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Rachel 敘述在她的演講經驗中,有時會遇到聽眾只有小貓兩三隻的情況,觀眾不踴躍確實會影響演講者的心情,讓人感到沮喪;
但累積豐富的經驗之後,讓她漸漸懂得調適自己的思緒和態度,她越來越能夠坦然面對,用樂觀、積極、開朗的態度,依舊把她要傳達的訊息全部講完,不因聽眾人數稀少而影響心情或演講的品質。
Rachel不愧是經驗豐富的演講者,也是有職業道德的工作者。
不管是一個人或是一百個人,只要有“人”出席,這個“人”就必需得到同樣的待遇和訊息,不可因為人少而偷工減料。
對於Rachel的工作態度我給予肯定及喝采!
看完Rachel的文章後,我的腦海不知不覺的閃過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故事,
這故事蘊藏著不一樣的哲理,值得深思﹕
有一個牧師要到偏遠的鄉下去講道,他準備了很多的題材和講義要對當地人傳述聖經的道理。
到了現場,才發現只有一個老農夫孤孤單單的坐在最後一排。
雖然有點氣餒,但牧師想﹕既然來了,既然準備得這麼豐富,我還是照原訂計劃,把該說的,想說的,全部說出來。
就算面對一個聽眾,牧師依然很認真的,聲嘶力竭的講道,而老農夫聽到一半就已呼呼大睡了,等牧師講完,把農夫搖醒,很謙虛的對農夫說﹕
「是否我的講道不精彩,讓您感到很沉悶?」
農夫說﹕
「我不懂什麼深奧的道理啦!我只知道,當我滿載一車的飼料要去餵馬時,我會看多少馬匹就給多少飼料,而不會看到只有一匹馬,也把整車的飼料都倒下去,那會消化不良的!」
這故事乍聽之下,似乎也在表達某種哲理,要 “因人制宜”或“因材施教”嗎?
老農要表達的是﹕“演講者應該看聽眾的程度和數量,加以調整修飾,而不是一古腦兒,不分對象,把既有的講義傾瀉而下!我老農一人是吸收不了的。”
我看了文章後想到這個故事,並不表示這兩個故事或經驗是對等的,最起碼這兩者的區別是﹕
Rachel 和牧師的工作對象是人,所給的是精神食糧;而老農的工作對象是畜生,要給的是糧草。
我認為Rachel的工作態度是正面積極的;而老農的“有多少馬匹餵多少飼料”也是有道理的!
僅與大家分享這個有趣的故事!
引用文章﹕一個人我也認真地講
- 7樓. ef2009/11/14 17:29用聽者的語言溝通
真有哲理的分享...
也許演講者或是傳道者給的是份信念,
是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吧!
不過若能學著用更彈性的角度去面對事物
可能會擁有更不一樣的感受
這二個故事讓我有一個更不一樣的想法
就是演講不該因人數多寡而影響內容
但是卻必須要因人的不同而區隔內容
對象才是最重要的
像對農夫的傳道,若能試著用農夫熟識的語言(接受的方式)
則農夫的接受度必會大大提昇....
我們總是用自己習慣的語言去做溝通
但卻效果不彰...
但若能採取聽者的語言去溝通
則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小小淺見,讓您見笑了...
從分享開始,我們的世界將大不同...
從自己開始,用熱忱感染這個世界...
- 6樓. 黃冠軍2009/11/13 14:24因材施教
不同階層的聽眾,應有不同的講法。 - 5樓. 汪小小2009/11/13 13:01對吼~我怎會在這裡講喔一一
"會封殺王力宏的女生只有蔡依凌"; 她的心聲就是: "我蔡依凌才應該當你王力宏的女朋友".
感覺很差喔!!! 我也是這麼覺得.
idiot/jerk/ MANIACS==>
- 4樓. 甜水窩蜂鳥2009/11/12 05:07對牛彈琴
對牛彈琴,可能不是牛的問題,而是彈琴的人不知牛想聽啥!
人與人的溝通,內容,常常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否切合對方的心意,把想要傳達的訊息做最有效率的傳遞.同樣一個主題,同樣一篇演講稿,因為對象的不一樣,或是人數的多寡不一,聰明的演說者會適時調整,讓他的演講生色.
有些人學富五車,卻不見得能當個很好的教授或是演講人,缺的可能是那根開啟別人心門的鑰匙.
對牛彈琴,可能不是牛的問題,而是彈琴的人不知牛想聽啥!
妳說得很對,我也是這樣想,一個成功的演說家必須先了解演講的對象是什麼程度和背景,他們需要的是什麼?然後設計一個適合的講稿和方式,這才能被接受。
一成不變,不懂得變通的演講者遲早會被淘汰。
花露露 (邀舞~ 韋伯) 於 2009/11/12 12:56回覆 - 3樓.2009/11/11 23:56我若是聽眾,我期待主講者給更多
至少我們是有心要聽講的,若只因為少人就減少精彩度,那對去的人真的很
不公平喔,也許可以採用不同的演講方式,但精彩度要更優才是呀
雖此故事不適合用在演講,但倒提醒我們凡事要懂得變通啦用在演講這件事也是恰當的。有智慧的演講者,其內容應該根據對方的背景、年齡、行業來調整,如果“以不變應萬變”,那就不是很有能力的演說家了。 花露露 (邀舞~ 韋伯) 於 2009/11/12 12:52回覆 - 2樓. 杍晴2009/11/11 12:05深富哲理
長久以來,我深信:孔子"因材施教"的說法,看了這篇文章,感覺有更深的領悟! - 1樓. 心理師Rachel2009/11/11 07:47真有趣的故事
這個故事真有趣啊!而且還非常貼切呢!我很喜歡。
我不但不覺得有什麼「冒犯」,反而很高興有人提醒我這個重要的道理。謝謝姨婆為了跟我說明這個道理而寫了這樣長的一篇「回應」。這就是最珍貴的「以文會友」啊!
我要很自豪地說,關於我的演講,我最滿意的就是:我很重視與台下聽眾的互動,時時拋問題給大家,重視每一個人的反應,讓每個人有機會發聲(這一點當人數較多時比較不容易),甚至,小到連聽眾的肢體語言我都會給予回饋(feedback)呢!
例如:當我講到某個部分,有人皺起眉頭或笑得很古怪,我會笑著對著她說:「噫?你怎麼啦?你笑得很詭異喔!」通常,聽眾會很開心受到重視,馬上會把想法說出來,我就有機會做更多的解釋或延伸的說明。你知道,掌握全場的氣氛並不容易,但我已經漸漸做得很熟練了。
你放心,我絕不是那個會把全部食料倒下去「餵馬」的農夫或牧師。否則,我又怎麼能夠擁有還不錯的口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