳過去」。
13.用於動詞後,表示曾經或已經的意思。如:「看過」、「聽過」、「付過帳」、「吃過晚餐」。
(二)ㄍㄨㄛ(名詞)
14.(一)之又音。
15.姓。如漢代有過晏。
※辱:ㄖㄨˋ(又音)ㄖㄨˇ (名詞)
1.羞恥。說文解字:「辱,恥也。」如:「恥辱」。
左傳˙襄公十八年:「子殿國師,齊之辱也。」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2.謙辭,有承蒙之意。如:「辱臨」、「辱蒙惠顧」。
左傳˙僖公四年:「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願也。」
(副詞)
3.辜負、玷汙。如:「辱沒」、「辱命」。
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傳:「然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
(動詞)
4.羞辱。如:「喪權辱國」。
左傳˙昭公五年:「若吾以韓起為閽,以羊舌肸ㄒㄧˋ為司宮,足以辱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