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年輕夫妻
為什麼對子女會百般忍耐逆來順受?
為什麼對父母會忍耐有限出言頂撞?
因為他們都是被寵出來。
孫子不乖兒子拿起棍子準備抽打,被阿公看到一手搶過來,口中碎碎唸小孩子不懂事用講的就好何必動手打,並在兒子身上打了一下。兒子問阿公為什麼你可以打我,我不能打他?阿公說因為你不懂事打孫子,你是我兒子我是你爸爸,教訓你有什麼不對。
阿公可以打兒子,爸爸不能打孫子,看似笑話但卻常發生在三代同堂的世界,阿公爸爸都沒錯,因為人在不同立場會用不同心態思考與處理事務,這也是為何道家一再強調需學習黑白是非要分明,看似簡單卻是一門相當難修的課,阿公、爸爸、孫子三人全無利益關係,僅單純管教問題尚且黑白混淆,人與人之間若逢利益衝突心焉會不偏。
昨言律法問題,這本律法養活無數法律人,懲治無數作奸犯科者,它是一本真法也是一本魔法,有人研讀它成為人格者,有人研讀它成為魔鬼的化身,同一本書卻讀出多重人格,有人遵守它,有人善用它,有人巧用它,一樣文字為何會讀出不同人格?因為人生價值觀不同。
價值觀是相當抽象名詞,蘇東坡曾言【不可居無竹,不可食無肉,不可行無車】,他認為人生苦短不需虐待自己,明朝海瑞當官一生清廉,常穿布袍並命老僕栽種蔬菜作為佐飯之用,站在蘇東坡角度看海瑞他會認為海瑞太苛薄自己,站在海瑞角度看蘇東坡他會認為蘇東坡太奢華。
價值觀會形成人際關係的磁場,蘇東坡與海瑞若生存在同一年代,他們不會成為摯友,生活價值觀的磁場會讓兩人相排斥,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是這道理,猶如研讀律法的法律人,有的律師不管原告或被告對錯,只要你有能力出錢,錯的也會想辦法辯成對,有的律師堅持人格尊嚴依對錯論法,需為違法亂紀的被告編造謊言的錢不賺,這兩類律師他們永遠不會是知心好友,因為錢與人格是無法劃上等號。
愛利者認為錢是王道,惜名者認為良心是王道,此問題又回歸太極黑白兩儀問題,黑與白永遠是對立,所以愛利者與惜名者觀念永遠是對立,愛利者認為良心不值錢,惜名者認為活的心安最實在。
我師父常言世間無對錯,為人心安就好,但緣份如果是建立在利字上,以利論緣生緣滅,祂倒喜歡孤獨過一生會比較自由自在,祂喜歡以良心為王道。
寫于二○一四年六月十七日星期二晨12:00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