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 (2005.10.09台北光點 觀電影"經過"後 憶寫 蘇軾寒食帖)
2013/12/13 22:31
瀏覽745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經過 若淵書
國民黨政府來台帶來中國故宮大半的稀世珍寶
原本只是想暫時"經過"這南方一隅的小島
沒想到命運的安排
使得這些中國珍寶在台灣留了下來
並且還為這些珍寶蓋了個台北故宮博物館
一九二五年建立的故宮博物院
今年剛好八十歲
故宮特邀請
侯孝賢拍了《盛世裡的工匠記憶》
王小棣拍了《歷史典藏的新生命》兩部紀錄片
加上鄭文堂的劇情片《經過》作為故宮博物院的八十歲賀禮
其中《經過》是用蘇軾的《寒食帖》串起了一段
關於時間、記憶、流離與情感的故事.........
看到電影宣傳片
讓我勾起
幾年前聽蔣勳的中國藝術史講座時
認識千古大文豪蘇東坡"寒食帖"的記憶
和在一次故宮特展中
目睹"寒食帖"真跡時的悸動
所以今天特別跑到台北之家光點戲院
欣賞《經過》
重溫當時與"寒食帖"相遇時
千年只一回的驚艷........

寒食帖原尺寸的複製品
在台北車站內展出

位於中山北路的
台北之家原是美國駐台領事館
◎前身……
「台北之家」的前身是美國駐台領事館。台灣的外國領事館始於清末,當時在台北、淡水、安平、打狗設有德國及英國領事館。美國領事館則始於日治時期,昭和元年(1926年)10月 8日,美國在臺北市御成町4丁目9番地,即本古蹟所在地,建立領事館,之後一直沿用到戰後。該地基面積有375坪,係美國政府向台灣土地建築公司租用,因此美國一度欲購地擁有,但為臺灣總督府婉拒。當時,台北御成町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二段),為城內通往圓山神社的主要道路,昭和16年(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兩國宣戰,領事館業務即日停辦。

台北之家一樓咖啡館
◎建築風格……
這棟白色外觀的二層樓洋式建築,風格類似美國南方的殖民式樣,平面略成方形,入口朝北,東側突出迴廊可供遮蔽之用,室內則採中央走廊梯間佈局,廊柱為簡潔的希臘柱式。

台北之家露天咖啡座

台北之家是市定古蹟
◎市定三級古蹟……
這棟建築物無論歷經多少政權變遷,一直擔任美國駐台領事館的角色,未曾轉為其他用途,為台灣與美國關係的歷史見證物。然而,隨著1979年中美斷交後,領事館於該年度2月28日關閉,最後一任大使安克志離台,建築物始正式關閉使用。民國86年(1997)2月20日,被指定為市定三級古蹟。

電影"經過"的海報
介紹"經過"的網頁

光點戲院的前身是美國駐台領事館的車庫
◎古蹟活化……
從1979年到1997年的十八年間,這棟建築物處於荒煙蔓草當中,閒置多時,成為市定古蹟後,由台北市文化局從中斡旋,經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新台幣六千萬,將建築物本體修復後,委託【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經審慎規劃後,決定將其活化為以電影文化為主的藝文空間,該領事館定名為「台北之家」,原來的車庫則改建為「光點台北」電影主題館,並於2002年11月10日正式開館。

電影"經過"的女主角桂綸鎂
抱著故宮珍寶"犧尊"的宣傳海報
犧尊是一件實用的溫酒器,牛腹中空,用於盛水後於器腹下燃火加溫,以達到溫酒之目的。它不但是一件成功的藝術品,也是一件十分便捷的實用器。犧尊仿自商周青銅器中的「鳥獸尊」,而加以變化。清代犧尊的動物形制往往似牛也似鹿,故有「天祿」之稱。
全器作圓雕動物形,立耳垂尾,身軀渾圓,四蹄足粗而短,體腔中空,背上有小圓蓋可以開合以注入酒液,唇間有圓孔充作流口。頭尾的紋飾中均嵌以銀絲,眼珠以金嵌成,眉間並嵌有松綠石,頸部也嵌著一道金圈,腹部以紅銅絲嵌出變形雲紋,背上的圓蓋則金、銀絲嵌出卷龍紋。
此類器物因外形似牛,故歷來的文獻中均稱犧尊而沿用至今,但其卻少了牛角此一重要的特微。不過,銅器中常有各種以動物為造形的例子,且微妙微肖,故有人認為其造形可能是來自一種叫作貘的動物,如今在緬甸、越南、馬來西亞、印尼,及南美洲一帶皆可見到牠們的身影。

光點戲院門前準備進場的人群

寒食帖的身世就像蘇東坡的際遇一樣
顛沛流離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
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右黃州寒食詩帖二首。
右黃州寒食詩帖二首。

寒食帖後的題跋
東坡書。豪宕秀逸。為顏楊以後一人。此卷乃謫黃州日所書。後有山谷跋。傾倒已極。所謂無意於佳乃佳者。坡論書詩云。茍能通其意。常謂不學可。又云。讀書萬卷始通神。若區區於點畫波磔間。求之則失之遠矣。乾隆戊辰(1748)清和月上澣八日御識。
清高宗 乾隆(1711-1799)跋
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顔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黃庭堅(1045-1105)跋
余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蹟。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已摹刻戲鴻堂帖中。董其昌觀并題。
董其昌(1555-1636)跋
蘇軾生在1036年,年輕時就表現了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二十歲左右就中了進士,成為朝野推崇的青年才俊之士。但是此後,蘇軾的仕途並不順利,他個性耿直,反對王安石的新法,得罪了不少人。43歲左右(西元1079年),蘇軾被小人陷害,小人抄錄了許多蘇軾的詩文,認為有意嘲諷朝政、「謗訕君上」。蘇軾在湖卅被逮捕,押送京城,經過四個月囚禁勘問。蘇軾自認難逃死罪,托獄卒帶絕命詩給弟弟蘇轍,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時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來生未了因」的句子。
結果蘇軾並未被判死罪,卻貶謫到黃州。蘇軾貶黃州之後,心境有很大的變化,似乎青年時代的自負驕矜一掃而空,代之而起的是一種對生命更謙遜深沉的領悟;蘇軾最好的作品,如大家熟悉的「赤壁賦」、「念奴嬌」都創作於這段時期。寒食帖就是他在貶到黃州的第三年(1082)寒食節寫的詩稿。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不慕名利被燒死在綿山的介之推的節日,中國民間不煮熟菜。「寒食帖」包括兩首詩,第一首是:「自我來黃州,己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胭脂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刀,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己白。」蘇軾身遭大難,對人也有一種空幻虛無的感慨,因此文學的詩句平白自然,沒有任何造作,同樣的,書法的用筆也返璞歸真,一任率性自然,看來隨意自在,毫不用力,卻是中國書法最高的意境。寒食在清明前後,正是雨季,淫雨靡靡,加上貶官和臥病在床,蘇軾心情的寥落感傷,可想而知,他看到海棠盛放,紅如胭脂,白如雪,卻又被泥濘所污,似乎在惜春惜花,也是惋歎自己的生命罷。
第二首在字跡上寫得更為隨意流暢:「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己,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銜紙」二字完全懸腕中鋒,筆勢峭厲,和「破竈」的鈍拙形成對比,是蘇軾書法出神入化的表現。向君王盡忠無門,向祖先墳墓祭掃盡孝也不可行,蘇軾看到烏鴉啣著墓地中的冥紙,心情彷彿比晉代窮途而哭的阮藉更為絕望,己是一片死灰。
這件書法一直被認為是蘇軾傳世書法的第一名作,也或許見證著蘇軾在現實受挫,轉而追求純粹自我的一種生命型態罷。和蘇軾亦師亦友的另一位代宋書法家黃山谷在跋中極力稱讚這件作品,黃山谷的書法俊挺瀟灑,蜿蜒飛動,和蘇軾的蒼涼嫵麗並列,更增加了這件卷子的珍貴價值。
寒食帖以後進入清宮收藏,英法聯軍時受火燒之災,後流入日本,上面有內藤虎的跋,敘述大正年間關東大地震,東京都大半毀於火災,收藏家菊池惺堂冒死搶救「寒食帖」,一時傳為佳話。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王世杰先生重新購回寒食帖,捐贈給台北故宮博物院,王世杰特別在跋尾叮囑:後之人當必益加珍護也。 –蔣勳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