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新新聞) 台灣電影七大怪現象 資金都倒給侯孝賢、魏德聖、朱延平‏
2012/06/19 11:01
瀏覽152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新新聞》台灣電影怪現象 資金都給侯孝賢、魏德聖……
》文/張為竣
圖片提供/新新聞

「最近你看國片了嗎?」這幾年國片熱鬧滾滾,繼魏德聖、蔡岳勳等知名導演之外,新銳導演更如過江之鯽,紛紛推出新片,光是一到三月就有十八部國片排上首輪 戲院,台北票房更是超過二億五千萬,與九八年以前全年祇有幾百、幾千萬慘澹票房相比,現在真可說是國片繼二十幾年的「新浪潮」消退後,再次漲潮,進入全面 復甦時代。

為了顯示行政院推動文創事業的成果,新聞局還搶在熄燈前公布「電影產業旗艦計畫執行成果」報告,指出一○○年國片觀影人口是九九年的三‧一五倍;總票房市占率是九九年的二‧四倍,高成長的數字看似欣欣向榮,但這些表象看在許多電影人眼裡,卻難免心生憂慮。

點燃這波復甦應該是九七年魏德聖導演的《海角七號》,然而,四年來,國片的「懵然」復甦已讓電影圈出現許多怪現象,這些現象不僅有可能侵蝕 台灣的電影實力,對於未來的台灣電影產業發展影響也極大,在新聞局電影處甫併入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的時刻,點出這些問題更為重要。

怪現象一:補助金額少 分期撥款難救火

過去電影輔導金是導演拍片的救命錢,但現在卻是拍片的「第一桶金」,因為許多看到文創「商機」的投資人會根據拿到電影輔導金與否,來決定是 否投資,因此在補助金額固定的情況下,為了讓更多部片開拍,每部片往往祇能分到少少的金額。曾擔任《赤壁》、《天堂口》等多部大型影片監製的葉如芬提到, 雖然「一般組」的輔導金最高可以拿到兩千萬,但輔導金的總預算可能剛好是兩千萬,僧多粥少的情況下,輔導金顯得不夠用。

而且,這第一桶金還分四階段審核撥款,常常整個電影製作完成,申請者才領到六○%的輔導金,讓電影人叫苦連天。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之前文建 會對重點電影的補助。《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近期發表的文章就提到:「文建會的補助款項一直到了電影要上映了才下來,並且其中有七五○○萬是要低利償 還的借款,但政府對外宣稱補助《賽德克.巴萊》將近一億元,事實上,我們並沒有拿到那麼多錢。」顯然,政府還沾了該片的光呢。

對電影創作者來說,找錢一直是最大的困難,如果政府的補助都慢半拍,祇是折磨電影創作者而已。

怪現象二:票房獎勵錦上添花 其他補助遭排擠

為了鼓勵電影人拍出叫好又叫座的電影,政府還發出票房獎勵金,祇要達到一定的票房,就可以得到票房二○%的補助。但在《海角七號》之後,每年都有幾部國片擁有上億票房,卻因為新聞局的總預算並沒有因此增加,其他補助的預算因而被排擠。

這樣的排擠現象就出現在電影輔導金上,九九年第一梯次的電影輔導金總共發出八七五○萬,第二梯次卻祇發了四○五○萬,上下半年的數字就差了 一倍,而一○○年的輔導金預算兩個梯次都各四○○○萬,可見不但每年的預算不同,上下半年的預算也不見得相同,這讓整個制度出現不公平與不穩定性。

怪現象三:地方一窩蜂補助 行銷箝制創作

因為《海角七號》帶動墾丁的觀光人潮,讓許多縣市嗅到城市行銷的濃濃商機,因此許多縣市成立地方影委會,招攬電影人到當地拍攝電影。祇是這 些地方影委會表面上補助電影拍攝,實際上是希望帶動地方觀光,因此出現干擾電影創作的情況。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焦雄屏就批評,「地方政府以輔導產業之名 行城市行銷之實,無形中箝制電影的多元性。」一個城市不是拍在膠捲上就可以達到行銷效果,在電影中,城市地標應該具有人性、文化的意義,而不是刻意在電影 中穿插的一張「明信片」。

怪現象四:資源流向大小眼 小導演仍舊苦哈哈

李安執導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海報日前出爐,因為背景看不出台中,惹得市議員大肆批評台中市政府五千萬花得浪費。

雖然從行銷的角度來看,隱藏式行銷更有影響力,但是五千萬的補助對資金雄厚的好萊塢團隊來說是九牛一毛,但對其他負債拍片的導演來說,卻是天降甘霖的救命錢,這樣的補助邏輯是否合理?

若是攤開輔導金的補助資料,九九年侯孝賢的《聶隱娘》補助兩千萬、魏德聖的《賽德克‧巴萊》兩千五百萬、九八年蔡岳勳的《痞子英雄電影版》 兩千四百萬、九七年朱延平的《刺陵》兩千五百萬,這些知名度高的導演就囊括了大半,他們有一定的票房保證,籌錢不成問題,是否應該把補助留給更需要的團隊 呢?

怪現象五:文創基金高調投資 電影人「乾瞪眼」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政府編列一百億,透過國發基金與民間合資的十二家文創基金,藉由民間公司來投資文創產業,這樣的好康吸引包括正崴集 團郭台強成立中影創投(投資《賽德克‧巴萊》)、聯電集團名譽副董事長宣明智成立台灣文創一號(投資《愛的麵包魂》)。不過,對於這樣龐大的資金,業界似 乎「無感」。曾負責《海角七號》行銷統籌的資深電影人李亞梅直言:「我沒有看到錢啊!」

魏德聖則指出:「這些公司祇在乎商業利潤,不管創作本身。我一直無法理解,為什麼要讓不懂電影的人來告訴我,我的電影哪裡不好,劇本哪裡需要修改,值不值得被投資!」

怪現象六:人才嚴重不足 影響評審公正性

當國片的開拍數量愈來愈多,製片、編劇、演員、特殊化妝、動作指導、行銷人才都嚴重缺乏,李亞梅指出,電影產業大家都在拍片,現在必須半年前敲定工作人員,不然很容易「找不到人」。

另外,不論是電影節還是輔導金審查的評審,都必須要有一定比例的產業界人士,「但是大家都去拍電影了,運氣好一點可以找手上剛好沒案子的 人,否則就祇能邀請長期沒在拍片的長輩或影評人,但這些人對電影產業現況未必瞭解。」李亞梅就發現,曾有一年的金馬獎評審多是外省人,所以大陸片的得獎比 例非常高,而近幾年的輔導金審查,也常常發生「上半年當評審,下半年來面試」的球員兼裁判狀況。

怪現象七:文化部成立 產業人士卻一頭霧水

雖然電影處已經併入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但多位資深電影產業人士對於整併以後會出現什麼改變都一頭霧水,甚至指出近期一場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開會時,「大家都在問(電影)處長『怎麼回事』?」而未來電影補助的遊戲規則會怎麼改變?大家都感到惶恐。

可以確定的是,國片復甦後,電影輔導政策創造出一些怪現象,產業也隱藏諸多問題,如果連魏德聖都寫下:「我祇希望文化部能拿出誠意來幫助創 作者,不要讓創作者覺得自己像乞丐般,到處要錢拍電影。」這樣的字句同時,不禁讓人想問,台灣電影產業的未來是否樂觀?會不會祇是曇花一現?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318期】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