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陳蝶衣與姚莉的最後一聚----紀念「世紀詞聖」逝世一周年
2015/11/07 19:59
瀏覽30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陳蝶衣與姚莉的最後一聚----紀念「世紀詞聖」逝世一周年

2008-11-14 08:37:17         

 

(本文刊登於《明報月刊》200812月號。作者:林泉忠)


從《鳳凰于飛》、《香格里拉》到《南屏晚鐘》、《情人的眼淚》,從十里洋場的上海灘到華洋雜處的香江河畔,一代作詞名家陳蝶衣的作品聲聲入耳。陳氏於去年逝世,去世前一個月與另一位「國語時代曲」代表人物姚莉重聚,筆者有幸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

二零零七年九月一日午後,一輛從香港島亞公岩開出的的士載著曾經叱吒上海與香港時代曲樂壇三十年的「銀嗓子」姚莉及筆者一行穿過東區海底隧道,直奔新界粉嶺。四十分鐘後,車駛進了榮福中心第三座大門口,位於十一樓一隅的便是一代詞作家陳蝶衣老先生晚年的寓所。

                                   歌壇二老於「花窠」的重聚

                     
             左起為姚莉、陳蝶衣及夫人梁佩瓊。(林泉忠提供,07.9.1攝)

一代畫家張大千曾為蝶老的書房題名「花窠」,筆者也對這「花窠」感到無限的好奇。一行被陳夫人引進屋後,祗見客廳裏綴滿了各式各樣的蝴蝶工藝品,墻上有中華民國僑委會頒予這位傑出詞作家的獎狀,也有老人親筆揮毫的詩作。這裡的「花窠」並不寬敞,卻可是這位百嵗老人筆耕不輟的地方,蝶老晚年編著的三卷詩詞集《花窠詩葉》也在此完成。

四年未見「大哥」的姚莉也已年屆八十六嵗高齡,然而見到光緒末年出生的蝶老卻真如小「妹妹」見到大哥般親熱、活潑。二老那超過半個世紀的合作與情誼,恐怕不是局外人可以輕易領悟的。

早在四十年代的已經享譽上海文藝界的陳蝶衣與作曲家姚敏、歌手姚莉兄妹分別於一九五二年南下香港。翌年,南遷的百代唱片公司在香港重張旗鼓,三人得以重回樂壇。一九五六年由陳蝶衣編劇、作詞、姚敏作曲、姚莉主唱的歌唱片《桃花江》大獲成功,其後合作無數,成爲締造香港五、六十年代「港派時代曲」黃金時代的「鐵三角」。

             

                  電影《桃花江》(香港,1956年)

 

被筆者問及最欣賞的歌手,滿口滬腔的蝶老毫不猶豫地直指身旁的「姚莉」,並非因爲合作最多之故,而是「歌唱得最好」。席間,興之所至的蝶老還唱起他與姚氏兄妹的得意之作《春風吻上我的臉》(1956),這可是頭一回聼蝶老開金口,而旁邊的姚莉姐也樂得開懷。自從一年前伴隨著「銀嗓子」六十載的丈夫黃先生去世後,還真沒見過姚莉姐如此這般開心過。                          

當歌至「春天裏處處花爭妍,別讓那花謝一年又一年……」時,筆者不禁想起一九八七年蝶老獲香港電台第十屆「十大中文金曲」評審會頒予最高榮譽「金針獎」的頒獎台上,眾歌星與受邀上台的姚莉姐合唱了這首傳世名曲。想到當時台上領唱的晚輩歌手梅艷芳與陳百強已過早地分別離開了舞台,而眼前的這兩位第一代中國流行曲歌壇前輩仍健康活潑,真慶幸能有如此機會見證這幕「活的歷史」時刻。

             

             姚莉《春風吻上我的臉》(香港,1956

            馳騁滬港的「世紀詞聖」

 

然而,長壽之神並不眷顧每一位天才。一九五、六十年代國語時代曲最偉大的作曲家、「鐵三角」之一的姚敏早已辭世四十年。姚敏的英年早逝,導致詞作家陳蝶衣從此封筆,姚莉也結束了歌手生涯。當被筆者問及如何評價姚敏時,略顯耳背的蝶老親筆寫下了「作曲聖手」四個大字。

且聽「詞聖」娓娓道來……,半個多世紀前,每天與「曲聖」在尖沙咀格蘭咖啡館即興創作的光景,又一幕一幕地呈現在老人家眼前。兩人的合作天衣無縫,有時「一個星期下來就能寫出十首歌」。不過,也有慢工出細貨的時候,像懷念留在上海的孩子而寄情於歌詞的《我有一段情》就「前前後後推敲了整整十天」。


《我有一段情》(吳鶯音,香港)   《香格里拉》(歐陽飛鶯原唱,上海)   《鳳凰于飛》(周璇原唱,上海)

說到「詞聖」與「曲聖」的邂逅,還得追溯到一九四五年的上海灘上。當時已在報界漸露頭角的陳蝶衣受方沛霖導演的邀請,為電影《鳳凰于飛》(原名《傾國傾城》,因陳提議而更名)的插曲作詞,從而踏入歌壇。該電影插曲之一的《合家歡》就是陳蝶衣與姚敏初期合作的作品。歌詞中的「走遍了萬水千山,嘗盡了苦辣甜酸」,隱喻抗戰,與同由周璇演繹的主題曲《鳳凰于飛》(1945)一脈相承,後者更是蝶老最滿意的作品。此外,上海時期蝶老的另一首名曲《香格里拉》(1946)也隱喻抗戰勝利,這就是蝶老所說的「作詞要合乎時代、合乎需要」。

數以千的蝶老作品中多以情歌爲主,尤其是香港時期的作品,《情人的眼淚》(1958) 、《南屏晚鐘》(1960) 、《我的心裡沒有他》(1960)等皆為當年膾炙人口的代表作。  

《情人的眼淚》(潘秀瓊,香港)      《南屏晚鐘》(崔萍,香港)      《我的心裏沒有他》(靜婷,香港)

「愛」是人類永不消逝的主題,蝶老也曾說過他「推崇的是愛,追求的是美」。然而如何才能寫出像「一顆顆眼淚都是愛,都是愛……」如此蕩氣迴腸的傳世好歌呢?蝶老說「必需有情,始可寫歌……    

在拜訪蝶老後,筆者北上前往北大講學,未料於清華南路路口的出租車上遺失了筆記型電腦。在丟失的許多文件資料中,最爲遺憾的莫過於訪問蝶老當天拍下的錄影檔案,其中還包括蝶老與姚莉姐最後一次歡歌的珍貴片段。其後筆者回到日本,不久即傳來蝶老辭世的消息。更讓人惋惜的是當天招待我等的陳夫人梁佩瓊女士也在八個月後隨蝶遠去。

如今粉嶺榮福中心的「花窠」已蝶去窠空,然而「世紀詞聖」留下的無數名曲,無疑仍將在新的世紀、在華人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繼續流傳下去。          

                     

                                《海上尋夢陳蝶衣作品音樂會》(「澳門國際音樂節」,任晨鳴攝,2002.10.3

             
                                                                    陳蝶衣先生追思會特刊

〈陳蝶衣簡介〉

原名陳元棟,筆名陳滌夷、陳蝶衣、玉鴛生、狄意、陳式、方忭、辛夷、葉緣、梁佩瓊(取自夫人名)等,號逋客,江蘇常州武進人,中國著名出版家、詞作家、詩人。十五歲入上海《新聞報》做抄寫員,後逐漸升為編輯。一九三三年獨立出版《明星日報》,發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眾參與的選美活動——﹁電影皇后選舉大會﹂。一九四一年,參與創辦《萬象》雜誌,並出任首任主編。一九五二年移居香港,作詞三千多首,一九八七年獲香港電台頒發第十屆十大中文金曲金針獎。一九九六年獲香港創作人協會終身成就獎。二〇〇七年十月十四日在香港逝世,終年九十九歲。

           泉忠筆於二零零八年十月十四日於麻省劍橋寓所

                       (本文刊登於《明報月刊》200812月號)

         

          

                 

全站分類:休閒生活 音樂
自訂分類:不分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