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溫彰貴 整理及心得
頂尖企業最大的風險,就是被成功的慣性拖垮
《換軌策略》是傑佛瑞‧摩爾 (Geoffrey A. Moore)繼暢銷書《龍捲風暴》、《跨越鴻溝》後最新力作。摩爾指出,企業規模愈大、經營得愈成功,慣性質量就愈大,也愈難改變航程和速度。許多曾經是頂尖的企業,陷入舊有的窼臼,且愈陷愈深,就是被成功的慣性拖垮。這十餘年來如柯達(Kodak) 、朗訊(Lucent) 、康柏(Compaq) 、捷威(Gateway) 、蓮花(Lotus) 、網威(Novell) 、 摩托羅拉(Motorola)與諾基亞 (Nokia)均是實際的案例。
以願景、策略和執行為中心與運用新五力策動換軌
克服地球引力的逃逸速度(escape velocity),是擺脫過去的慣性與拉力,大幅轉換軌道時所需要的東西,這條路兼顧週期性市場地位的要求,以及新的長期性變動的破壞性要求;這條路以願景、策略和執行為中心並運用新五力模式,目標、方向一致,以產生「換軌」最大的綜效。整體而言,大致如下:
一、以願景、策略和執行為中心
1. 闡述一個令人動心,他人願意支持的願景。
2. 制定一套與願景契合的策略,將自己定位為領導廠商。
3. 配置資源以執行策略,並且產生優異的經濟報酬。
二、運用新五力模式
1. 品類力:狠下心丟掉缺乏成長空間的產品,對準高成長產品投入資源。
2. 公司力:勇敢下不對稱的賭注,投入最大的資源強化自己的核心差異。
3. 市場力:從轉型中的市場下手。
4. 產品或服務力:解開死結,推動差異化創新。
5. 執行力:放手一搏,策動換軌。
理論與實務兼具,摩爾二十餘年親眼見證《換軌策略》
摩爾是全球知名的策略顧問及思想家,1980年代在TCG顧問公司(TCG Advisiors)及1990年代在鴻溝集團(Chasm Group),摩爾和他的同事在思科(Cisco)、賽貝斯(Sybase) 、思愛普(SAP) 、奧多比(Adobe) 、高通(Qualcomm)…等科技公司,以及數十家靠矽谷資金創立的新公司,親眼看到這個流程實施成功。《換軌策略》理論與實務兼具,書裡許多失敗與成功的案例更令人感受深刻。
科技創新與全球化的歷史巨輪仍不斷地前進,企業不進則退
誠如思科執行長錢伯斯(John Chambers)所說:「市場轉型不等人。」不等你的顧客,不等你的合作夥伴,不等你的競爭對手。蘋果在2007年6月推出第一支iPhone,利用產品及服務力,大步取得擺脫過去經營慣性的逃逸速度,把Motorola和Nokia遠遠拋在後頭。
科技創新與全球化的歷史巨輪仍不斷地前進,企業不進則退,步伐慢者,甚至淹沒在歷史的洪流裡。放眼國內,在這雲端及行動世代裡,產業奮鬥的歷史連續劇正不斷的上演:
受光碟片產業長期低迷之影響,繼2008年精碟宣告重整後;巨擘也於2012年7月宣布重整及緊急處分,以求重建更生機會。
台灣曾高喊兩兆雙星的DRAM產業美夢,在這後PC時代,「慘業惡夢」似乎只是剛開始,茂德科技2012年10月3日正式聲請重整,並積極轉型為IC設計公司;力晶8月每股淨值由正轉負,下櫃、重整烏雲罩頂。
積極轉型擺脫純代工印象的鴻海集團,2004年納入擅長固定網路設備的國碁,2005年吸收無線網路設備的先鋒建漢,2012年9月宣佈投資十八億元入股台揚,取得三十二.六二%股權,成為台揚最大股東,挺進4G、微波及衛星通訊技術,在鴻海網通布局中,三足鼎立,邁向「科技的鴻海」。
2010年鴻海集團宣布了萬馬奔騰計畫,希望能藉由電子產品連鎖店的方式覆蓋大陸三、四級以下市場。根據大陸數字商業時代報導,萬馬奔騰計畫的分店數最多曾達280家,但都處於虧損狀態,已有數十家關門,目前仍調整策略繼續往「商業的鴻海」前進。
林百里2012年9月表示,廣達正在進行大型改造工程,雲端是未來業務開拓重點,將全力衝刺,預期未來3~5年,能將雲端等非NB業務營收,從目前的35%拉升至50%。
PC大廠華碩、宏碁在上一波智慧型手機競爭中表現平平,但這一波Windows Phone 8、Android市場中,持續推出新機,轉攻利基市場,企圖在行動世代、智慧型手機領域裡東山再起。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