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白雲低 - (2005.12.24南橫看雲去Part 2海端大關山隧道口、埡口山莊、向陽森林遊樂區、甲仙、南化玉山寶光聖堂)
2013/10/16 20:36
瀏覽1,427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大關山隧道口
關山雲海久富盛名,隧道東邊的埡口山莊則是遼望關山大斷崖的最佳地點
2004.12.23 台北車站
2004.12.24 桃源鄉寶來
- 南橫公路的入口梅蘭山莊(高雄市桃源鄉梅蘭里南橫公路五段222號)
- 關山越嶺道中之關步道入口
- 中之關駐在所遺址
- 天池
- 長青祠
- 海端鄉大關山隧道口
- 埡口山莊
- 向陽管護所
- 向陽森林遊樂區遊客中心
- 大關山隧道口
- 夜宿甲仙仙埔山莊(高雄市甲仙鄉和安街18號)
2004.12.25 一貫道玉山寶光聖堂(台南市南化鄉玉山里17-1號)
- 台中大坑2號登山步道口
- 頭嵙山
- 大坑4號步道登山口長青吊橋
- 大坑3號登山口集合
- 三義春田窯 陶藝休閒渡假園晚餐

大關山隧道口是欣賞雲海的極佳地點

大關山隧道口所見

大關山隧道口

關山嶺山登山口
就在大關山隧道口旁
關山嶺山標高3,176公尺,二等三角點,位於台東縣海端鄉及高雄縣桃源鄉境內,由於登山口在南橫公路大關山隧道旁的古道上,因此,大約兩個小時就可以登頂,南面為崩解的頁岩,山頂是板岩碎片,山腰是裸露的山坡,南脊狹瘦,起伏不大,長滿濃密的箭竹,攀登不難,但是北脊上長滿茂密的杉樹林,而且到處是險峻的危崖,因此攀登困難。

埡口山莊
埡口山莊為一棟以鮮黃為底色的通舖型埡口山莊,它是附屬於救國團,是南橫沿線梅山到利稻間提供住宿的地方。從梅山遊客中心歷經崎嶇山路和迷霧的溼冷開車到這邊,約有41公里的路程,啞口山莊成了南橫旅程中絕佳的休息場所,由山莊向北看,可以看到向陽大崩壁,這崩壁不長樹草,岩壁直達公路上,是遼望關山大斷崖的最佳地點。

埡口看
向陽大崩壁
埡口居南橫公路的中心位置,大關山隧道是台東縣縣界,亦為玉山國家公園的東端門戶。在隧道以東,山頭上常年圍繞雲海不散,山勢峻峭,峽谷連綿。

南橫公路 斷崖千尺

向陽森林遊樂區遊客中心
向陽標高2312公尺,是攀登向陽山、三叉山的登山口,也是向陽森林遊樂區的所在。不同於低海拔的森林遊樂區,向陽森林遊樂區內的樹種、景觀和鳥類都展現了高海拔地區的特色,相當特別。「向陽雲海」的南橫著名的景觀之一,觀海橋是觀賞雲海翻湧的最佳場所,而向陽工作站旁的涼亭也是賞景休憩的好地方。向陽至埡口南橫最精華的路段,隧道口的涼亭,為欣賞層層雲海及東面向陽山壁壯麗山谷的觀景據點,也是黎明時分觀賞日出的最佳所在;由此鳥瞰,山勢巍然聳立於赤赭色的岩礫間,白雲繚繞於青山碧水處,令人心曠神怡。

向陽森林遊樂區
松景步道
林務局台東林管處管理的「向陽森林遊樂區」從民國85年開始規劃施工,原定 4年前舉辦開園儀式,不過因故延宕至今,總共經歷了五任台東林管處長、9年多的時間。園區面積362公頃,有6條森林浴步道。

向陽國家森林遊樂區是
林務局第18座國家森林遊樂區

風來松下音

向陽煙雲

向陽至埡口間的雲海

雲掩南橫

山中何所有 嶺上多白雲

舉頭紅日近 回首白雲低

沒有一朵雲需要國界
一朵雲牽一朵雲又一朵雲
包裹住地球以全然的寬懷
從不曾叫地球停止旋轉
.........
(白靈詩句)

芋之鄉 - 甲仙
甲仙在高雄縣之東北方,楠梓仙溪(旗山溪)上源,介乎大烏山脈與南玉山山脈間之縱谷地帶。甲仙的開發較晚,可能在清朝咸豐初年(西元一八五○年代左右)昔稱甲仙埔,為阿里山四社番大武壟頭社人所建。
按大武壟社原住地在玉井地方之鹿陶,因明鄭時期西拉雅平埔族西遷被逐出,乃翻越大烏山脈,抵楠梓仙溪谷地開墾,創建甲仙埔部港。而漢人則出現在清朝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隨著劉銘傳「開山撫番」的政策,部隊開闢山路,才有了漢人的蹤跡。光緒二十三年,隸屬台南縣蕃薯寮辦務署,它與目前的六龜、杉林、及台南縣南化鄉一小部分之地合稱為楠梓仙溪東里正式進入史冊。光緒三十一年稱為甲仙埔。民國九年更名為甲仙庄。當時首任庄長為翁朝先生。至民國三十五年元月鄉公所成立,始改名為甲仙鄉。
甲仙地名之起源不明,不過有以下兩種說法:
(一)甲仙為舊大字東阿里關下之一小字地名。一帶先住民為傀儡番,因番語 K 音常轉成 A 音,故「傀儡」讀成 Ari 譯成「阿里」,關即清代設關隘於民番界處,拼而成為Arikuan ,譯音字為阿里關。甲仙埔似出自傀儡楠梓仙之埔地的縮讀,傀仙(Ka-sien),詳待查。
(二)據說甲仙是因為當時到此開墾的平埔族人中,有位名為甲仙的人,先至此開墾,為紀念他的開發而得此名。

甲仙的特產
芋頭
高雄縣甲仙為進出玉山國家公園之門戶,佔地利之便,以芋頭聞名,當地芋頭加工產品不少,鄰近三民、小林等出產的芋頭全以甲仙為集散地,是全省有名的芋頭及冰品產地,當地芋頭冰、芋頭片、芋酥餅、芋仔麻糬及芋頭粿等風味獨具,很有特色。

一貫道玉山寶光聖堂
位於南橫公路西端的起點
玉山寶光聖堂是一貫道玉山支脈的道場之一,也是南台灣最大的一貫道場。聖堂位於南橫公路起點,宏偉莊嚴的建築雄霸山嶺,富麗堂皇的殿宇令人贊嘆,為新南瀛八景十勝之一。
寶光聖堂始建於1973年,迭經擴建修葺,成為一座美輪美奐的宗教勝地。殿宇依山勢修築,擁有極佳的視野。聖堂的主要建築包括前、後殿,前殿主祀一貫道白陽期掌天盤祖師;後殿稱為“無極天母殿”,供奉一貫道中最尊貴的神祗"無極天母",建築格局仿中國北方宮殿,高約12樓層,貌極氣派雍容,耗時8年才完工,為聖堂的核心主體。
無極天母又稱為無生老母或無極天帝,是創造天地之母,也是主宰萬靈之神。無極天母殿中一座八卦形的挑高神龕,隆重供奉高達5丈2尺的無極老母“聖位”,上書古代宋體篆字“明明上帝無量清虛至尊至聖三界十方萬靈真宰”周圍盤踞著九條金龍護法,以牌位代替神像,正意謂無極老母是五教心法至高無上之主宰,無極無形。
無極天母殿的建築設計裡蘊含許多天機:八卦形的藻井往中心收圓,意謂萬法歸宗;再分三層雕刻護法天神,代表欲界、色界、無色界;而天神數目、規格尺度都遵循卦理與哲理,瑰麗的畫境與雕琢藝術,尤其令人目不暇接。藻井週邊的大型油畫、彩繪,則歷歷描繪了道祖伏羲、聖儒孔子、教化天下的周公、與傳承道統的文王,更有道、釋、耶、回教主,代表著萬教圓融、回歸無極的一貫道精神。
後殿建築正後方,有一道名為“龍華大會”的護牆,全長110公尺、高約23公尺,頂端雕塑9條飛天金龍,主牆則浮雕著五教聖人與神佛群仙齊赴會的景象,為一貫道的最高理想境界。
除了前殿與後殿之外,寶光聖堂的景點尚包括迎賓大樓、思親亭、茄冬神木、洛水神龜、金龍寶玉、三寶池、樂器陳列館、三羊開泰等。一年一度的春祭與三年一次秋祭,是寶光聖堂最重要的祭典活動,春祭為祭祖大典,秋祭為祭天大典,全程皆遵循古禮進行,儀式莊嚴隆重。

玉山寶光聖堂牌樓
玉山寶光聖堂又名「玉山寶光寺」,位於台南縣南化鄉玉山村,座落在有山翠林之中,規模宏偉,登臨其上俯視公路景觀開闊遼遠。寺內主祀關帝爺、呂洞賓、彌勒佛、東嶽大帝,巨型雕塑、壁雕等裝飾美侖美奐。

玉山寶光聖堂上看南化玉山村
過去幾十年在台灣被抹黑為「邪教」的一貫道,是被誤解最深,被壓制最大,卻是發展勢力最快,也是宗教糾紛較少的宗教,它的發展和轉型值得關切。
一貫道是在民國三十五年由大陸傳入台灣後,由於執政當局和情治機關懷疑其具有政治企圖,並懷疑其在聚會時「裸體膜拜」,因此以政治和道德的理由,一直將其視為「邪教」,經過一貫道長期的努力,內政部終於在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二十一日宣布其為合法的宗教,七十七年三月五日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成立,一貫道從此成為一個合法的宗教。
一貫道在合法化後,其信徒(即一貫道內所稱的道親)大幅增加,據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總幹事蕭家振估計,加入總會的一貫道其道親約有一百萬人之多。專門研究一貫道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研究員宋光宇的推算,如再加上尚未加入總會的一貫道,其信徒應有二、三百萬人。
一貫道合法化後,十多年來,大型道院和佛堂如雨後春筍的四處林立,舉辦一場活動動輒有數萬人參加,並常有達官顯要出席。在台灣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素食館,其中有八成是一貫道道親所開設,一貫道積極舉辦各種社會救濟和服務工作,更將愛心伸向大陸,大陸發生多次水災、震災,一貫道曾多次援助金錢和物品。一貫道並積極舉辦淨化人心活動,尤其熱中於舉辦國學講座和經典研習。一貫道更在海外四十多個國家設立道場傳播中華文化,顯示,一貫道有強烈的振興中華文化的使命感。
台灣在六十年代後期,經濟發展快速,一貫道以儒家經典做為信徒信仰的依據,其所舉辦的國學研究班,確實滿足當時社會大眾的需求,填補不少信徒空虛的心靈,吸引很多工農和中下階層的人士入道。
附錄
一聲槍響,正在利稻山區測量地形的志田梅太郎倒了下來,他重傷難癒在兩個月後不治死亡。這是新武呂溪流域高山藩的第一個抗日事件,就此拉開了日本大規模討伐原住民的序幕。這一年,是1910年。
日本為了監控山區原住民,開始積極開發山區交通。大家口中所稱的「台灣古道」就是這時期日本人所開發橫段中央山脈的警備道路。關山越嶺道的開拓是專門用來對付新武呂溪及荖濃溪一帶的布農族,而整條關山越嶺道的開鑿可以說是在日本人與布農族一邊開打一邊修築下完成,從1919年到1931年全線才完全開通。
現今南橫公路大致上是沿著古道而開設的,而中之關步道處於南橫公路上方,當初開路對步道所造成的衝擊甚小,是關山越嶺古道全線最完整的一段,漫步其間、放眼所見皆是蓊鬱古木參天。中之關步道處於針葉林與闊葉林混合林帶之中,包括了海拔1800公尺到2400公尺的暖溫帶森林,四季分明年,均溫約十五度左右,早晚溫差較大,整條步道除了木製的公里數指標牌示外,還設置有:關山越嶺古道、天池、火災地形、木炭窯、檜木、柳杉造林地、台灣赤楊、霧社櫻及原住民拉荷阿雷事蹟等解說牌或解說亭,考量不危及當地動植物生態及遊客安全,搭建了二十座棧橋。步道植被豐富再加上其間散佈著數條小溪澗,水源充足,因此整個區域有為數不少的野生動物生活其中。
在這一條幽幽古道裡,保存的不只是台灣純林原始樣貌,它曾經是原住民新舊社之間聯絡的移民道路,或是雄霸山林的走風獵人們狩獵踏出的獵境,踏出一條條文化的脈動,越過了對日抗爭的滄桑史頁。從往昔的風聲鶴唳,一路崎嶇顛簸,時序轉換到今日,是平和悠閒的綠意靜謐。行於古道上,群巒為伴,林木蒼鬱,山鳥啾啼,清風徐來,雲霧裊繞,沿途美景堪稱為人間仙境。在這裡,您可以擁抱整樹的翠綠與馨香;在這裡,您可以呼吸滿山遍野的新鮮與純淨;在這裡,您可以邂逅活潑靈動的山野精靈,那樣的悸動與喜悅,必定令您久久不能忘懷。歡迎您來步道走走,洗滌久處於喧囂城市裡的疲憊身心。
日本為了監控山區原住民,開始積極開發山區交通。大家口中所稱的「台灣古道」就是這時期日本人所開發橫段中央山脈的警備道路。關山越嶺道的開拓是專門用來對付新武呂溪及荖濃溪一帶的布農族,而整條關山越嶺道的開鑿可以說是在日本人與布農族一邊開打一邊修築下完成,從1919年到1931年全線才完全開通。
現今南橫公路大致上是沿著古道而開設的,而中之關步道處於南橫公路上方,當初開路對步道所造成的衝擊甚小,是關山越嶺古道全線最完整的一段,漫步其間、放眼所見皆是蓊鬱古木參天。中之關步道處於針葉林與闊葉林混合林帶之中,包括了海拔1800公尺到2400公尺的暖溫帶森林,四季分明年,均溫約十五度左右,早晚溫差較大,整條步道除了木製的公里數指標牌示外,還設置有:關山越嶺古道、天池、火災地形、木炭窯、檜木、柳杉造林地、台灣赤楊、霧社櫻及原住民拉荷阿雷事蹟等解說牌或解說亭,考量不危及當地動植物生態及遊客安全,搭建了二十座棧橋。步道植被豐富再加上其間散佈著數條小溪澗,水源充足,因此整個區域有為數不少的野生動物生活其中。
在這一條幽幽古道裡,保存的不只是台灣純林原始樣貌,它曾經是原住民新舊社之間聯絡的移民道路,或是雄霸山林的走風獵人們狩獵踏出的獵境,踏出一條條文化的脈動,越過了對日抗爭的滄桑史頁。從往昔的風聲鶴唳,一路崎嶇顛簸,時序轉換到今日,是平和悠閒的綠意靜謐。行於古道上,群巒為伴,林木蒼鬱,山鳥啾啼,清風徐來,雲霧裊繞,沿途美景堪稱為人間仙境。在這裡,您可以擁抱整樹的翠綠與馨香;在這裡,您可以呼吸滿山遍野的新鮮與純淨;在這裡,您可以邂逅活潑靈動的山野精靈,那樣的悸動與喜悅,必定令您久久不能忘懷。歡迎您來步道走走,洗滌久處於喧囂城市裡的疲憊身心。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