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拔涉)
【跋】ㄅㄚˊ「跋」有在陸地上行走的意思;
〔拔〕ㄅㄚˊ 「拔」有拉起、除去等義。「跋涉」是走過山路、渡過河流的意思,形容路途艱苦難行,所以當用「跋」而非「拔」。
○ 跋涉
╳ 拔涉
○長途跋涉:指遠距離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遙遠,行路辛苦。跋涉:翻山越嶺、趟水過河。
○跋山涉水:翻山越嶺,趟水過河。形容走遠路的艱苦。跋山:翻過山嶺;涉水,用腳趟著水渡過大河。《詩經‧鄘風‧載馳》:「大夫跋涉,我心則憂。」《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跋山涉水,蒙犯霜露。」
○跋山涉川:形容遠道奔波之苦。=跋山涉水。
○跋涉山川:形容遠道奔波之苦。=跋山涉水。《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棄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跋履山川:形容遠道奔波之苦。=跋山涉水。《左傳.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冑,,逾越險阻,征東之諸之侯。」
○飛揚跋扈:原指意態狂豪,不愛約束。現多形容驕橫放肆,目中無人。飛揚:放縱;跋扈:蠻橫。《北史‧齊高祖紀》:「景專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飛揚跋扈志。」=驕縱恣肆、蠻橫無禮、專橫跋扈、專橫霸道、強橫霸道、恣行無忌、橫行無忌、橫行霸道、霸道橫行、氣焰囂張、肆無忌憚、目中無人。
○跋扈飛揚:指驕橫放肆。宋.王安石《辭拜相表》:「百姓以安平無事之時,而未免流離餓莩;四夷以衰弱僅存之勢,而猶能跋扈飛揚。」
○跋扈自恣:形容為所欲為,無所忌憚。《明史‧朵顏傳》:「於是長昂益跋扈自恣,東勾土蠻,西結婚白洪大,以擾諸邊。」
○專橫跋扈:專斷蠻橫,任意妄為,蠻不講理。跋扈:霸道,不講理。《後漢書‧梁冀傳》:「帝少而聰慧,知冀驕橫,嘗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將軍也。’」=飛揚跋扈、橫行無忌、橫行霸道、霸道橫行、專橫霸道、強橫霸道、蠻橫無禮、驕縱恣肆、氣焰囂張、肆無忌憚、恣行無忌、目中無人
○前跋後疐:比喻進退兩難。《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毛傳:「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進則躐其胡,退則疐其尾,進退有難。」
○跋前疐後:比喻進退兩難。=跋胡疐尾。宋.陳亮《謝羅尚書啟》:「直情徑行,視毀譽如風而不恤;跋前疐ㄓˋ後,方進退惟谷以堪驚。」
○跋胡疐尾:比喻進退兩難。《詩.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
○跋前踕後:比喻進退兩難。=跋胡疐尾。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羅鄴》:「而跋前踕後,絕域無聊,獨奈其命薄何?」一本作「跋前疐後」。
○進退跋疐:猶言進退兩難。比喻事情無法決定,因而難以行動。
○弩張劍拔:比喻雄健。=劍拔弩張。明豐道生《真賞齋賦》:「昔者周穆巡狩,至乎壇山,吉日癸巳,親題材石間,弩張劍拔,虎跳龍盤。」
○箭拔弩張:比喻形勢緊張,一觸即發。
○劍拔駑張:原形容書法筆力遒勁。後多形容氣勢逼人,或形勢緊張,一觸即發。張:弓上弦。劍拔出來了,弓張開了。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韋誕書法如龍威虎振,劍拔駑張。」=箭在弦上、披堅執銳、荷槍實彈、一觸即發、嚴陣以待、整裝待發、操戈被甲、全副武裝、千鈞一髮←→心平氣和、太平無事、銷兵洗甲。
○扛鼎拔山:拔起大山,舉起重鼎。形容力氣很大。扛:雙手舉起。《史記.項羽本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拔山扛鼎。
○拔山扛鼎:形容力氣很大。扛:雙手舉起。拔起大山,舉起重鼎。《史記‧項羽本紀》:「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拔山舉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氣勢雄偉。《秦併六國平話》卷下:「籍是時年方二十四,力敵萬夫,有拔山舉鼎之威。」
○拔山蓋世: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當代無比。蓋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史記‧項羽本紀》:「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叱吒風雲、喑噁叱吒、八面威風、威風凜凜、呼風喚雨、氣吞山河、氣吞萬里、氣沖斗牛、豪氣干雲、不可一世。
○拔山超海: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極大。北周‧庾信《擬連珠》:「經天緯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
○拔地搖山:翻動大地,搖撼山嶽。形容聲勢極大。
○拔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茫茫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孟子‧公孫丑上》:有一個宋國人,因為自己所種的稻苗未能長高,煩惱不已,最後乾脆把全部的稻苗都拔高一些。他完成工作後,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家,對家人說:“今天我真的累壞了,因為我幫助了全部的稻苗生長。”他的兒子聽後,便立刻跑到田裏看,結果所有的稻苗都枯死了。◎那種不顧學生能否接受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無異於拔苗助長。一個六、七歲的孩子,你天天逼著他熬夜練琴,這簡直是拔苗助長。=揠苗助長、欲速則不達←→循序漸進。
○拔萃出類:指高出眾人。=出類拔萃。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拔萃出群:超出一般,在眾人之上。拔:超出。萃:原謂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指聚集在一處的人或物。漢‧蔡邕《釋誨》:「曾不能拔萃出群,揚芳飛文,登天庭,序彝倫,掃六合之穢。」
○出類拔萃:超出同類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拔:超出;類:同類;萃:原為草叢生的樣子,引伸為聚集。《孟子‧公孫醜上》:「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嶄露頭角、頭角崢嶸、頭角嶄然、獨占鰲頭、卓絕之才、卓犖不凡、卓爾不群、介然不群、鶴立雞群、超群出眾、超群絕倫、超塵拔俗、超凡入聖、鋒芒畢露。
詳細目錄煩請參看:【認字識音解義】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