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
Lietuvos)
立陶宛共和國 Lietuvos Respublika(立陶宛語) | |||||
---|---|---|---|---|---|
通稱:立陶宛 | |||||
| |||||
國家格言:Tautos jėga vienybėje!(立陶宛語) 「民族的力量源於團結」 | |||||
國歌:《立陶宛,我的祖國》
| |||||
![]() | |||||
自然地理(實際管轄區) | |||||
| |||||
首都 | 維爾紐斯 | ||||
最大城市 | 維爾紐斯 | ||||
海岸線 | 90公里 | ||||
時區 | EET,UTC+2 (夏時制:UTC+3) | ||||
人民生活 | |||||
人口 |
以下資訊是以2014年估計 | ||||
官方語言 | 立陶宛語 | ||||
官方文字 | 立陶宛語 | ||||
民族 | |||||
主要節日 | |||||
政治文化 | |||||
國家政權 | 立陶宛議會 | ||||
政治體制 | 議會制[2][3] | ||||
國家領袖 | |||||
經濟實力 | |||||
| |||||
| |||||
| |||||
中央銀行 | 立陶宛銀行 | ||||
貨幣單位 | 歐元(EUR,€) | ||||
其他資料 | |||||
國家代碼 | LTU | ||||
國際域名縮寫 | .lt | ||||
國際電話區號 | +370 |
立陶宛共和國(立陶宛語:Lietuvos Respublika),簡稱為立陶宛(i/ˌlɪθjuːˈeɪniə/; 立陶宛語:Lietuva; [ˈlʲɛtʲʊvaː]),位於東北歐[6],是波羅的海三國之一,北接拉脫維亞,東南接白俄羅斯,南接波蘭,西南接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州,西濱波羅的海,首都維爾紐斯。它是歐盟、北約、申根公約及多個國際組織的成員。
立陶宛是歷史古國,與俄羅斯一直在北歐及東歐爭雄。昔日曾經與波蘭合邦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後來成為沙俄附庸國並最終遭吞併。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獨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史達林領導下的蘇聯吞併,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再次獨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其獨立。2004年5月1日,立陶宛正式加入歐盟。2015年1月1日,立陶宛正式成為歐元區第19個成員國。
歷史
立陶宛人屬遠古印歐語系的一支,於公元前即已來到波羅的海沿岸定居。12世紀起受日耳曼人侵略。1240年立陶宛大公國成立。
1370年波蘭王室絕嗣,1386年波蘭公主海德維希嫁給立陶宛大公約蓋拉,兩國的結合使國力倍增成為歐洲大國。1569年依據盧布林條約正式合併,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由於對外長期戰爭,加上國內動亂不止,國力迅速衰退,最終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為俄羅斯、普魯士及奧地利的三次瓜分後滅亡。立陶宛大公國的領土,自此成為沙俄版圖的一部份。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立陶宛被德意志帝國佔領。1917年俄國接連爆發二月革命及十月革命,最後由列寧主導成立蘇維埃政權。1918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獨立。
1939年德蘇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立陶宛被劃入蘇聯勢力範圍,1940年6月14日,即德軍進入巴黎的當天,蘇聯稱立陶宛政府「破壞《蘇立互助條約》」,「進行反蘇活動」,要求「馬上逮捕挑釁禍首」,保證蘇軍在立陶宛境內自由通行,在戰略要地駐軍,立陶宛被迫應允,蘇軍遂於15日進駐立陶宛[7] 。1941年德蘇戰事爆發,德軍跨出東普魯士,迅速佔領立陶宛。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立陶宛被蘇聯吞併。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獨立,直到1991年9月6日蘇聯才承認其獨立。
2004年5月1日,立陶宛正式加入歐盟。2015年1月1日,立陶宛正式成為歐元區第19個成員國。
2006年5月30日,阿達姆庫斯總統對來自勞動黨的兩名涉嫌腐敗的部長表示不信任,勞動黨因此於5月31日宣布退出執政聯盟。6月1日,總理布拉藻斯卡斯向總統遞交辭呈並獲批准。擔任財政部長的巴爾齊蒂斯被阿達姆庫斯任命為代總理[8]。
政治
立陶宛政制為議會內閣制,總統由全民直選產生,任期5年,最多可任兩屆。凡年齡在40歲以上,且居住滿3年以上者,均可參選總統。
若總統未能履行其職務時,由國會議長代理。
總理由總統提名,經國會同意任命。
國會稱為塞瑪斯(Seimas),141席,任期4年,其中71席由人民選出,70席由政黨得票比率分配。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立陶宛全國劃分為10個縣,44個區,92個市,22個鎮。
地理
面積:6.5萬平方公里。地理位置及特徵:位於波羅的海東岸,與下列國家有共同邊界 - 拉脫維亞(610公里)、白俄羅斯(724公里)、波蘭(110公里)、俄國加里寧格勒州(303公里);海岸線長99公里。除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外,尚有西部不大的丘陵及東南部的高地。森林覆蓋率為25%;約3000個大小湖泊;最長的河流-尼曼河。
立陶宛極端溫度(°C)
| ||||||||||||
月份
|
一月
|
二月
|
三月
|
四月
|
五月
|
六月
|
七月
|
八月
|
九月
|
十月
|
十一月
|
十二月
|
最高溫度
|
+12.6
|
+16.5
|
+21.8
|
+28.8
|
+34.0
|
+35
|
+37.5
|
+36
|
+32
|
+26
|
+18.5
|
+15.6
|
最低溫度
|
-40.5
|
-42.9
|
-37.5
|
-23.0
|
-6.8
|
-2.8
|
+0.9
|
-2.9
|
-6.3
|
-19.5
|
-23
|
-34
|
經濟


- 2015年1月1日起,使用歐元。
- 國內有3個自由經濟區:考納斯、克萊佩達和希奧利艾。
- 有歐洲標準的公路網,4個國際機場,不凍港(東波羅的海岸)和該地區第一個衛星通訊系統。
- 盛產琥珀,有少量的粘土、砂石、石灰、石膏、泥炭、鐵礦石、磷灰石及石油,所需石油和天然氣靠進口。西部沿海地區發現有少量石油和天然氣資源,但儲量尚未探明。
- 森林面積197.5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0%以上。多野生動物,有60多種哺乳動物、300多種鳥類和50多種魚類。
- 工業是立陶宛的支柱產業,主要由礦業及採石業、加工製造業以及能源工業3大部門組成。工業門類比較齊全,以食品、木材加工、紡織、化工等為主,機械製造、化工、石油化工、電子工業、金屬加工工業等發展迅速,生產的高精度工具機、儀表、電子計算機等產品行銷全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
- 首都維爾紐斯是全國工業中心,全市工業產值占立陶宛工業總產值的2/3以上。
- 農業以水平較高的畜牧業為主,占農產品產值的90%以上。農作物有亞麻、馬鈴薯、甜菜和各種蔬菜,穀物產量很低。
人口[立陶宛總人口為298.8(2012年9月)萬,其中立陶宛族人占84.2%,波蘭族人占6.6%、俄羅斯族人占5.8%、白俄羅斯族占1.2%。
主要的宗教為羅馬天主教,不過也有少數地區信仰東正教、新教或猶太教。有部分人口是立陶宛韃靼人,是脫脫迷失被帖木兒打敗時,被立陶宛大公收留而形成。有15000人,多是穆斯林。
世界之最
立陶宛曾經是世界上核能發電占全國總發電比例最高的國家。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統計,截至2002年底,立陶宛的核能發電在全國總發電比例中占到了80.1%。不過在2009年12月31日最後一個小時前,立陶宛關閉了其最後一座伊格納利納核電站,其境內二個核電站分別於2004年及2009年先後關閉,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完全脫離核電的國家,這是由於立陶宛要加入歐盟條件之一;為此尋找新的替代能源非常重要,立陶宛計畫將興建一座天然氣發電廠,預計在2013年以前完工,不過它還是無法滿足現有用電需求,仍得從俄羅斯、愛沙尼亞、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等國家採購能源,彌補用電缺口。 [9]
立陶宛目前是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但如果把地區也算進去的話,則自殺率僅次於丹麥所屬的格陵蘭島[10]。
文化
體育
該國主要體育活動為籃球。立陶宛國家男子籃球隊現世界排名第3位。作為一支歐洲勁旅,曾經三次獲得歐洲錦標賽冠軍,曾四次參加奧運會男籃比賽,三次獲得銅牌。中國男籃前主教練尤納斯也是立陶宛人。立陶宛隊中曾湧現出克萊扎、馬奇揚斯卡斯和桑蓋拉等NBA球星。作為老牌的歐洲勁旅,立陶宛男籃秉承了傳統的歐洲實用派打法,同樣以整體打法為特點。隊員技術嫻熟、配合意識良好並善於打硬仗。[11]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