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2008/04/01 06:39
瀏覽53,881
迴響3
推薦6
引用0

孟子離婁章句上第23章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意思是說,人最容易患的毛病,就是在於喜歡當別人的老師;因為自覺可以當老師的話,就容易自足,不思精益求精。

什麼時候「覺得」自己對,什麼時候就發現自己錯了。這好像是一種「有無相生」的表述問題。

或許孟子這麼說,有特定的時空背景。因為他不只是針對老師這個職業來說,畢竟是「『人』之患」。只是,「好為人師」到底是好是患?

「好為人師」還是「好管閒事」?

有一次,剛學拿到駕照的妹妹載我們去兜風;因為不常開,所以她老公坐在旁邊指導她開車。不過好笑的是坐在後座的我,用力地解釋她老公的意思,想要教她怎麼開。

可是我並沒有拿到駕照,更沒有握過方向盤。

當然倒不是因為自己懂很多才去「教」她開車,只是很直覺地看到別人有困難就想幫。

「好為人師」是不是一種雞婆?那麼雞婆是一種好事還是壞事?這也許是一種弔詭。人家開口求助,當然義不容辭;但是如果人家沒開口求助,是不是就不用救他?就像有人想死,是不是可以不要救?因為必須「教」他生命的重要。

我記得小時候我妹體育課要考後滾翻,我是會翻,但是我做給她看沒有用,就只好用自己的想法教她怎麼做:腳要怎麼用力、手要放什麼角度。

她居然成功了。

什麼時候該教,什麼時候該助人一臂之力,拿捏的尺度對我來說,並不容易。因為那種該死的想幫人的心情,常常在看到對方快走錯而提醒他時,被潑了一臉冷水。

也許不該剝奪人家學習的機會。

在伸手「求助」而被拒絕和伸手「援助」而被拒絕之間,或許問題不在伸不伸手、求助或援助,而是「say no(拒絕)」這件事。所以能伸手求助的時候,就不要因為面子問題而猶豫,孔子也是「入太廟、每事問」;而能伸手援助的時候,也不要怕受傷而退縮,畢竟「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雖然我必須承認,接受「拒絕」是一種修練。

那麼「師」之所患,會不會在「好為人師」?

也許這是一種對老師的高道德要求。因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必須」教同樣的東西。要求老師要精益求精?教深了,學生鴨子聽雷;教太多,學生消化不良。

我很佩服那些能同樣課程教一、二十年的老師。雖然孟子覺得「好為人師」會因為「不求精進」而成為問題,但是對學生來說(至少自己身為學生時覺得),老師已經沉澱出某些知識中最好的想法。

或許認為「『師』之所患,在好為人師」就是思考上的謬誤。當老師讓人覺得「好為人師」時,其實並不是尊敬他是老師才這樣要求,而是把老師拉回「人」這個層次。

那麼老師不是人?我想起了「白馬非馬」的論述:既然做什麼要像什麼,那不做什麼的時候,是不是可以不像什麼?老師下課之後,還有沒有義務做「老師」這個工作?並沒有任何法規規定,老師有義務在下課後還去教學生做人的道理或是幫學生做課後輔導,但是想幫助學生的心情卻是大部分老師的選擇。

當孟子說出「人之所患,在好為人師」時,是不是一種「好為人師」?還是,我利用了「白馬非馬」的謬誤,把他勸人精益求精的心情踐踏在地?

這些所謂的「經典(canon)」在大陸學術界掀起一番新舊詮釋的論戰,就像我重新思考孟子的話一樣,雖然有些被認為不合時代潮流,但是若重新思考那些文字原本的意義,也許背後的價值觀,會是歷久彌新的。

也許變的不是那些文字或精神,變的是人的思考。

所以在「人之所患,在好為人師」之前,還得先想想,到底是患不精進,還是患好人師。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時事評論 教育文化
自訂分類:散文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3) :
3樓. 路人甲
2013/03/01 12:21

有些事用對地方是名言,用錯地方就要鬧笑話了

鬧笑話倒也無傷大雅,但是有什事卻不是笑笑就算了..

這句話的意思我想大家都很清楚,但是卻常常亂用而顯示出自己的無知

它的本意在於自省,從語意中可以得知,所指的人之患應是己之患,也就是

在提醒自己不要犯這個毛病的意思,那是什麼毛病呢?好為人師是毛病嗎?

就某個方面來看..為人師倒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畢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師"並不是指天地君親師的"師",而是值得效法的地方,值得學習的事

當然引申為師者倒也沒什麼不對,像值得學習的人學習值得學習之處,並無不妥

那為何好為人師是一個毛病呢? 問題出在好為..而非人師,這個好同喜好,就是喜歡的意思

但是好為人師就是喜歡當人家的老師嗎?其實不然,就如上述,既然三人行必有我師,那麼如果

真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不管是正面或負面皆能成為參考,好的地方可以學習,不好的地方可以當作借鏡避免去做,這都是師法,那為何好為人師是毛病呢?

其實就出在於好為人師有種強迫推銷的感覺,也就是所謂的執著,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觀念

的意思,原本為人師並沒什麼大不了,但是如果是強迫就是另一回事了,正所謂強加的善意其實跟惡意是沒兩樣的,正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也不想被人這麼對待,更何況是拿此來對人,但是人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忘了這件事,老是愛用自己的角度來觀察然後擅自的加諸投射在別人身上,要別人也接受自己的道理,這就是好為人師的毛病..

問題並不在於教導這類的師者的工作,而是強加於人的觀念,所以說用這麼謙虛的比喻或許是適得其反,但是卻又有點字字銖璣的感覺,而它的本意也是告誡自己不要太"多管閒事",以為自己足以當別人的老師那樣,自得其滿,而忘了自我精進

但是一些不入流的讀書人就老愛斷章取義,動不動就罵人"好為人師",用這句話來當作對自己有意見的人的擋箭牌,還沾沾自喜自以為能讓人無話可說,卻不知已經犯了可笑的錯誤,首先這句話並非針對別人,而是用來律己,因為只要一說出去就像拿石頭砸自己的腳一樣,在罵人之前先把自己也罵進去,若別人真是多事,自己卻又少事了嗎?

再者又突顯自己的不受教,就連聖賢都能不恥下問虛心求教了,那不如聖賢的自己又有什麼資格不受教?這豈不是自以為自己遠高於聖賢者而生的傲慢,或者說是一種無知的表現呢?

結果人沒罵到,卻把自己給罵到爛了還不自知,實在是讓人哭笑不得..

受教了。

其實不管是施教者或是受教者,都要時時提醒自己,(被)分享的想法是不是值得分享或學習。

其實當時我驚訝的是發現了自己有著「好為人師」的毛病......。

荷米特2013/04/23 11:50回覆
2樓.
2009/08/12 21:30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看了您的大作

頗有收穫,想說說自己的淺見,與您分享

孟子此語,應是要"人"戒了自滿之心,如此才能時時精進,時時處處學習,這點符合了儒家的學習觀點。也因此,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2。11)也說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其實都是要人時時學,不自滿,因為學無止境,若自滿,則學問道德自無法成長精進。

您說得很有道理;不只是老師本身要能自覺精益求精的重要,求學問的人(不論師生)都要有自覺溫故知新的重要性。

你說的話讓我想起紀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說的「相信那些正在尋找真相的人;質疑那些已經找到的人。」("Believe those who are seeking the truth; doubt those who find it.) 

共勉之。

荷米特2009/08/14 10:05回覆
1樓. camabula
2008/05/21 16:53
人之患,在不好為人徒。

  路過,發現這篇好文章--很有深度。

  簡單回應:換個角度看,原來是「人之患,在不好為人徒。」

  以人為師,以書本為師,以字典為師,以網路為師……皆是把自己當作學生。

  可是現在的人太忙了,自我意識太高了,「時間」、「尊嚴」等因素使人更沒辦法把自己當學生,韓愈‧師說:「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所以這種現象古今皆然,只是於今尤烈罷了。

  試看有多少父母能陪著孩子共同學習?不說中高等教育,單看小學階段,為什麼有一堆安親班、課輔班、補習班?不就是有一堆(並非全部)父母(大部分都該唸過小學吧)不肯溫故知新(國語、數學、社會、自然也都有唸過吧)脆把小孩送去這些機構而造成的社會現象。即使沒有把小孩送去補習班的父母,他們恐怕也沒有去跟著讀孩子們的課本吧!

「人之患,在不好為人徒」一句真是醍醐灌頂;尤其「父母能否陪著孩子共同學習」的觀點,非常一針見血。

父母難為,然而最怕就是將自己的願望強制放在小孩的未來。

今天出門,看到鄰居三歲的小女孩和祖母在一起,問她有沒有上學,祖母說:父母不希望她太早上學。我想這個態度是可取的,小女孩反而在鄰里間學習人際關係、應對進退、從遊戲、幫長輩做事中學習,何事不能為師?端看願不願意為徒罷了!

荷米特2008/05/21 22:08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